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成梁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时,为什么要放弃宽甸六堡?

李成梁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时,为什么要放弃宽甸六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08 更新时间:2023/12/11 4:19:55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时,李成梁为何要放弃宽甸六堡。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内阁大学士沈一贯以“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年,虏人畏服。成梁离镇十年八易(大)将,戎务尽弛,战守无资,辽事大坏。还将成梁前去,方可整理”为由,向明神宗上疏奏请李成梁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申时行次子申用懋也向明神宗大力举荐李成梁。

当时的辽东可以说是危如累卵,内有税监高淮搜刮无度和万历援朝之役引发的民变、兵变,外有势力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所以,沈一贯等人都期望第一次出任辽东总兵时“师出必捷”的李成梁能在辽东力挽狂澜。

即便如此,李成梁再度出任辽东总兵还是遭到了言官的反对,最后在明神宗的坚持下,李成梁才得以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

可惜,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要令明神宗和沈一贯等人失望了,他不仅没有乘土蛮、长昂、把兔死后北虏日渐衰落的有利时机削弱努尔哈赤,反而还于万历三十四(1606年)年以“地孤悬难守”为由放弃宽甸六堡这一遏制女真的战略要地。

真是岂有此理,李成梁于万历二年提议移建宽甸六堡时怎么不说“地孤悬难守”、李成梁剿灭进攻宽甸六堡的女真王杲部时怎么不说“地孤悬难守”、李成梁重创反对移建宽甸六堡的女真王兀堂部时怎么不说“地孤悬难守”,李成梁为保护宽甸六堡对女真诸部采取“摧强扶弱”的策略时怎么不说“地孤悬难守”,偏偏宽甸六堡安安稳稳的存在了三十多年后李成梁要说“地孤悬难守”,所以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的原因肯定不是“地孤悬难守”。

那么,问题来了——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时,李成梁为何要放弃宽甸六堡?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李成梁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前发生的几件事。

万历十六年(1588年),御史任养心弹劾李成梁“兵权太盛,姻亲厮养分操兵柄,环神京数千里,纵横盘踞,不可动摇”,若不早为计,恐“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之旧事重演。

万历十九年(1591年),“兵权太盛”、“藩镇割据”终于动摇了明神宗对李成梁的信任,所以明神宗决定“遣宁远伯李成梁督选宣、大、山西兵往宁夏”,但是在言官的阻挠下,李成梁最终被免去了辽东总兵一职。

万历二十六(1598年)年四月,在言官的一片反对之声中出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长子李如松,任职仅四个月就因“虏寇辽东,总兵李如松远出捣巢,死之。”

归纳一下,以上这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张居正去世和戚继光难南调广东后,言官不想看到张居正的爱将李成梁继续担任辽东总兵。

从万历十一年九月言官冯景隆弹劾李成梁开始,至万历十九年李成梁在龚文选、黄道瞻、王之栋和宋一韩等人的接连弹劾下被免去辽东总兵为止,李成梁几乎年年都会受到御史的弹劾,弹劾他的理由从最初的谎报军情、杀良冒功逐步升级为兵权太盛、尾大不掉。这种情况下,李成梁选择了急流勇退。

但是,言官却没有因为李成梁的急流勇退而放松对李成梁或者是李成梁的儿子们再度出任辽东总兵的警惕,万历二十五年有人举荐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出任辽东总兵时,言官们一拥而上地表示反对,最终在明神宗的坚持下李如松才得以出任辽东总兵。

出任辽东总兵仅四个月,李如松就因捣巢遭到伏击而阵亡。

按理说,辽东总兵李如松战死后,朝廷肯定会派人了解事情的原委,史料中也会留下相应的记载,可是我们最终看到的都是模糊不清的一句话,这就不得不令人生疑了。况且李如松被数万倭寇包围时都没有阵亡、李成梁也有过多次捣巢遭到伏击的经历,所以李如松遭到的伏击更像是专门针对他的。

当了二十二年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不可能不清楚李如松中伏背后的蹊跷,他更加明白李如松中伏是给他提醒,好让他和他的儿子们不再染指辽东。

明白了这些,李成梁终于对官场之争感到了厌恶,他一改之前赋闲在家却仍旧关心辽东战事、平倭之役等军国大事的态度,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当明神宗令他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的诏书下达后,他立即上疏请辞,“言服官四十一年身亲百十余战,刀痕箭眼,遍体残伤,阴雨西北风,金疮时发,不能以骨立之马,再服盐车之任”,结果明神宗“优诏不许”,李成梁只能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

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早已没有第一次出任辽东总兵时的意气风发、奋发图强,已经七十六岁的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情况下,面对搜刮无度的高淮他只是一味地顺从,面对碧蹄馆之战被倭寇重创的家丁和镇夷堡之战几乎被土蛮全歼的选锋军他选择了放任不管。

所以,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拥有了八旗军队、于万历三十一年迁都赫图阿拉(今抚顺市新宾县)之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李成梁因害怕深入女真腹地的宽甸六堡“遂开边衅”而决定放弃宽甸六堡。

综上所述,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成了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的主要原因。

标签: 李成梁明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李成梁,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成梁,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成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谈到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的明军将领,一时间可谓群星璀璨:戚继光、俞大猷、谭纶……一个个将军的名字都是妇孺皆知的。在他们中,有一个人的历史地位非常特殊,他的名气不如上述人物大,但他的历史影响却极大,他就是李成梁。李成梁就是李如松的

  • 被列为大明边将第一的李成梁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成梁,明朝

    李成梁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开创了两个奇迹,第一个是他是第一个由南往北统一中国的皇帝,第二个是大明建国之初,竟然能以骑兵打败了曾用骑兵几乎全世界的蒙古人。不过毕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大明王朝虽然能击败蒙古人却也无法将蒙古人的政权全部

  • 李成梁有多厉害?如果他不死,努尔哈赤只怕也不会崛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成梁,明朝

    XXX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萨尔浒战役是明中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动用的作战总兵力近二十万,因而此役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万历朝鲜之役中明朝前后用兵十数万,各次战役的规模也很大,但就单次战役而言,没有一次超过萨尔浒战役。此战后金大获全胜,明军惨败。此战虽未

  • 李成栋为什么敢杀害皇帝?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成栋,明朝

    李成栋为什么敢杀害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末时期,总是有很多反叛的明朝将领。比如说毛文龙手下的三顺王,不仅给清军带去了士兵百姓,而且还带去了火器和使用方法,为满清入主中原做出了很大贡献。再比如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他放清军入关,才有了后来满清定鼎天下的局

  • 李元胤是什么人?李成栋义子,救过皇帝,螟虫灭亡誓死不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元胤,明朝

    大家好,说起李元胤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锦衣卫,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创立的特务组织,用于监视臣民的不法言行。看着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打手,是皇帝在朝廷法制机构之外,又开设的一条快捷处理通道。它凌驾于所有朝廷职能部门之上,一切惟皇帝之命是从。皇帝想办哪个人,通过刑部、大理寺需要冗长繁琐

  • 李成栋为什么要反清复明?投降大清制造了嘉定三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成栋,明朝

    李成栋为什么要反清复明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明朝末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崇祯最后还是没有能抵挡住各方面的压迫,最终以身殉国,完成了祖训。在封建专制时期,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然而各朝各代皇帝有着不一样的特征。他们或是因为建国的背景不一样,或者是基因不一样。在一个朝代每个皇帝或许兴趣

  • 朱由校跟客氏是什么关系?李成妃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成妃,明朝

    朱由校跟客氏是什么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明”,开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共传了16位皇帝,这16位皇帝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后世津津乐道,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不仅喜好木工,还特别重用了乳母客氏和宦官

  •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子通与杜伏威间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子通与杜伏威间的关系

    李子通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当时隋炀帝横征暴敛,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丽,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李子通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成为众多农民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李子通出身贫苦,但是性情宽厚,助人为乐,但是他心胸狭窄,有仇必报,当时社会动乱,盗匪横行,但是李子通却能善待百姓,从不滥用职权,因此很受百姓爱

  • 唐朝名将杜伏威的人物简介,杜伏威的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

    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自幼与辅公祏交好,二人为刎颈之交,江淮军就是他俩一同创立的。与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是小公务员,李密是世袭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杜伏威的起义与贫穷直接有关,杜家贫无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辅公祏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

  • 唐太宗为什么要给杜伏威平反?杜伏威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太宗,杜伏威

    唐太宗为什么要给杜伏威平反?杜伏威是怎么死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01李渊当政时期,天下还没有统一,地方势力猖獗,东突厥和吐谷浑则是边关的大患。现在唐太宗自己执政了,必须要有个新气象,才能体现出政权变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力性。因此,李世民开始改革,割除一切旧弊。首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