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新唐书·舒元舆传】原文及翻译,舒元舆,婺州东阳人

【新唐书·舒元舆传】原文及翻译,舒元舆,婺州东阳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249 更新时间:2023/12/9 8:47:45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

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有删改)

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地位卑贱,不与士大夫为伍。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来客居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

元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看到有关部门检查苛刻,到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木炭、脂烛、餐具,都是各人自带,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在廊下席地而坐,舒元舆于是上奏说:“自古以来的贡士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拔出来的,大凡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有关部门把他们当奴仆对待,实在不是礼贤下士的方法。罗列荆棘遮挡阻拦怀疑他们作弊,也不是用来寻求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雕虫小技,经传被断章取义,从中不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臣担心贤良的人为了远离屈辱而自行退去,而不正派的人就会被陛下选用。如今进贡珠贝金玉,有关官员用皮革和缯帛做成的筐子盛放,为什么轻视贤才,重视金玉呢?”又说:“选取进士不应该限制人数,如今有关部门多的时候选取三十人,少的时候只选取二十人,假如一年之中有一百名将来可以辅佐皇帝的才子,却说按规定我只能选取二十人,说这是选拔贤才可以吗?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必须选够二十人,那么错误地进用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这是合乎规定可以吗?”

不久考中进士科高等,调任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上表举荐他任兴元掌书记,他写的檄文有气魄,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推重赞许。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弹劾审查危害深重的人和事,一个都不放过。两次升任后担任刑部员外郎。

舒元舆自负有过人的才能,一心向上。大和五年,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没有得到答复,上奏章自荐说:“马周、张嘉贞代人写奏章,从客居中被起用,最终成为名臣。如今臣在朝中任职,自己递送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得到答复,臣私下认为才能不在马周、张嘉贞之下,却没有人引荐,又不能显露自己的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奋起的时候。汉代的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平民身份上奏章,早晨上奏晚上就被召见,而臣上奏的八万言,用词简练精粹,谈古论今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能够用来辅助教化的没有一点遗漏,拔犀擢象选取精华,难道是主父偃等人能比的吗?盛时难逢,自己珍惜吧。”文宗得到他的奏章,看重他的自负激昂,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浮躁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舒元舆改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

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的人称赞它精巧。他死后,皇帝观赏牡丹,倚着宫殿栏杆吟诵此赋,为之落泪。

标签: 唐朝,舒元舆

更多文章

  • 大背景下看甘露之变:唐文宗何以起用李训、郑注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甘露之变,唐朝

    摘要:唐文宗起用李训、郑注是为了翦除宦官的流行说法不确,实际上是为了破除李德裕、李宗闵两个官僚朋党。文宗起用他们后,认为他们同自己的太平理想契合,予以倚重,这时才翦除宦官,是实现理想的一个步骤。李训、郑注发动政变,以临时纠集的乌合之众,同拥有强大军队的庞大宦官势力斗争,必然失败。昭义藩镇的介入,抑制

  • 晚唐时期郑注和李训发动甘露之变标志着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晚唐,甘露之变,唐文宗,

    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杀掉,李湛的弟弟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的拥立下当上了皇帝,是为唐文宗。文宗是唐朝中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看不惯宦官的胡作非为,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而“甘露政变”就是由他发动的,旨在惩治宦官,夺回权力的一

  • 新唐书【李训传】原文翻译,李训,始名仲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训传】

    李训传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新唐书李训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

  • 唐朝宰相李训,李训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训,唐朝

    李训年轻时考中进士,补任太学助教,后被辟为河阳节度使幕僚。他形貌魁梧,善于辩论,但好说大话,自以为是,因阴险善谋深受叔父李逢吉信任,与张又新﹑李续等人并称“八关十六子”。宝历元年(825年),石州刺史武昭被罢为袁王府长史,并对宰相产生怨恨之情。当时,宰相李程与李逢吉不和,李程族人李仍叔故意激怒武昭,

  • 有关于李思训的轶事有哪些 他的绘画风格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画家

    人物轶事李思训在唐高宗时做到了江都令。碰上武则天要革唐宗室的命,许多宗室贵族被陷害,李思训在这时弃官潜匿。唐神龙初年,唐中宗即位,因为李思训是幸存不多的李唐正宗,所以直接被授予宗正卿的高官,封陇西郡公,实封二百户。唐玄宗开元初,李思训被授予左羽林大将军,进封彭国公,更加实封二百户,不久又任右武卫大将

  • 有关李思训绘画作品的评价有哪些 其人物的影响和作品有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画家

    画作集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记“李思训……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唐朝名画录》称他为“国朝山水第一”。《图绘宝鉴》谓:“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张丑日:“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李邕

  • 唐朝宗室 唐代杰出画家李思训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王李叔良之孙,原州都督府长史李孝斌之子,著名宰相李林甫的伯父。以战功闻名于时,唐玄宗时期晋封彭国公,卒后追赠秦州都督。曾任过右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推

  • 唐朝大臣是怎么骂皇帝的?郑覃骂得最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郑覃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有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唐代的唐太宗差不

  • 郑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郑覃,郑州荥泽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郑覃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吐蕃方强。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

  • 郑覃是哪朝大臣?宰相郑覃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郑覃

    郑覃出自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郑珣瑜在唐德宗、唐顺宗父子年间任宰相,他也因此得以在弘文馆担任校书郎,步入仕途。郑覃此后担任过拾遗、补阙这样的小官,后又历任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入朝为官在唐宪宗年间的819年,郑覃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当上了高官。当宪宗想派五位宦官率军运粮到西北的回鹘、吐蕃边境时,郑覃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