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做了三件事情!尉迟敬德为何敢威胁李渊?

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做了三件事情!尉迟敬德为何敢威胁李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376 更新时间:2024/2/1 5:53:17

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做了三件事情!尉迟敬德为何敢威胁李渊?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李世民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势必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果李建成没死那肯定就是他死了。不过除掉李建成后,还有一件棘手事,那就是如何安抚李渊。站在李渊的角度来看,李世民此举无疑是针对他的一次逼宫行动,如果李渊把李世民当做敌人,那李世民就算成为皇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成功射杀李建成后,尉迟敬德等人直接携带武器找上李渊,这一切应该也都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好的。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史册。

这一天,李世民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功夺权。

关于这场著名的事变,唐史的记载有颇多隐讳,毕竟要为尊者讳,李世民“弑兄杀弟”,无论什么理由都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必须“文过饰非”。但事变之后,尉迟敬德威胁李渊这事却记载了下来,究其原因就是要给尉迟敬德个面子,毕竟人家是立了大功的,做了什么事得说清楚,所以这事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玄武门事变,尉迟敬德大约做了三件事。

一是救下李世民。李世民射死李建成,骑马追击李元吉,没想到衣服被树枝挂住,跌下马来。李元吉见此,夺过李世民的弓,准备将他勒死。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骑马赶来,射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

二是震慑太子旧部。李建成的心腹冯立得、薛万彻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遇险,立刻率2000精锐前来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危急之际,又是尉迟敬德出现,他亲手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向冯立得、薛万彻等示意,见到主人已死,冯立得、薛万彻等这才死心,溃散而逃。

三就是“威胁”李渊。《资治通鉴》记载:“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玄武门事变尘埃落定,太子李建成的旧部也被驱散。但是,胜利者李世民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行动,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李渊?毕竟是手足相残,如果父亲大怒要杀自己,又当如何?杀了父亲取而代之吗?

李世民显然是敢的,但他不想自己去,杀兄弑弟可以解释成争权,弑父就是真正的篡位了,名声必然臭不可闻。于是,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敬德进宫,面见李渊,最起码先探探李渊的口风。于是,尉迟敬德穿着染血的铠甲,手握滴血的长矛,径直来到了李渊面前。

李渊在干嘛?跟裴寂划船喝酒!自己三个儿子在宫门口手足相残,血流满地,李渊竟然毫不知情,甚至也没有太监或侍卫前来通报消息,随后尉迟敬德杀气腾腾闯进宫来,同样也不见有人阻拦通报。皇帝的侍卫们难道不担心李渊遇刺吗?为何不见有人拦下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李渊堂堂开国皇帝,对皇宫的掌控力低到这份上?

首先,李世民的势力早已渗透整个宫廷大内。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迟敬德这句话说的很直白,事发前李世民偷偷蓄养的“八百勇士”,都已经“擐甲执兵”,提前安排进了宫中。

很显然,李世民早已准备政变,这八百勇士就是他的“杀手锏”,他们必然已经掌控了宫中每个关键节点。就像当年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平常默不作声,只等李世民发令起事。所以,就算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全副武装闯宫,也不会有人阻拦。

其次,李渊重视父子之情,宫廷管理不严。

后人可能无法想象,就算李渊称帝当了皇上,他和儿子们还是住在一起的,就像寻常人家一样。“世民居承干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看见没,这一大家子就这么屋前屋后地住着,带着武器去见李渊都没人管,简直和和美美。

宫廷如家庭一般,管理松散混乱,也给了尉迟敬德机会,让他得以在皇宫里随便走动,无人阻拦。

很明显,李渊还没有搞清楚皇帝为什么要自称“寡人”,他一直把自己当一个父亲,而不是抛开一切的“寡人”。对于儿子们争权,他必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却始终狠不下心扶正其中一个人。虽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却又怕伤了李世民的心,竟屡屡表示让李世民当太子,谁也舍不得打压。

因此,当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出现在面前,李渊大惊失色。但是李渊也是见过大世面的角色,心智绝非常人能比,看着眼前的尉迟敬德,他可以料定宫城现在不是他做主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问清楚尉迟敬德来干什么。不绕弯子,直接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本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如果李渊有什么异常表现,他手里的长矛必然会再次饮血。因此他也不绕弯子直接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陛下,你大儿子跟三儿子造反,被俺们杀了,秦王让俺来保护你,你说现在该咋办?李渊霎时头冒冷汗,咋就闹到了这个地步?

看着尉迟敬德手里的长矛,李渊明白,除了死以外,他只剩下了一种选择。“咋办?当然是把我最棒的儿子李世民立为太子啊!朕早就想把皇位交给他了。”李渊很懂事。见李渊如此表态,早有人把消息传了出去,一切妥当!李世民随即冲了进来,趴在李渊怀里大哭,满脸委屈。李渊也哭,满脸委屈。

政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特别下诏:以后国家大事,先让太子过目,然后再报给我。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于是就坡下驴,早早退休享乐,省得总被人惦记。

标签: 唐朝尉迟敬德

更多文章

  • 尉迟敬德为何失宠?尉迟敬德与程咬金有什么不同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尉迟敬德,程咬金

    尉迟敬德为何失宠?尉迟敬德与程咬金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了解了唐朝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尉迟敬德与程咬金都是唐初时期非常厉害的武将,早年期间,这两人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中地位是不分上下。不过到了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却有着非常明显的悬殊。因为尉迟敬德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失宠

  • 李世民晚年为何打压尉迟敬德,重用程咬金?连武则天都不敢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

    李世民晚年为何打压尉迟敬德,重用程咬金?连武则天都不敢动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世民晚年为何打压尉迟敬德,重用程咬金?连武则天都不敢动他!程咬金和尉迟敬德同属武将,早年两人在李世民眼中地位相当,不过到了后期却出现悬殊,尉迟敬德莫名奇妙的就失宠了,这是为什么呢?程咬金其

  • 他死时唐高宗为他停朝三天!尉迟敬德对大唐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对大唐有哪些贡献?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658年12月25日,尉迟敬德死于自己的府邸,终年74岁。死后,唐高宗李治亲自为他举行吊唁活动,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需去吊唁,并停朝三天。同时追赠尉迟敬德为司徒、并州都督,赐谥号“忠武”,并让其陪葬昭陵。可以说,尉迟敬德的结

  • 唐太宗对尉迟敬德说“刘邦杀功臣”,潜台词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尉迟敬德,唐朝

    尉迟敬德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九月,李世民到了庆善宫,这是李世民的出生地,于是心生感慨,摆开宴席,台上载歌载舞,台下群臣就坐,高谈阔论。本来是一桩好事,时任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也参加了宴会,正是因为尉迟敬德,给这热闹的宴会泼了一勺冷水。宴

  • 相比秦琼来说,为何李世民更加信任尉迟敬德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李世民

    自从李渊建立大唐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就围绕皇位的继承展开激烈的争夺,不得不说李世民对唐朝的建立是功劳最大出力最多的,常年领兵在外四处征讨,曾先后消灭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地的义军,期间也为自己网罗了大批能人死士,象长孙无忌、房玄龄、秦琼、尉迟敬德等,这些人在李世民的身边鞍前马后,为大唐为李世民剿灭

  •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为什么要亲手杀兄弑弟?他为什么不让尉迟敬德代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李世民

    你知道李世民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自从李渊建立大唐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就围绕皇位的继承展开激烈的争夺,不得不说李世民对唐朝的建立是功劳最大出力最多的,常年领兵在外四处征讨,曾先后消灭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地的义军,期间也为自己网罗了大批能人死士,象长孙无忌、房玄龄、秦

  • 诗囚是指哪位诗人?被命运薄待的唐代诗人孟郊!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孟郊

    诗囚是指哪位诗人?被命运薄待的唐代诗人孟郊!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游子之情。《游子吟》总共三十字,竟无一字不是催泪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岁前,孟郊丧父,他与两个弟弟孟酆、孟郢由母亲裴氏辛苦养大。

  • 孟郊是个怎么样的人?和韩愈齐名为何一生穷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孟郊

    孟郊是个怎么样的人?和韩愈齐名为何一生穷困?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他和韩愈齐名,一生穷困潦倒,写了一首小诗,来感动所有人1200年。公元751年,正值唐天宝十年,浙江湖州武康,小吏昆山县尉孟庭玢喜得长子。贫苦交加的孟庭玢,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儿子,日后却能留名千古,被我们现代人

  • 孟郊有哪些诗词?为什么称孟郊为诗囚?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孟郊,诗囚

    孟郊诗词都有哪些?孟郊为什么被称为诗囚?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孟郊的诗词。孟郊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 唐朝名臣娄师德能连任宰相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名臣娄师德

    娄师德,生于公元前630年,卒于公元前699年,是郑州原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原阳人,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将军,曾经官至宰相,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大臣。因为他为唐朝所作出的突出事迹和贡献,而被唐德宗列入三十七个宰臣上等之一,与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名臣齐名。娄师德在二十岁的年纪便考取了进士,随后被任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