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广泗为什么从不采纳岳钟琪的计划?原因是什么

张广泗为什么从不采纳岳钟琪的计划?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23 更新时间:2023/12/30 20:09:12

为什么岳钟琪屡屡献计对抗敌人,而张广泗却不同意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岳钟琪我们都知道,他是清朝的元老级人物啊,辅佐过康熙雍正乾隆三皇帝,为大清朝打下了金川等地,三位皇帝都非常的敬重他,但是这个不知好歹的张广泗,岳钟琪老将给他献的妙计他都拒绝,这是为什么呢,具体的就让龙叔在故事中跟你们说吧,来看故事吧。在乾隆年间,四川金川藏族的莎罗奔跟他的侄子郎卡因与相邻部落内斗,以武力吞并了小金川,致云贵川三省不宁。朝廷让云贵总督张广泗换成四川总督,经略军事,率兵征剿莎罗奔。

张广泗派扬威将军哈元生跟副将军董芳元展成、德希寿等将官率二万军队赴金川。在两年的时间内,清军久战无功,节节失利,反使莎罗奔气焰愈炽,抵抗愈强。为了推卸责任,张广泗弹劾了几位败将,都被逮捕回到京城。摊上张广泗这样的领导,真的是好人也能变成坏人啊,朝廷又让张广泗担任贵州巡抚,并先后班第跟讷亲赶赴军监军,但是战事依然没有发生转机。一直到乾隆十三年,经过大学士班第举荐用岳钟琪元老最好,乾隆帝直接下旨,重新起用岳钟琪为金川听用,并诏谕张广泗,班第,讷亲经略四川军事。

张广泗接到了圣旨,看见乾隆皇上起用岳钟琪已成定局,便极不情愿地发出调信函,传岳钟琪赴金川军前听用。岳钟琪虽也心怀余悸,但这毕竟是圣上旨意,于是草草的收拾行囊,重披战袍,匆匆起程,赶到金川清军大营。乾隆帝知道岳钟琪奉命起身,旋即下诏授岳钟琪四川提督,赐戴花翎。同时起用傅尔丹亦赴金川。乾隆听到岳钟琪出战的好消息以后,非常欢欣。岳钟琪到金川军营,张广泗即命其领四路官兵,驻扎党坝。党坝是金川平叛的前哨,距莎罗奔大本营勒乌围关隘入口不远。

正北面是勒乌围康八达,东面是郎卡的噶拉依,西面连着木耳金塔,南面靠敌寨。岳钟琪抵达军营的前一天,直接开始勘察地形,看见这个地方三面都有敌人,而敌寨处处有碉堡,这个地方地势十分的险要,进可以攻,后退可以守。碉寨之间又成掎角之势,相互照应。他回到了军营,没有急于制定作战计划,而是先着手调查内部军情和侦探敌方实力。经过岳老的调查得知,我军两年久战劳师,处处受挫,虽然有几次小胜,但终未摆脱被动战局,因而士气低落、怨声不断,厌战情绪日甚,加之外地兵员不服水土,非战斗减员不断增加。

于是,岳钟琪向正不知好歹的张广泗和讷亲献计,由他自己带领三千多人马,从党坝直接攻康八达,先拿下勒乌围,再逼敌方的老巢。张广泗一直对岳钟琪素有成见,因为想当年岳钟琪入狱坐牢,就拜他所赐。这次岳钟琪又奉旨出山,张广泗是极不情愿。看见岳钟琪主动请命,不以为然,反倒是让岳钟琪离开这个地方,到百余里外去攻打昔岭,卡撒两个地方。岳钟琪跟张广泗说,这两寨之间有敌人的要害寨噶拉依,又距敌巢甚远即便是攻下对敌人也构不成什么的威胁,对扭转整个战局的意义也不大,应该先攻取康八达方为上策。

都同意岳钟琪的意见。张广泗看见讷亲和岳钟琪的意见一致,也不好硬碰,就采取了拖延办法。让我在寻思寻思,岳钟琪无奈,只好先按兵不动。对于张广泗这种舍近求远,避重就轻的战术,岳钟琪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想,以张广泗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实战经验,以及面对的敌情,是不会如此违背常理的。带着这个疑问,他又在军中进行了一番调查,得知张广泗带领大军抵达金川以后用了两个人,一位是王秋,另一位是就是良尔吉。这二个人经常的给他出谋划策,就可以说是自己的参谋吧。

张广泗对他两个说的话是服服帖帖,每战都得商议,结果两年来战事越打越不行。岳钟琪又派人对这两个人进行了了调查,结果真是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他两个是敌军的奸细。两年以来,凡是清军有动静,莎罗奔必然先知,早作好了防范。就在这时,乾隆帝下旨责问岳钟琪,为什么不出兵,甚至还不出谋划策。岳钟琪被乾隆谴责,便将金川的事情全部跟乾隆坦言了。我不是不出兵,是他张广泗让我干涉这件事。乾隆一听,火冒三丈啊,在这个这时候,亲跟张广泗在军事上产生了很大分歧,尤其是岳钟琪来了以后,张广泗就是不同意讷亲的意见,他便用劳师靡饷,战而无功狠狠地参了张广泗一本。

乾隆帝接到岳钟琪的密奏和讷亲的弹劾奏折,这才知道金川失利,久战无功,皆因张广泗轻信贼言、泄露军机、指挥无方、武断专制所致。乾隆帝还认为,讷亲经略军务,驾驭不了张广泗,且对军中隐情知之甚少,也是无能之辈。直接把大权交给了岳老,撤掉了张广泗的职位,押往京城,听候发落,敌人的奸细一并处死。最后岳钟琪才安下心来了。我们从整件事情来看,这个张广泗就是觉得我比岳钟琪厉害,我身为这的头领,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意见,再就是有两个敌军奸细在一块,这还有个好?真得是庸人自扰啊。

标签: 张广泗清朝

更多文章

  • 扬州八怪之一的闵贞为什么不肯给权贵作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扬州八怪,清朝

    扬州八怪之一的闵贞为什么不肯给权贵作画?这是因为他有文人的铮铮傲骨,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闵贞(1730--1788年)字正斋,湖北武穴人,扬州八怪之一。其画学明代吴伟,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多作写意,笔墨奇纵,偶有工笔之作。人物画最具特色,线条简练自

  • 平南王尚可喜为何主动请缨回家 尚可喜后代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尚可喜,平南王

    尚可喜主动请缨回家尚可喜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数万里的土地都有着他曾奋战过的痕迹。为清王朝的建立,清王朝的兴盛还有清代的一切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也在清代这一页历史上面书写了非常浓重的,无可替代的一笔。尚可喜最开始从军的时候效力在东江总兵,可以简单的将尚可喜的生平简练

  • 三藩之乱后的尚可喜家族:乾隆朝仍是八旗高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藩之乱,满清,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在统一女真(满洲)诸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特殊政权组织形式,有着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显著特点。入关后,为加强八旗的军事职能,巩固八旗制度的经济基础,清廷对作为国家统治军事基础的八旗成员采取了“恩养”的措施,建立了一套以官缺、旗地和月饷为三大支柱的互补性特权经济模式

  • 天地会的创始人是谁?与林爽文起义有什么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天地会,清朝

    天地会的创始人是谁?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谈及乾隆皇帝的政绩时,少不了“十全武功”,这是指乾隆在位期间,发动的十次大规模战役,其中,就包括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起初并不重视这次起义,当获知福建陆路、水师提督两班人马要去平叛时,他很是不屑,因为,在乾隆看来,不过就是一帮

  • 王维扬的武功 解析王维扬与张召重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维扬

    王维扬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人物,虽然不是主角人物,但是对于剧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江湖绰号是“威震河朔王维扬”,是江湖中的头号人物。王维扬电视剧照王维扬简介之生活介绍,王维扬有两个亲人,分别是长子剑英;次子王剑杰。他隶属于震源镖局门派,是此门派最重要的人物。王维扬的武功也是武林中首

  • 汪士慎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汪士慎,清朝

    你们知道汪士慎: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假如一个画家,有一天突然失明了,失去了对其至关重要的观察力,那应该会很绝望吧。常人都难以承受这种变故,更别提画家了,这简直是双重打击。人在经历这种事情后,一蹶不振,各种自暴自弃,这些情况其实都在我们的理解范围之内。然而,

  • 双目失明,画梅乞米;汪士慎画梅坚守一生的风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画家,汪士慎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冬天的时节,又见梅花朵朵绽放,不由得把目光转向了一幅古画,名为《梅花图》。虽说冬季是个萧杀的季节,若是与寒冬腊月的一枝梅相遇,那心中的温暖与明朗是可想而知的。此图为立轴,纸本,墨笔,纵111.3厘米、横50.2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总是以为,这幅图有万分惊艳的

  • 眼盲心不盲,清代著名画家汪士慎画的梅花暗香浮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画家,汪士慎

    汪士慎还善于做诗,他喜弹琴,特别在他目有痼疾,将成残废时,常常抚琴自慰。汪士慎把嗜茶、爱梅及赋诗三者融汇一起,形成笔墨,构成了书画艺术上的淡雅秀逸的风格。所以,在巢林诗中,咏茶的就有20 多首。“茶苦”而清,“梅清”则高,好友金农送他“茶仙”的雅号。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汪士慎出生在安徽休宁

  •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为何被废?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仓央嘉措,康熙,达赖

    六世达赖嘉措真正的名字是仓央嘉措,而他的法名则是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在西藏地区是一位十分有名气的诗人和政治人物。在1697年的时候被摄政王认定他是由五世达赖转世而生出的灵童,所以才被人们称为六世达赖。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六世达赖嘉措简介中有所记载,那么六世达赖嘉措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六世

  • 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缄译文成就了情僧仓央嘉措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仓央嘉措,情僧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1683—1706年),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达赖喇嘛。他也是西藏著名诗人,是历代达赖喇嘛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西藏南部门隅地区,幼年当过牧童,熟悉农村风情,喜爱民歌,深受民间文学熏陶。其父信仰佛教,属宁玛派,对其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