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玄礼逼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为什么没有怪罪他?

陈玄礼逼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为什么没有怪罪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44 更新时间:2024/1/8 20:16:45

还不知道唐玄宗为什么没有怪罪陈玄礼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景龙四年(710年),唐朝朝政大权表面上是被唐中宗李显所控,但实际上因李显软弱无能,朝政大权实际上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所控,这二人一直想做唐朝的第二个武则天,所以她们一直都在谋夺朝堂的控制权,她们先是设法将忠于李唐的老臣,如张柬之敬晖等人一一除去,然后又让韦温执掌中宗朝政。

最终韦后和安乐公主在自认已完全掌控住形势后,于景龙四年先是合谋毒杀了中宗李显,而后韦后又预谋准备做另一个武则天。可是还没等韦后和安乐公主动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抢先动手,在薛崇简钟绍京、陈玄礼等人的协助下,韦后、安乐公主等乱党被诛杀,史称“唐隆政变”。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扶上帝位,是为唐睿宗。

此时,陈玄礼因在韦氏叛乱时坚定地站在李隆基这边,因此成为李隆基的亲信,深受重视。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不久,陈玄礼被任命为禁军龙武大将军,位列正二品,统领长安禁军。此后,淳笃自检的陈玄礼一直被李隆基倚为心腹,执掌朝廷禁军数十年。

而在此过程中,陈玄礼伴着李隆基的统治,度过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数十年时间,他度过了“开元盛世”,但也同时走过了“安史之乱”。天宝年间,李隆基统治后期再也不似曾经的英明神武,他开始沉迷于酒色,日益昏庸,荒怠政事,朝中实权先后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这两人本就不是个能臣,更不是个廉臣,他们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穷奢极侈,把朝堂弄得是乌烟瘴气的,民间更是民不聊生。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兵权在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15万联军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安禄山大军一路是势如破竹,各州县的唐军多是望风而降,最终在长安的门户潼关被占领后,李隆基不得已只能带领杨贵妃、杨贵妃等杨氏族人和公主、皇孙,还有亲近的宦官,仓皇向西逃遁。

此时,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自然率领着麾下禁军掩护李隆基南逃。可是在唐玄宗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时却遭遇了兵变。《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当时玄宗一行来到马嵬驿时,因南逃过于仓促,所以食物、衣物等都没备好,再加上玄宗为了赶紧逃离安禄山的魔掌更是数夜赶路未得休息,如此随行的将士是又累又饿,再加上此时天气又是十分的炎热,将士更是不想走了。而此时,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却依然是在享受着奢侈的生活,即使在南逃时,他们依然是大鱼大肉。就这样,随行将士的怨气是越来越大,隐约间已经有兵变的意思。

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他们开始怂恿早已怨声载道的将士发动兵变,这个时候随行将士在他们的带动下开始哗变,他们皆认为祸起杨家,所以在陈玄礼的带领下,杨国忠连同他的儿子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悉数被杀。而后,杨贵妃亦在高力士“祸本(指杨贵妃)尚在,军心不安”的建议下,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将其处死。

当然,陈玄礼虽参与了兵变,但他对唐玄宗依然是忠心耿耿,他只是想诛杀杨国忠等这些祸国殃民的杨家人,并不是想反对唐玄宗。可他也深知唐玄宗对于杨家人的看重,所以在诛杀杨家人后,他就“免胄释甲,顿首请罪”,向玄宗皇帝请罪。

不过碍于当时的局势,再加上唐玄宗可能也知道陈玄礼对他还是很忠心的,所以他并没有怪罪于他,而是“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宗不但免了陈玄礼的罪行,还下诏全军阐明不会怪罪于他们,如此这场兵变最终以杨氏族人悉数被诛而顺利解决。

此后,陈玄礼拒绝日后唐肃宗的招揽,他坚定地跟随着李隆基前往成都,并一直护佑着李隆基的安全。直至至德二载,唐玄宗自巴蜀回长安,陈玄礼也是一路尽心尽力的护送着,如此在唐玄宗安全的到达长安后,陈玄礼被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

上元元年八月,陈玄礼病重,致仕,同年,陈玄礼因病去世。

标签: 陈玄礼唐朝

更多文章

  • 陈玄礼间接逼死了杨贵妃,为何自己却能全身而退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陈玄礼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不得不说,陈玄礼就是那个逼死杨贵妃的人。至少在逼死杨贵妃这件事上,他有脱不掉的干系。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嵬事变”中,六军不发。这六军不发,肯定是有组织者的。没有组织者,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个组织者是谁?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肯定与作为六军首领的陈玄礼有很大关系。如果

  • 陈玄礼杀死杨国忠,又逼死杨玉环 陈玄礼为什么还能够得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陈玄礼,李隆基

    很多人都不了解陈玄礼能善终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前因”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彻底爆发,这场军事政变迅速让大唐由盛转衰。河朔三镇除安禄山之外,其余节度使均起兵谋逆。他们嘴里说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杨玉环这对奸臣佞贼。可天下大乱之后,四海诸侯并起,其本质还是想推

  • 太子李亨真的在马嵬坡拉拢陈玄礼,背叛了唐玄宗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亨,唐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真是太子李亨拉拢陈玄礼背叛唐玄宗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当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被鲁莽冲动的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后,唯一能够令皇帝想起的资深老将就是此前在河西陇右连连有功的哥舒翰。可由于一来年纪颇大,二来有病在身,史书还特别指明哥舒翰出征时病情再次严重

  • 《新唐书·张行成传》原文及翻译,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行成

    张行成传阅读答案新唐书翻译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

  • 唐太宗为何会奖赏一面金镜子给宰相高季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高季辅剧照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

  • 唐朝宰相高季辅的简介:他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宰相

    高季辅简介上提到高季辅是唐朝的宰相,生于公元596年,字季辅,祖籍在德州的蓚县级今天的河北景县。公元654年,高季辅病逝,,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并赐谥号为宪。网络配图高季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孝顺母亲,还精通各种武艺。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汲县的百姓发生叛乱,高季辅的哥哥当时在汲

  • 唐朝高季辅人物简介,及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季辅

    早年经历高季辅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武艺,以孝母闻名,隋末时纠集数千人,参与农民起义。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辅与李密部将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被授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累职升迁贞观元年(627年),高季辅被擢拜为监察御史。他弹劾大臣,不畏权贵,后又升为中书舍人。贞

  • 杜如晦和杜淹的故事,本为死敌却同朝为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

    提到杜如晦,大家就会想起“房谋杜断”的典故来。说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

  • 杜淹人物简介,隋朝为官却当上唐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淹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武德二年(619年

  • 唐代崔仁师坚持查明案件真相,慎断谋反大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崔仁师,唐代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最忌讳谋反之事,一有风吹草动,朝廷往往捕风捉影,见风是雨。尤其是在皇帝下达对案件的指示后,有些司法官员往往极力迎合君上心理,将嫌疑人犯屈打成招,把鸡毛蒜皮之事办成大案要案,然后大肆株连,揪出一撮又一撮的谋逆案犯。在这种情况下,能顶住层层压力,坚持查明案件真相,就事论事不随意扩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