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对诗人最好的宰相张镐,数次倾力相救

中国古代对诗人最好的宰相张镐,数次倾力相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884 更新时间:2024/1/23 5:41:35

张镐,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宰相。自幼廓落有大志,涉猎经史,好谈王霸大略。青年时代,他辞别家中父母,单身游学京师。此人品德优秀,淳厚质朴,平时独居一室读书写作,一般不与平常人交往,被人视作不达时务的书呆子。他生性豪爽豁达,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抚琴自乐。朝中有些公卿士大夫听到他的名声,有时也邀请他参加一些聚会,张镐往往会携带着自己对于政务得失所写成的策论前去,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但却从来没有人用正眼看他。他见知音难觅,愤恨不已,惟有敞怀痛饮,只是求醉而已。

至于他是如何被朝廷发现并重用的,所见史料记载出入很大。《旧唐书》说,

“天宝末,杨国忠以声明自高,搜天下奇杰。闻镐名,召见荐之,自褐衣拜左拾遺。”

颜真卿墓志》说颜在平原太守任上发现了安陵处士张镐(今景县唐时为蓚县和安陵两县,都属于平原郡或曰德州)并向朝廷举荐:“在平原,尝荐安陵处士张镐有公辅之量,数年间镐位列鼎司,论者称之。”

张镐入仕出任左拾遗,品位为从八品,但三年之后,即公元757年,便骤升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是实际上的宰相。这样的迁升速度,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张镐从公元757年第一次担任宰相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九月逝世,又曾数度遭贬,实际担任宰相的时间并不长,这极大地妨碍了这个极具经世之才的政治家在中唐危局之中施展抱负,历史往往会留下让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但就在这样的遗憾中,张镐成了最令唐代文人最感亲切温暖的宰相。这缘于三个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昌龄、杜甫和李白。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凡是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睢阳保卫战。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兵十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从雍丘(今河南杞县)引兵入驻睢阳,协同当地太守许远,唐将南霁云、雷万春等人死力防守,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持数月,最后城陷被俘,张巡、南霁云等36人全部不屈而死。

当时,肃宗认为张镐“奏识多有弘益”,于同年八月派他出任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以挽救河南各州的战争危局。

张镐得知睢阳危急,刚一到任,便率兵日夜兼程,赶到这里。路途中,张镐一边紧急赶路,一边还向浙东、浙西、淮南、北海等节度使还有谯郡太守闾丘晓发出告急文书,让他们火速派兵前来救援。可惜,当张镐到达睢阳时,这座英雄之城已经被攻破三天了。

此番兵发睢阳,各地将领均能奉檄而至,唯独谯郡太守闾丘晓当时拥兵自保,逗留不进。张镐派专人调查此事,发现这人平素刚愎自用,暴戾专横,对部下将弁刻薄寡恩,特别是听不进旁人的任何意见,心中不由痛恨万分。他伫立于睢阳城下,遥望城内的残垣破壁、累累尸骸,尤为悲愤。张镐知道,这一场保卫战对于保护唐朝东南方向的财贸重地江淮、江南各处意义极大,正是由于有了张巡、许远在睢阳的死守,扼住了叛军向南进军的咽喉,这才防止战乱波及更多的地方,朝廷也才得以蓄积力量,全力平息叛乱。鉴于闾丘晓所犯罪行严重,他激于义愤,当场将其擒拿问罪,杖杀于军帐之内,以惩效尤。

张镐杀闾丘晓,根本原因或许不是为王昌龄报仇雪恨,《唐才子传》所记张镐的那句话“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让人体会到他要为王昌龄申冤雪恨的强烈动机。

就这一句话,让多少天下文士心热眼湿!

第二个是杜甫。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期间,他的布衣之交房琯任宰相。房琯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率大军在陈涛斜与叛军大战,房琯套用古战法,以牛车二千乘出战,官军死伤四万余人。肃宗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业被付之一炬。

第二件事:房琯的门客琴师董庭兰招纳货贿,颜真卿弹劾。

唐肃宗怒贬房琯,杜甫挺身而出,上书搭救房琯。但奏章中对肃宗言辞多冲撞冒犯之语,甚至有谩骂味道,触怒肃宗,诏三司会审。

当时的三司有刑部、御史台、大理寺,而我们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大理寺卿又是颜真卿的门生,所以杜甫一案,基本由颜真卿定夺。颜鲁公秉承唐肃宗的旨意,似乎对杜甫动了杀机。

这时候,张镐又走向了前台。他利用自己身后的人脉,利用各种利害关系,不停地劝说颜真卿,不停地劝谏唐肃宗,最终将一场几乎将杜甫推向断头台的危机消弥于无形,保住了唐诗的另一座高峰。

第三个是李白。

公元755年,李白追随谋反的永王李璘,想帮李璘打江山,自己闹个开国元勋什么的。

但历史总是以恶作剧的方式来残忍地折磨人心。

朝廷派来的负责平叛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高适将永王打得落花流水,李白稀里糊涂成为阶下之囚。当年,李白跟杜甫、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大平原,携美姬,登歌台,酣酒高歌,情如金兰,可如今……李白的窘迫尴尬、痛苦沮丧可以想见。

这个时候,李白可能首先想起向高适求救,但似乎没有行动。他真正求助的对象是张镐。

但这次,张镐已经无力相助了。《旧唐书》载:肃宗以鎬不切事机,遂罢相位,授荊州大都督府长史。

公元758年夏天,李白前往流放地到了夏口。已被贬斥到荆州的张镐仍然派人给李白送来了一封书信和一身绫罗衣衫。李白读着张镐信中虽不是敷衍塞责,但却对自己的“罪名”讳莫如深的文字,这才意识到自己背负的罪名多么丑恶。他万念俱灰,意态怏怏地开始了西进的旅程。

《茌平县志张镐传》最后说;镐布衣,二期至宰相位。居身廉洁,不殖私产。善待士,性简,重论,议有体,在位虽浅,而天下之人推为旧德。

不错,张镐入相这几年,正逢国难当头世风日下之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出相人将,却迭遭罢黜,实堪为乱世臣僚之楷模。他数次垂顾人文,倾力相救的古道热肠,也堪为历史佳话。

标签: 张镐

更多文章

  • 张镐是哪个朝代的人?张镐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镐

    张镐年轻时拜名士吴兢为师,深受吴兢器重,后游历长安,以饮酒、鼓琴自娱,不善与外人交往。若有公卿邀请,他便径直前往,也仅是求醉而已。担任宰相天宝末年,杨国忠担任宰相,为提高声名,特意搜罗天下奇杰。张镐得到杨国忠的推荐,以布衣身份被拜为左拾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唐,杨国忠

  •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张镐为其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闾丘晓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他于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整理图书典籍的官)7年,此后又任河南汜水县县尉。739年被贬谪岒南(今广东),740

  • 裴垍是什么人?裴垍人物生平简介,怎么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裴垍

    弱冠二十岁时进士出身,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累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元和三年(80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生为国尽心尽力,“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他尽力完善法律制度,年方四十四岁,须发尽白。元和初年,叙任中书舍人。当时李吉甫方拜相,不知该如

  • “竹溪六逸”之一——孔巢父,和李白杜甫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孔巢父德才兼备,初被举荐长安为官。约在天宝六载(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

  • 古诗【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及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诗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唐代:杜甫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

  • 唐朝大臣孔巢父人物生平简介,为什么被称“知君名宦”?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六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孔巢父德才兼备,初被举荐长安为官。约在天宝六载(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为其设宴饯行,杜甫曾在席间吟诗一首,以赞巢

  • 《新唐书·郑余庆传》原文及翻译,郑余庆,字居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余庆

    郑余庆,字居业。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素善度支使于邳,凡所陈,必左右之,坐事贬。又岁旱饥,朝廷议赈禁卫十军,为中书史漏言叠二忤,故贬郴州司马,会宪宗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主书滑渙与宦人刘光琦相倚为奸,每宰相议,为光琦沮变者,令涣往请必得,由是

  • 唐朝郑余庆人物生平简介,葫芦宴客、好用古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余庆

    郑余庆年轻时勤奋好学,善做文章,在大历年间考中进士。建中四年(783年),郑余庆被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辟为幕僚,授为节度从事,累迁至殿中侍御史,后因父丧辞职。累官拜相贞元元年(785年),郑余庆被征召入朝,历任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后被选为翰林学士。贞元十三年(797年),郑余庆改任工部侍郎,并主持吏

  • 邓州宰相群之辅佐大唐七朝的宰相——赵宗儒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746年-832年),邓州穰县人(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赵宗儒凭借其出类拔萃的文才升迁,历仕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晚年以司空致仕(即退休)。他历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

  • 唐朝宰相赵宗儒人物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年间,赵宗儒登进士第。最初获授弘文馆校书郎。一年后,又在“书判”科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补任陆浑县主簿。数月后,入朝任右拾遗,充任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赵宗儒调任屯田员外郎,仍任翰林学士。此年冬,“泾原兵变”爆发,赵骅逃匿于山谷,不久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