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朝历史上刘秉忠为大元设计了哪些治国方案?

元朝历史上刘秉忠为大元设计了哪些治国方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91 更新时间:2024/2/2 22:48:44

忽必烈之前,大元帝国的君主们都无年号,为此,刘秉忠建议改变当时使用的辽历。他说:新君即位,应该颁布历法,改变年号。他还要求各级官府设置更漏,让老是姓知晓时辰。他认为之前的国家虽然灭亡了,但历史却是存在的,因此应当组织人修金朝的历史。

刘秉忠建议忽必烈要量才用人。他说贤明的君主用人,就像高明木匠用材一样,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施以规矩绳墨,做到人尽其才。他还要求要广开言路,君子不以言废人,也不以人废言。他特别强调当君王的要兼听。他形象地比喻说:天地是很大的,日月是很明的,但间或也会受到遮蔽。遮蔽天之明的,是云雾,遮蔽人之明的,是私欲佞说。普通人被私欲佞说遮蔽,不过遮蔽一人而已,人君被遮蔽,那就是遮蔽了天下啊!因此,要挑选好左右谏臣,要他们讽喻于苗头初起之时。刘秉忠将君子和小人作了理论上的区分。他说:君子讲究义理,心怀忠良;小人追求利欲,肚中有的是谗佞。君子在位上,能容小人;小人一旦得势,就容不下君子。因此,君主一定要分清君子与小人,错用了小人,就有覆家灭国之危险。

刘秉忠还要求禁私刑,减刑法,废除鞭背之刑,以彰显爱生之德。刘秉忠认为纪纲正于上,法度行于下,天下就可不劳而治。刘秉忠的这些建议,为未来的元帝国建设从政治、典章、法度、礼乐、教育诸方面绘制了一幅完整的蓝图,忽必烈听了这些建议后,非常高兴,而他登基后也确实是照此蓝图行事的。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刘秉忠设计建成的都城开平即位,听从刘秉忠建议颁布年号为“中统”,含中国正统之意,开元朝皇帝使用年号之先例。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至哉坤元”。朝廷旧臣,山林贤逸之士,量才录用,朝野上下,一片生机。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秉忠就是大元帝国建国的设计师!

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左右,因已出家,因而穿的仍是和尚服,他法名子聪,又为忽必烈掌管文案,所以人们都叫他“聪书记”。直到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一位任翰林学士承旨叫王鹗的上奏说:刘秉忠在皇上还当藩王时就跟随侍候皇上,间很久了,其间参与运筹帷幄,策划了建设国家的大计,忠心耿耿,劳苦功高,应予褒扬。皇上登基,万象更新,刘秉忠却还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也没有封号,是不适当的,应请他穿符合礼仪的衣服,封他应有的职位。忽必烈准奏,即日便拜刘秉忠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光禄大夫位一品,太保不仅是一品官,而且位列三公。刘秉忠位极人臣,可见元世祖忽必烈对刘秉忠的重视与信任。忽必烈封了刘秉忠官后,又下诏让他娶翰林学士窦默之女为妻,并赐与府第。而刘秉忠也不辜负忽必烈的恩宠和信任,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事关国家者,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忽必烈也就对他更为信任。他举贤荐能,全出自公心,经他识别提拔的人,差不多都成了名臣。

刘秉忠除帮助忽必烈设计了建国的蓝图外,他还是元朝两座都城即上都和大都的设计者,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设史上,留下了世人惊叹的极其辉煌的成果。蒙哥汗六年(1256),忽必烈还在潜邸,但已有雄霸中原的计划,为了进军中原,他要求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设计修建一座城,刘秉忠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工作。城修好后,取名开平,后来升为上都,忽必烈就是在此登上皇帝宝座的,其遗址在今内蒙正蓝旗东20公里处。至元三年(1266),刘秉忠又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新的都城,取名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前身。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开始修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共用了18年时间。刘秉忠虽然没有看到修好的新都城是什么模样,但大都的蓝图是他为主设计的,因此,仍不影响他作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城市设计师之一名垂青史。

至元十一年(1274),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幸上都,住上都南屏山,八月,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9。忽必烈听到他辞世的消息时大惊,对群臣说:秉忠追随我30多年,小心慎密,不避风险,言无隐情,他精通于阴阳术数,很多事情他都预先知道,详情只有我清楚,其他人是不了解的。于是下令,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刘秉忠的灵柩还葬大都。至元十二年,赠刘秉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到了元成宗时,又赠太师,谥文正。再到仁宗时,更进为常山王。刘秉忠死后不断受到封赠,可见他为大元帝国的建立,建立了何等巨大的功劳!

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他位极人臣,却以粗茶淡饭度日。他是位了不起极的极有远见的政治家,是位世界一流的城市建设设计师,同时还是位著作等身的文学家。他自号藏春散人,业余爱好就是吟诗作赋,有10卷文集传世。由于刘秉忠精通阴阳术数,忽必烈又公开说他能预知未来,不少野史也就将他神化了。如说其墓被盗,有司进墓调查时,发现一石板,上面有刘秉忠留下的预言:某年月日某人盗我墓。有司照此追查,果将盗墓贼抓获。

标签: 刘秉忠元朝治国方案

更多文章

  • 汉臣刘秉忠是如何为忽必烈设计修建元大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秉忠,忽必烈,蒙古族,海云,元大都,藏春集

    元朝开国,蒙古族定鼎中原,极力推动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跑马占地,荒废农桑,把天下臣民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在这种政治高压与民族歧视的政策下,“汉臣”想与蒙古政权谋求合作,并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是十分困难的。不过,有一位汉臣,却博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此人就是刘秉忠。十七岁时的刘秉

  • 历史上的今天12月19日 元朝颁行郭守敬的《授时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12月19日

    1280年12月19日 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在734年前的今天,1280年12月19日 (农历冬月廿六),元朝颁行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汉族。生于元太宗三年

  • 郭守敬简介 元朝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郭守敬,元朝,科学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

  • 杨基所作的《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似若咏物,实系喻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基,明初

    杨基,字孟载,号眉庵,明朝初期诗人,“吴中四杰”之一,他的诗风清俊纤巧,五言律诗境界开阔,被誉为“五言射雕手”。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杨基所作的《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吧。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杨基 〔明代〕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

  • 杨基所作的《春草》,写出诗人对生命意义哲理性审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基,明初

    杨基,字孟载,号眉庵,明朝初期诗人,“吴中四杰”之一,他的诗风清俊纤巧,五言律诗境界开阔,被誉为“五言射雕手”。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杨基所作的《》吧。春草杨基 〔明代〕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

  • 《天平山中》元末明初时期杨基隐居时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基,明初

    杨基,字孟载,号眉庵,明朝初期诗人,“吴中四杰”之一,他的五言律诗境界开阔,被誉为“五言射雕手”。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杨基的诗作吧。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

  • 金宣宗完颜珣的简介 金宣宗为什么要南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金宣宗完颜珣,完颜珣

    金宣宗完颜珣是南宋时期金国的一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的孙子,金朝的第八任皇帝,在位时间十一年,由于他对外措施的错误,导致金朝灭亡。完颜画照完颜珣是金国的一代昏君,他在任期间国家的国土不断沦丧,在贞祐二年三月,金国和蒙古议和成功,但是金国没有遵循议和的条件,随后金宣宗就南迁到了汴京,这个举动激怒到了

  • 金宣宗完颜珣大力的弘扬儒家文化而亡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金宣宗

    金宣宗完颜珣是南宋时期金国的一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的孙子,金朝的第八任皇帝,在位时间十一年,由于他对外措施的错误,导致金朝灭亡。完颜珣生于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初封温国公,授特进之职,后赐名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晋爵丰王,随后历任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又改封为翼王、邢王、丰王。至宁

  • 为什么说金宣宗完颜珣伐宋是他最大的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金宣宗,完颜阿骨打,儒家,金国

    金宣宗完颜珣是南宋时期金国的一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的孙子,金朝的第八任皇帝,在位时间十一年,由于他对外措施的错误,导致金朝灭亡。完颜珣是金国的一代昏君,他在任期间国家的国土不断沦丧,在贞祐二年三月,金国和蒙古议和成功,但是金国没有遵循议和的条件,随后金宣宗就南迁到了汴京,这个举动激怒到了蒙古,战

  • 历史上对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实甫

    王实甫的名字是德信,应该是王德信,字是实甫,今天人们说到名字都是一个,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意思,古人一般都有名和字,并且名和字意义相似,或者说字是名字的解释,名与字相互呼应。德信和实甫其实就是古代人名和字的典范,王实甫的名与字也是相互呼应,互为释义的,下面解释一下,王实甫的名和字到底怎么回事。王实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