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裴垍是什么人?裴垍人物生平简介,怎么评价他

裴垍是什么人?裴垍人物生平简介,怎么评价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160 更新时间:2024/1/2 21:45:36

弱冠二十岁时进士出身,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累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元和三年(80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生为国尽心尽力,“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他尽力完善法律制度,年方四十四岁,须发尽白。元和初年,叙任中书舍人。当时李吉甫方拜相,不知该如何用人,便向裴垍请教。垍随即列出三十人的名字,李吉甫按照他给的列表录用人才,受人称赞。元和三年,代替李吉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相。在担任相国的期间,裴垍提拔了许多能人贤士,包括裴度、李绛崔群韦贯之等。这些人后来都相继入相。

步入仕途

裴垍为武则天垂拱年间宰相裴居道的七代孙,20岁中进士。唐德宗贞元年间,朝廷制举贤良极谏科,裴垍对策第一,特授为美原县尉。他任期满后,各藩镇、州府,交相征辟,但均不赴就,不久,朝廷拜他为监察御史,此后,还相继任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员外郎等职。这期间,吏部侍郎郑珣瑜曾委托裴垍主持考试词判。裴垍秉公办事,严肃认真,不受请托贿赂,皆以实才取人。

入仕翰林

唐宪宗元和初年,召裴垍入翰林为学士。此后,他还相继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三年(808年),朝廷诏举贤良。当时应试的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在对策中指陈时弊、言词激切,考官杨于陵、韦贯之将他们三人招为上第录取。裴垍复查考试结果也无异议。为此事,李吉甫却泣奏唐宪宗,认为裴垍等录用非人。唐宪宗于是贬黜杨于陵、韦贯之外任,又罢免裴垍翰林学士,降为户部侍郎。不过,唐宪宗事非情愿,也知裴垍正直,从此反而对裴培更加信重,就在这年秋天,李吉甫出任淮南节度使,唐宪宗遂拜裴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李吉甫主持朝政,第二年又加任裴垍为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

入朝为相

当时,百姓输赋税于州府要分成三份: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在唐德宗建中初年制定两税法时,物重钱轻,后来渐至物轻钱重,百姓赋税交钱,这样税额到唐宪宗时就增加了一倍。此外,唐时所说的“贯”或“缗”,按规定为千钱,但在习惯流行中并不足千钱,称省估,州里长吏为了中饱私囊,让百姓以足额交钱,称为实估,这样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裴垍为相以后,奏请唐宪宗同意,将天下留州送使钱,改由省估征收。同时规定观察使或节度使,只征收所在州的赋税作为公费开支,如不足,才可征收所辖支郡,这样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元和中兴

裴垍当宰相时还很年轻,但他严肃为政,依法办事,颇有一番作为。他一心为国家朝廷办事,也触犯了勋贵旧臣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但因裴垍事事在理,又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他们也奈何不得。此外,裴垍还注意听从不同意见,以补自己的不足。

裴垍为翰林学士时,曾举荐李绛、崔群同掌机要政务;为宰相以后,又用韦贯之、裴度为知制诰,擢拔李夷简为御史中丞,这些人后来都相继机任宰相,为一代名臣。他选用的其他人也都很精明。不负人望。裴垍才能兼备,风范凛然,知人善任,在他前后担任宰相的人中,是无人可比的,时论认为:他执政时期朝无奸侫,百业渐兴,出现唐后期少有的清明时期。

元和五年(810年),裴垍患中风病,唐宪宗得知后非常叹惜,特遣中使前往存慰,并对其饮食用药都让及时奏上,亲加过问。但裴垍的病并不好转,且日加重。唐宪宗只好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而改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迁任太子宾客。裴垍于当年去世,朝廷特赠他为太子少傅。

裴垍任职翰林期间,唐宪宗新平吴、蜀之乱,正励精图治,一切机要事务都要和裴垍商量后才施行,而裴垍也小心谨慎,认真按唐宪宗的旨意办事。裴垍任宰相以后,严明法治,考课吏绩,分清良恶,种种作法,正大光明,使唐宪宗也折服。当时,吐突承璀很受唐宪宗的恩宠,常寻机向唐宪宗有私人请求。但唐宪宗碍于裴垍,不敢如吐突承璀所愿,并诫其收敛一些。唐宪宗由于对裴垍信重,在朝廷常称其官号,而不直呼其名。

人物评价

唐宪宗统治时期是唐后期政治比较清明时期,而裴垍是这一时期颇有作为的宰相。

白居易《赠裴垍官制》称:“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元和五年,因病罢相,担任兵部尚书。六年(811年),改任太子宾客。旋即病逝。元稹在《感梦》诗中曰:“自从裴公无,吾道甘已矣。”而唐宪宗也十分尊敬他,宦官吐突承璀曾私自向宪宗提出要求,宪宗则考虑到裴垍会不同意而拒绝了他。

在他执政时,改革税收弊政减轻人民负担,在用人上擢拔才能,贬抑庸劣,又清风凛然,勤于职守,惜盛年去世,不得尽其才。

亲属成员

子裴鍠、裴处休。裴处休娶陇西李氏,宣州治中李有则之女,生有一女(842年—873年)嫁知盐铁陈许院事、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孙虬。裴处休又有孙乡贡进士裴岩。

标签: 裴垍

更多文章

  • “竹溪六逸”之一——孔巢父,和李白杜甫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孔巢父德才兼备,初被举荐长安为官。约在天宝六载(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

  • 古诗【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及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诗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唐代:杜甫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

  • 唐朝大臣孔巢父人物生平简介,为什么被称“知君名宦”?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六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孔巢父德才兼备,初被举荐长安为官。约在天宝六载(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为其设宴饯行,杜甫曾在席间吟诗一首,以赞巢

  • 《新唐书·郑余庆传》原文及翻译,郑余庆,字居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余庆

    郑余庆,字居业。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素善度支使于邳,凡所陈,必左右之,坐事贬。又岁旱饥,朝廷议赈禁卫十军,为中书史漏言叠二忤,故贬郴州司马,会宪宗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主书滑渙与宦人刘光琦相倚为奸,每宰相议,为光琦沮变者,令涣往请必得,由是

  • 唐朝郑余庆人物生平简介,葫芦宴客、好用古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余庆

    郑余庆年轻时勤奋好学,善做文章,在大历年间考中进士。建中四年(783年),郑余庆被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辟为幕僚,授为节度从事,累迁至殿中侍御史,后因父丧辞职。累官拜相贞元元年(785年),郑余庆被征召入朝,历任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后被选为翰林学士。贞元十三年(797年),郑余庆改任工部侍郎,并主持吏

  • 邓州宰相群之辅佐大唐七朝的宰相——赵宗儒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746年-832年),邓州穰县人(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赵宗儒凭借其出类拔萃的文才升迁,历仕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晚年以司空致仕(即退休)。他历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

  • 唐朝宰相赵宗儒人物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宗儒

    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年间,赵宗儒登进士第。最初获授弘文馆校书郎。一年后,又在“书判”科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补任陆浑县主簿。数月后,入朝任右拾遗,充任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赵宗儒调任屯田员外郎,仍任翰林学士。此年冬,“泾原兵变”爆发,赵骅逃匿于山谷,不久后便

  • 宰相贾耽的故事,以社稷为重军权次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贾耽

    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曾居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十三年宰相,于宰相位上虽然没有安危大计的建言,然其恭行温厚,时人称为淳德君子。唐朝时,贾耽担任山南节度使,派遣行军司马(官职名)樊泽,向朝廷奏事。樊泽完成任务返回以后,就在这一天,贾耽正摆宴

  • 《新唐书·贾耽传》原文及翻译,贾耽,字敦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贾耽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

  • 贾耽是什么人?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贾耽

    贾耽出身于仕宦世家。贾耽从小喜欢读地理书籍,喜爱骑马射猎。青少年时期勤奋读书,博闻强记 。天宝十年(751年),22岁的贾耽以通晓两经登第,从此走上仕途。乾元元年(758年),贾耽出任贝州临清(今河北清河)县尉。不久,又转任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县尉。在处理日常政务中表现出色,得到太原尹王思礼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