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又逼死杨玉环 陈玄礼为什么还能够得到善终

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又逼死杨玉环 陈玄礼为什么还能够得到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44 更新时间:2024/1/8 13:31:42

很多人都不了解陈玄礼能善终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前因”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彻底爆发,这场军事政变迅速让大唐由盛转衰。河朔三镇除安禄山之外,其余节度使均起兵谋逆。他们嘴里说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奸臣佞贼。可天下大乱之后,四海诸侯并起,其本质还是想推翻李家王朝。在此危难之际,郭子仪挽狂澜于既倒倒,扶大厦之将倾,用了近9年时间平定叛乱。

可悲可叹,彼时的大唐饿殍遍野,家家户户门前挂白幡。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玄宗与宰相杨国忠、宠妃杨玉环,以及一干禁军从长安慌不择路的准备逃向巴蜀。行至马嵬坡时,天策军大将军陈玄礼纵容属下斩杀奸相杨国忠,还逼迫唐玄宗缢死了杨贵妃。不过安史之乱结束后,陈玄礼跟随唐玄宗回到长安,居然还得到一等公爵封赏,且得以善终而亡。

那么,杨玉环难道不是唐玄宗最爱的宠妾吗?一个小小的禁军统领陈玄礼纵容属下杀死杨国忠,又逼死杨玉环,为何还能得到善终?其实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乃唐玄宗没有将陈玄礼就地正法的重要细节。

“后果”

将时间拨回千年前的唐朝,公元756年,东都洛阳沦陷,眼看着安禄山带着数十万雄兵直逼京师长安。唐玄宗带着内阁、宠妃杨玉环、太子李亨,意欲从陕西省兴平市一路向巴蜀逃窜。行进至马嵬坡时,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商议——必须要将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兄妹俩就地正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随后士兵冲将上去,把杨国忠乱刀砍死,陈玄礼继而再三请求(胁迫)唐玄宗诛杀杨玉环。结果大家也都清楚了,马嵬坡前杨玉环香消玉殒,唐玄宗也是无可奈何。

太子李亨至此与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扬镳,年逾古稀的李隆基带着高力士、陈玄礼,一路向西北进发。公元757年,唐玄宗结束了为期近两年的逃亡生活,由成都返回长安。居住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的兴庆宫。

据《旧唐书》所载,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日夜思念杨玉环,他多次希望高力士、李辅国,将杨玉环的遗柩从马嵬坡运往长安,以缓解日思夜想之情,却遭到这两位宦官的拒绝。可是,那位一手杀死宰相杨国忠,又逼死宠妃杨玉环的罪魁元凶陈玄礼却依然活蹦乱跳。唐玄宗之所以对这个“仇人”既往不究,无非也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李隆基识大局

李隆基并非是不明事理之人,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彻底剿灭韦后。荣登大宝之后,李隆基设计除掉日渐膨胀的太平公主,无论对内对外,唐玄宗于我国历史上并不算太过昏庸的帝王。然而大家想想:陈玄礼为何要迫使唐玄宗缢死杨贵妃,这一切难道真是陈玄礼一人所为,还是背后另有主使?

原因并不复杂,杨国忠作为天下头号大奸臣,上至百官下至黎民都清楚,安史之乱乃是杨国忠一手促成。杨国忠和杨玉环在当时情境下是非死不可,陈玄礼只不过当了个“传话者”,其幕后主使则是太子李亨。

不少名人大家早已经将安史之乱的细节研究得无比透彻,他们觉得李亨想效仿唐玄宗青年时期的壮举,来一场翻版的唐隆之变。除掉杨国忠等于削去唐玄宗一臂,缢死杨玉环便能彻底击溃这位古稀老人最后心理防线。君不见,杨国忠、杨玉环殒命归天之后,太子李亨立马跑到朔方灵武即位。唐玄宗清楚,想要杨国忠、杨玉环命的人并不是陈玄礼,太子李亨才是其幕后主使。陈玄礼不过是一介武夫,也并非世家门阀之后,这点唐玄宗还是拎得清。

陈玄礼乃李隆基的“救命稻草”

陈玄礼虽官职不显赫,可陈玄礼乃是天策大将军,天策军就是唐玄宗的“私人保镖”,唐玄宗还要倚仗陈玄礼一路庇护,才能安全逃往巴蜀成都。回到长安,朝堂之上早已改换门庭,且李隆基早身边也只有陈玄礼手中这二三百人天策军。

至少唐玄宗活着时,他还要倚仗陈玄礼手中这批人以防万一。风云诡谲的长安,可不是那么好混下去,陈玄礼就是唐玄宗身边为数不多的助力。

杨国忠、杨玉环之死,与唐玄宗也有脱不开的干系。

奸相杨国忠数十年如一日鱼肉百姓,骄奢淫逸,李隆基不可能不清楚。然而唐玄宗需要杨国忠顶在最前方,吸引大家的火力。究其根本,唐玄宗也并非善茬,从50岁之后李隆基便乐不思蜀,每日不想上朝,养了一帮子歌舞伎,寻欢作乐。唐玄宗需要像杨国忠这样的奸相,不仅可以平衡朝堂之争,还可以将杨国忠当成最坚实的挡箭牌。加之安史之乱的爆发,李隆基也要负60%以上的责任。当安史之乱彻底来临之际,唐玄宗也必须要拿出雷霆手腕。挡了这么多箭,挨了这么多刀的杨国忠终于没有利用价值了。

性命攸关之际,即使是宠妃杨玉环也没有什么不可舍弃的。与其说陈玄礼是逼迫唐玄宗杀掉杨氏兄妹,倒不如说唐玄宗被这二人推波助澜完成了此事。

“总结”

以下是《旧唐书》两段截取。

嗜饮博,数丐贷于人,无行检,不为姻族齿。年三十从蜀军,以屯优当迁,节度使张宥恶其人,笞屈之,然卒以优为新都尉。罢去,益困,蜀大豪鲜于仲通颇资给之。久之,调扶风尉,不得志。”

刑部尚书颜真卿上疏,以为:“...昔林甫虽擅权,群臣有不谘宰相辄奏事者,则托以他事阴中伤之,犹不敢明令百司奏事皆先白宰相也。陛下傥不早寤,渐成孤立,后虽悔之,亦无及矣!”载闻而恨之,奏真卿诽谤;乙未,贬峡州别驾。

笔者虽未有从史料中找到杨国忠和唐玄宗不和的记载,这两段《旧唐书》的节选已经明确告诉后人:唐玄宗非常清楚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立即追究杨国忠的罪过。唐玄宗正等待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国忠、杨玉环成为李隆基最为结实的挡箭牌。将他们二人推出去,便能让唐玄宗与安史之乱摆脱干系。

综合以上几点,唐玄宗没有必要对忠心耿耿的陈玄礼痛下杀手。一来,回到长安之后,陈玄礼是唐玄宗身边为数不多的既战力。二来陈玄礼顶多算是个帮凶,真正想要杨国忠、杨玉环性命的则是太子李亨,还有其他一干宦官。可是,死掉两个挡箭牌对唐玄宗又有何大影响呢?

参考文献:唐书、百家讲坛

标签: 陈玄礼李隆基

更多文章

  • 太子李亨真的在马嵬坡拉拢陈玄礼,背叛了唐玄宗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亨,唐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真是太子李亨拉拢陈玄礼背叛唐玄宗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当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被鲁莽冲动的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后,唯一能够令皇帝想起的资深老将就是此前在河西陇右连连有功的哥舒翰。可由于一来年纪颇大,二来有病在身,史书还特别指明哥舒翰出征时病情再次严重

  • 《新唐书·张行成传》原文及翻译,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行成

    张行成传阅读答案新唐书翻译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

  • 唐太宗为何会奖赏一面金镜子给宰相高季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高季辅剧照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

  • 唐朝宰相高季辅的简介:他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宰相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网络配图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汲

  • 唐朝高季辅人物简介,及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早年经历高季辅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武艺,以孝母闻名,隋末时纠集数千人,参与农民起义。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辅与李密部将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被授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累职升迁贞观元年(627年),高季辅被擢拜为监察御史。他弹劾大臣,不畏权贵,后又升为中书舍人。贞

  • 杜如晦和杜淹的故事,本为死敌却同朝为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

    提到杜如晦,大家就会想起“房谋杜断”的典故来。说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

  • 杜淹人物简介,隋朝为官却当上唐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淹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武德二年(619年

  • 唐代崔仁师坚持查明案件真相,慎断谋反大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唐代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最忌讳谋反之事,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往往捕风捉影,见风是雨。尤其是在皇帝下达对案件的指示后,有些司法官员往往极力迎合君上心理,将嫌疑人犯屈打成招,把鸡毛蒜皮之事办成大案要案,然后大肆株连,揪出一撮又一撮的谋逆案犯。在这种情况下,能顶住层层压力,坚持查明案件真相,就事论事不随意扩大打击

  • 【崔仁师平反】原文及翻译,崔仁师是怎么平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底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

  • 崔仁师人物生平,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

    崔仁师,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武德初年考中制举,调任管州录事参军。武德五年(622年),陈叔达举荐崔仁师有才能可以担任史官,升任右武卫录事参军,参与修撰梁、魏史。贞观初年,改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青州有个男子图谋叛逆,有关官员逮捕他的党羽,囚犯关满了监狱,诏令崔仁师审问。刚到青州,为所有囚犯除去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