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玄礼间接逼死了杨贵妃,为何自己却能全身而退呢?

陈玄礼间接逼死了杨贵妃,为何自己却能全身而退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44 更新时间:2024/3/11 17:58:26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不得不说,陈玄礼就是那个逼死杨贵妃的人。至少在逼死杨贵妃这件事上,他有脱不掉的干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嵬事变”中,六军不发。这六军不发,肯定是有组织者的。没有组织者,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个组织者是谁?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肯定与作为六军首领的陈玄礼有很大关系。

如果陈玄礼不答应,下面的士兵们敢随便行动吗?就算他们敢随便行动,陈玄礼作为军队统帅,军队出了这么一件大事,难道陈玄礼不应该追查那个组织者,并且处罚那个组织者吗?但是陈玄礼最终什么也没做。这足以说明,这件事肯定与他自己有关。只有他本人就是组织者,他才不会追究责任。

还有,当作为最大奸臣的杨国忠已经被士兵们杀掉以后,实际上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这件事已经结束了,完全可以继续前行了。但是有人却对唐玄宗提出,必须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作为皇帝,当时就明确说明了,奸臣的是杨国忠。杨贵妃身在后宫,又不干预朝政,并没有错,不应该杀她。但是士兵们却说,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如果杀了杨国忠而留着杨贵妃,士兵们此后将寝食难安。所以不能留着杨贵妃。

这样的话,普通士兵会说出来吗?就算普通士兵会说出来,陈玄礼不认可,这话能够传递到唐玄宗那里吗?分明是陈玄礼做了“亏心事”,害怕杨贵妃会秋后算账,因此才借士兵的口,对唐玄宗说这个话。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陈玄礼是逼死杨贵妃的人,一点儿也不为过。

那么,陈玄礼逼死了皇帝的老婆,他逃脱惩罚了吗?答案是他逃脱了。

皇帝的老婆都敢逼死,陈玄礼为什么却还能逃脱处罚呢?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因为后来唐玄宗已经不是皇帝了,没那个权力,鞭长莫及了,因此他想惩罚陈玄礼,也办不到了。

这个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说有问题呢?

唐玄宗不是皇帝了,好歹他是太上皇,他想要杀一个大臣,难道还不能杀么?

再说了,这个大臣又不是唐肃宗的亲信,唐肃宗犯不着保护他。同时,从立场来说,唐肃宗也是应该会杀陈玄礼的。这样的人肯定留不得,留下这样的人,也就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如果大家都跟着学,那可怎么办?

但结果是,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唐肃宗,都没有惩罚陈玄礼,陈玄礼得以善终。那么,陈玄礼为什么能够逃脱惩罚呢?我认为,这是陈玄礼非常巧妙地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及时收手,从重要岗位上退下来,消除唐肃宗的疑虑。

历史上的功臣们,之所以最终遭到皇帝的猜忌,乃至遭到皇帝的诛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建立功劳以后,有些居功自傲。同时一直把持在权力宝座上,不愿意从这个宝座上走下来。也就是说,这些人实际上是在和皇帝抢权。既然和皇帝抢权,皇帝怎么可能饶过这些大臣们呢?当然要打击他们了。既然皇帝连功臣都敢打击,对那些触碰过皇帝神经,同时又是老皇帝旧臣的大臣,皇帝当然不会饶过他们了。

陈玄礼非常明确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他护送着唐玄宗从巴蜀回到长安,唐肃宗念他“保护太上皇”有功,封他为蔡国公后,他立刻宣布从禁卫军首领的重要岗位上退下来,不再参与朝廷的事情。而陈玄礼这样主动退居二线的做法,也让唐肃宗对他大为放心,因此就没有去找过他的麻烦。

第二件事,效忠旧主,一直担任唐玄宗宿卫,让唐玄宗依赖。唐玄宗对陈玄礼逼死杨贵妃这件事,心里当然是很不满的。

不过,当陈玄礼在此后一直表达着对唐玄宗的忠诚,一直把唐玄宗护送到四川,再护送回长安,而且从朝廷的重要岗位上退下来,自觉自愿地担任唐玄宗的宿卫的时候,虽然唐玄宗还是不满陈玄礼,还是对他杀杨贵妃的事耿耿于怀。但是毕竟当时就只有高力士和陈玄礼在唐玄宗身边了,离开了这两人,唐玄宗肯定会感到非常寂寞和无助。所以,唐玄宗是不会计较陈玄礼的。

可以说,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心理和处境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才决定一直呆在唐玄宗身边。唐玄宗尽管有杀陈玄礼的心,但这时候唐玄宗却反而是一把保护伞。有了这把保护伞,陈玄礼就高枕无忧了。

标签: 唐朝陈玄礼

更多文章

  • 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又逼死杨玉环 陈玄礼为什么还能够得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玄礼,李隆基

    很多人都不了解陈玄礼能善终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前因”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彻底爆发,这场军事政变迅速让大唐由盛转衰。河朔三镇除安禄山之外,其余节度使均起兵谋逆。他们嘴里说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奸臣佞贼。可天下大乱之后,四海诸侯并起,其本质还是想推

  • 太子李亨真的在马嵬坡拉拢陈玄礼,背叛了唐玄宗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亨,唐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真是太子李亨拉拢陈玄礼背叛唐玄宗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当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被鲁莽冲动的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后,唯一能够令皇帝想起的资深老将就是此前在河西陇右连连有功的哥舒翰。可由于一来年纪颇大,二来有病在身,史书还特别指明哥舒翰出征时病情再次严重

  • 《新唐书·张行成传》原文及翻译,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行成

    张行成传阅读答案新唐书翻译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

  • 唐太宗为何会奖赏一面金镜子给宰相高季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高季辅剧照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

  • 唐朝宰相高季辅的简介:他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宰相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网络配图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汲

  • 唐朝高季辅人物简介,及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早年经历高季辅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武艺,以孝母闻名,隋末时纠集数千人,参与农民起义。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辅与李密部将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被授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累职升迁贞观元年(627年),高季辅被擢拜为监察御史。他弹劾大臣,不畏权贵,后又升为中书舍人。贞

  • 杜如晦和杜淹的故事,本为死敌却同朝为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

    提到杜如晦,大家就会想起“房谋杜断”的典故来。说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

  • 杜淹人物简介,隋朝为官却当上唐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淹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武德二年(619年

  • 唐代崔仁师坚持查明案件真相,慎断谋反大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唐代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最忌讳谋反之事,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往往捕风捉影,见风是雨。尤其是在皇帝下达对案件的指示后,有些司法官员往往极力迎合君上心理,将嫌疑人犯屈打成招,把鸡毛蒜皮之事办成大案要案,然后大肆株连,揪出一撮又一撮的谋逆案犯。在这种情况下,能顶住层层压力,坚持查明案件真相,就事论事不随意扩大打击

  • 【崔仁师平反】原文及翻译,崔仁师是怎么平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底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