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薛元超是李治发小,为什么还倒向武则天?

薛元超是李治发小,为什么还倒向武则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33 更新时间:2024/1/2 23:19:2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薛元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薛元超是初唐时期著名才子,因为父亲去世的早,由他的姑姑照顾长大,而当时他的姑姑是在宫里教导李治,所以薛元超也基本上是在宫里长大,和李治从小就在一起玩的,和李治算是关系很好的发小,可是在太子李贤谋反案中,薛元超却倒向了武则天,这是为什么呢?他仕途顺利,并且还娶了公主,为何还发感叹说人生有三大遗憾,这又是为什么呢?

薛元超出身于文学世家,确实是很有才能的,被称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还曾经引荐推重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所以在唐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他的祖父是隋朝时期最有名的文学家薛道衡,父亲是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薛收,姑姑是当时最有名的才女薛婕妤,是李渊的嫔妃。因为薛收去世得早,当时薛元超只得两岁。唐太宗李世民痛惜故人早逝,爱屋及乌,因而对薛元超倍加呵护,后来李渊去世,长孙皇后请求薛婕妤留宫教导李治,这时候,李世民就让九岁的薛元超一起跟随李治学习,所以两人是同学,还是发小。

薛元超因为姑姑的原因,自小在宫里和李治一起长大,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很浓厚的情谊,李世民对他也非常关心,十九岁的时候,李世民为他赐婚,把和静县主嫁给他。和静县主就是齐王元吉和杨氏的女儿,玄武门之变太宗杀了兄弟全家,女儿倒是都留下了。时过境迁,难免心存歉疚,给李元吉女儿挑的女婿倒比给自己女儿挑的好。杨氏先嫁给李元吉,后来成民了李世民的嫔妃,而且还是武则天的远房表姐。虽然杨氏出身于名门,很得李世民的宠爱,可是她身份尴尬,因而在后宫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所以,薛元超也没把自己妻子和丈母娘放在眼里。

薛元超虽然很有才,然而这人在政坛上的表现远远逊色于文坛,之前两次贬官都是因为拍权贵的马屁,一次是李义府,一次是上官仪。这两人政见完全不同,他可算是是墙头草随风倒。因为是李治的发小,李治上台后对他关照有加。那他为何在关键时刻会倒向武则天呢?

原来薛元超与武则天之间还有着很深的渊源,最早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李治与武则天偷情,薛元超的姑姑薛婕妤是最早的发现者,后来薛婕妤在李治的恳求之下,还出宫去感业寺接回过武则天,武则天进宫后,为了拉拢势力,也以薛元超为赌注,要求薛婕妤支持自己。薛元超本身也不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为了前程,也是极力去攀附权威,当他意识到武则天是一棵大树的时候,就已经急不可待地倒向她了。

因为这种关系,武则天对薛元超是非常看重,到了李治晚年,他已经升到宰相,可以说他一生富贵已极,可是他却仍然感叹一生中有三大憾事,“一恨不是进士出身,二恨不得娶五姓女,三恨不得修国史”。在他看来,他的妻子虽然是由李世民赐婚的,可是因为是李元吉的女儿,而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他的老丈人死得早,不能给他仕途中任何帮助,妻子无权无势门第不高,不能为自己增光添彩,真是人生一大憾事了。由此,我们可以看清这位才子的另外一面,具有明显的攀附权威的人格。

薛元超的祖父、父亲、姑姑不仅都非常有才华,而且都是品行高洁的人,为何薛元超的人品却是如此呢?也许与他自小父亲去世,他在宫里长大有关吧,虽然宫里生活条件很好,但终究是寄人檐下,俯人鼻息,才养成了他这样的人格吧。

标签: 薛元超唐朝

更多文章

  • 被称为“朝右文宗”的薛元超。在历史上评价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薛元超,唐朝

    对薛元超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到薛元超,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薛元超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名臣,他以直谏著称,并深受唐高宗的信任。薛元超和裴炎一样,曾经都是武则天倚仗的股肱之臣。可能一些人对于薛元超屈膝于武后之下感到羞耻,不过,这掩盖不了薛元超作为一代贤臣的

  • 【新唐书·郝处俊传】原文及翻译,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郝处俊

    原文: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

  • 历史上的郝处俊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郝处俊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

  • 唐代名相卢承庆宠辱不惊的成语创造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

  • 历史上的唐朝著名宰相卢承庆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网络图)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

  • 卢承庆简介 历史上卢承庆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卢承庆简介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画像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

  • 唐朝名臣于志宁的故事 于志宁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志宁

    于志宁出生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是唐朝名臣,被列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著有《于志宁集》等作品。家族原本出自鲜卑万纽于氏,后改汉姓为于。于志宁后裔子:于立政(太仆少卿)、于慎言。孙:于游艺(江都令)、于知微(兖州都督)、于光远(陵州刺史)、于大猷(明堂令)、于安贞(吴兴令)。于志宁出身于河南于氏。于

  • 【新唐书·于志宁传】原文及翻译。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原文: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

  • 唐朝戴至德厚道,却被人看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

    戴至德,唐高宗时为右仆射,办事公正,从来不计较私人恩怨。另有一个刘仁轨,字正则,唐高宗时为左仆射。当时的人,都称道刘仁轨,而看不起戴至德。有一个老妇人,向他们呈上状子,当时,戴至德就在老妇人的近处,所以,戴至德便接过了状子。戴至德正准备下笔批示时,老妇人向旁边的人问:这位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旁边的

  • 戴至德人物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

    戴至德,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戴胄哥哥的儿子。乾封二年(667年)几次升任后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经过数十年,父子相继做宰相,世人惊讶他家的荣耀。唐高宗李治曾经写飞白书赏赐大臣,赐给戴至德的是“漂流大海,有待舟楫”,辞中都有寓意。升任尚书右仆射。当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有人来上诉,大都答应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