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

明末最忠贞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结局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86 更新时间:2024/1/17 0:30:06

王承恩(约1617年—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围时提督北京兵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经典评语

他不是普通的好人,他是个做着坏事的好人,他的一切都给了他的皇帝和他的国家。

历史上最忠贞的太监——明末宦官王承恩的悲情人生

时空岁月像大海的汹涌波涛一样无情地翻滚,浪花飞溅、滚滚红尘、命运沉浮、悲欢离合、往事如烟,在疾风骤雨的咸腥味道之中酝酿出一杯杯的陈年苦酒,供后世探幽访古之人细细品尝、回味追思、喟然长叹。悠悠岁月在其酝酿的最苦最涩的一杯酒中映衬出了一段凄惨哀怨的历史悲歌——其中飘忽不定的斑斓历史画卷又仿佛被锁定在崇祯十七年(西历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这个风雨飘摇的漫漫不眠夜晚,紫禁城外的西方天际残阳如血,大明倾覆、天崩地裂、危在旦夕,诺大雄伟巍峨的一座京城被李自成统领的几十万陕北大顺军团团包围的像铁桶一般密不透风,铜墙铁壁的京师被一层巨大而变态的魔力所笼罩,氛围森严恐怖,连一只鸟儿也插翅难飞,百年不遇的血光之灾即将降临在京城官绅百姓的头上,正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充满悲剧色彩的血泪诗篇正在上演。

三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城破,绝望无助的崇祯帝仰天长啸,钦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妃嫔在坤宁宫自缢殉国,崇祯帝手持宝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又剑伤长平公主,后宫中传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令人战栗的哀号声……疯癫至极的崇祯帝披头散发、神情恍惚,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之下跌跌撞撞地登上煤山(景山),面对满城的烽火硝烟,满目苍夷,崇祯帝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奋力留下血书遗诏:“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帝朱由检怀着满腔的悲愤、孤独、寂寞与绝望,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吊死在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时年三十五岁,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失声恸哭,对着帝王遗体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礼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他自己原本是完全有机会苟且偷生的,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了为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

第二天晌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紫禁城皇宫内苑,下令全城搜查,有“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云云。崇祯帝早已被冻僵的尸体在槐树上被足足地吊了两天之后,直至第三天才被投降的太监发现,崇祯帝和周皇后的遗体遂被运至东华门外停放,后被装进柳木棺内成殓。崇祯帝一家人这种玉石俱焚、自残殉国的惨烈做法令杀人不眨眼的乱世枭雄李自成竟也动了恻隐之心,他命令明朝遗民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灵柩用牛车运到昌平,埋葬于十三陵田贵妃墓内,帝后与田贵妃合葬一处,为了怀念这位命运不幸的末代皇帝,被后人取名思陵。王承恩作为皇帝的忠臣义仆,也被埋葬在思陵旁边,孤寂地陪伴着他地下的主公崇祯帝的枯骨枯荣,与之日夜为伴。

后来清朝入关后,具有诗人气质、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顺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动,下旨为王承恩竖碑立传。据野史传说,顺治皇帝是噙着眼泪亲笔为王承恩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静静地矗立在思陵外不远处的荒丘之上,真可谓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由于地处偏僻,一年之中偶尔只会有寥寥几位远来的游客来此凭吊之、祭奠之,借以追思和缅怀明末惨烈的亡国之痛。

历史无情,造物恁人,王承恩与崇祯皇帝一样,都有着一段凄凉不幸的童年,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的生母是宫女,崇祯帝的父亲泰昌皇帝朱常洛的生母也是宫女,崇祯帝自己的生母在宫中也属于地位十分卑微的庶人,这究竟是历史巧合,还是某种冥冥之中的必然呢?崇祯帝自幼生长于深宫,五岁丧母,而王承恩则出生在蓝田县史家寨渠坑村,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成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被家中的远房亲戚送入皇宫阉割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从此开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宦官生涯。二人唯一的区别是崇祯在其短暂的人生之中曾经拥有过自己心爱的女人——温柔善良、聪慧美丽的田贵妃,而王承恩却因为是被阉割的太监而被剥夺了爱的权利,一生没有享有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温存与体贴,更没有谈过儿女情长的恋爱,这也许是帝制时代所有太监群体的人生之不幸、屈辱和缺憾,包括他们之中许多作恶多端、恶贯满盈的恶人也不例外。

根据《明史·王承恩传》记载:“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云云。

王承恩墓

有了王承恩悲壮的殉国之死,谁敢说明朝历史上只产生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承恩用他的慷慨赴死否定了历史的误笔和误读,明朝宦官中也有忠君爱国的义士!虽然,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各个都是独断乾纲、误国误民的大坏蛋。其中,又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和被世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更是臭名昭着的政治无赖。相比之下,王承恩的死则为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的明朝宦官群体挽回了一些颜面,至少让后人知道明朝也有像王承恩这样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好宦官。同时,他也用以身死社稷的悲壮方式,替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成千上万享受皇恩浩荡的太监们报了明室的知遇之恩。从这一点上看,王承恩虽死犹荣,保持了太监的人格尊严与忠君气节,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那个血雨腥风、分崩离析的乱世中许多封疆大吏(如洪承畴)、文坛巨挚(如钱谦益)都无法做到的,更不用说像曹化淳、王德化、杜勋这样见风使舵、苟且偷安、投敌变节、卖主求荣的悖逆太监,相比之下,人格的高尚与低劣,真是天壤之别,王承恩无愧为宦官之中的忠贞义士。

在明朝历史中,类似于王承恩这样的忠臣宦官还有永乐年间率船队六下西洋的郑和,万历朝中协助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冯宝,泰昌时期的以国事为重的王安,他们与王承恩一样,都算是忠诚不渝、精忠报国的好太监。可见,太监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其中也存在忠奸善恶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而并非都是见利忘义、胡作非为的宵小之徒。

三百六十多年后,在这个阴雨霏霏的夜晚,抚今追昔,王承恩,明末崇祯帝的这位司礼秉笔太监,与崇祯帝在1644年3月19日的漆黑之夜一同在煤山自缢殉国,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送葬,走完了他的悲情人生,难得的忠诚! 每当回顾这段惨痛的历史岁月,笔者都会感受到一股苍凉与悲悯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王承恩忠贞事主、以身殉国的悲情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后世文人,于是就有了民国时代着名的《明末遗恨》这部经典剧作,笔者现摘取其中的一段台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以缅怀王承恩不幸而壮烈的悲剧人生:

王承恩在宫门心如刀搅,止不住泪珠儿洒湿衣袍。咬指尖代吾主急写血诏,各路上众总兵细听根苗:李闯贼犯神京江山不保,眼见得锦社稷付与水漂。望众卿秉忠心星夜来到,统雄兵与李贼速把战交。但愿得兴义师把贼来扫,凌烟阁绘图形青史名标。一封血诏写完了,望老天显灵验保全明朝。

国运陵夷社稷危。李自成将兵如潮水,要夺大明锦华裔。满朝文武无妙计,我主宫中日夜伤悲。一无粮饷来接济,二来是将寡兵又微。但愿救兵早到此,杀退贼兵奏丹墀。……

标签: 王承恩宦官明朝崇祯

更多文章

  • 吕留良怎么死的?吕留良为何死后数十年还被戳尸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留良,清朝,文字狱,雍正

    吕留良是反对清王朝统治最为决绝的明遗民,也是受清政府镇压最为惨烈的明遗民。他反对清政府的宣传工具是倍受当时名士鄙弃的八股文,他的这种怪异的反抗路径却难以得到朋友的认同,吕留良在生前是寂寞的。在他死去几十年后,终于有了一位知音——曾静,可是这位身后知音,却给吕留良及其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雍正决定开棺戮

  • 清朝曾静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清朝最大的文字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文字狱,曾静,吕留良案

    清朝是中国文字狱最泛滥的一个朝代。产生文字狱的根源是因为一个不具备文化优势的民族统治着据有文化优势的民族,统治者面对被统治者的蔑视而作出的反抗与镇压。作为一个异族统治者入主中华,文化上的冲突和民族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矛盾和纠葛。这些矛盾和纠葛,在汉族人的思想深处已

  • 吕留良是谁 吕留良案被灭十族是什么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留良,雍正,清朝

    吕留良是谁?他是明末清朝时期,面对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愤慨之情的文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原因,他是一个杰出的反清志士。也因此,他间接范案了,成就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被灭十族又是什么情况呢?吕留良是谁吕留良是谁?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物,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一个仕宦家

  • 治世之能臣 明朝三朝元老夏原吉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夏原吉

    夏原吉(1367~1430年),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明初重臣。祖籍德兴,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与蹇义并称于世。明成祖后,相继辅佐仁宣之治,政绩

  • 明朝清官夏原吉:将贿赂之物尽数挂家中屋檐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清官,夏原吉,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明前期政治家,祖籍江西德兴,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由于读书很刻苦,他被推荐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他被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从此走上仕途。夏原吉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曾掌管户部达

  • 黄子澄是怎样的人?黄子澄是怎样支持朱允炆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子澄,朱允炆,明朝

    黄子澄,原名黄湜,子澄是他的字,为分宜澧源人。洪武十八年进士,而且还是会试第一,殿试第三。相传黄子澄原本是第一的,可是在朱元璋闻问他出生时间的时候,因为有些紧张,一时没有答上来,于是本来是状元的黄子澄,变成了第三名的探花郎。虽然不是状元,但是探花也足以证明黄子澄的学识。中了进士之后,授修撰,侍读东宫

  • 建文帝重臣黄子澄是怎样的人?历史怎样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建文帝,明朝,黄子澄,历史

    对于黄子澄此人,想来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早些年一部很早的穿越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就涉及到了这个人物。这部电视剧将历史背景放在了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其中重要的主角便是朱允炆和朱棣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叔侄。通过讲述朱棣和朱允炆与两位现代女孩的爱恋,将当时那个多变的时代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里面

  • 齐泰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吗?齐泰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泰,明朝,建文帝,朱允炆

    齐泰,明初著名官员,与黄子澄、方孝孺两人,均是建文帝时期支持削藩的大臣,受到建文帝信任。齐泰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官至兵部左侍郎。朱元璋去世之后,临终受太祖所托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与黄子澄同参国政,晋升为兵部尚书。建文帝早在皇太孙时期,就

  • 齐泰是谁?齐泰是怎样的人?齐泰最后有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泰,明朝

    齐泰作为洪武帝和建文帝时期重臣,特别是建文帝时期,齐泰因为支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更是备受重用。建文初年,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齐泰原名为齐德,太祖朱元璋时期,因为三大殿被雷火击中,朱元璋前往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明太祖前

  • 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和齐泰结局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明朝,黄子澄,齐泰,朱允炆

    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直接点名了在政治斗争中军权的重要性,而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书生误国的事情,还有很多则人是有心杀敌,可是自己手中没有一兵一卒,眼睁睁看着局势恶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那些书生们。靖难之役中气死人的黄子澄明成祖朱棣在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发起了靖难之役,最终经过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