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代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清代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44 更新时间:2024/1/1 17:50:02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标签: 郑板桥教子故事

更多文章

  •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板桥,故事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 多情江山董鄂妃死了吗?孝献皇后董鄂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多情江山,董鄂妃,孝献皇后

    多情江山董鄂妃小宛最后死了吗?揭秘历史上孝献皇后董鄂妃怎么死的电视剧《多情江山》正在浙江卫视播出,该剧的热播也让许多观众对历史上的顺治帝和董鄂妃死亡原因 产生了好奇,在这部电视剧当中,董鄂妃叫做董小宛,顺治帝在微服江南的时候认识,生性漂亮,活泼 可爱,更是智慧有加,然而顺治帝将董小宛带回宫廷后遭到了

  • 孝献皇后董鄂氏简介 历史上的董鄂妃真名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鄂妃,顺治帝,清朝皇后

    导读:历史上著名的董鄂妃是顺治皇帝一生至爱的红颜知己,很多小说都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是襄亲王福晋。被历史追捧的董鄂妃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物呢?《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氏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主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非常看重“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

  • 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之间也有友谊?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允禧,郑板桥,慎郡王,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允禧与郑板桥的交情,在二百余年的清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相知相敬,终成莫逆,实在令人费解,但这却是载之有据的事实。二人初识时,允禧年仅15岁,郑板桥已33岁,可称忘年之交。 十载寒窗的郑板桥,为了取得功名,曾三次进京,即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六年(174

  • 道光帝旻宁在立储问题上为什么放弃皇六子奕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道光帝,奕訢

    清朝的皇帝以仁孝治天下,道光帝旻宁更是身体力行,与他的父祖辈及后继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旻宁的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去世,皇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即孝和睿皇后。作为继母的孝和睿皇后仅仅比旻宁大六岁,母子感情很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仁宗驾崩于承德避暑山

  • 奕訢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恭亲王奕訢,慈禧,清朝

    这是一个“非诚勿扰”式的故事与一般爱情故事不同的是,这两个人的恩怨情仇牵涉到了天下社稷、人间苍生、乃至世界变局的宏大命题。小伙的名字叫作爱新觉罗·奕,人称恭亲王;姑娘的名字叫作叶赫那拉·兰儿,人称慈禧太后。有关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如此演绎着。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愿意用这样家长里短的平民心

  • 清咸丰帝奕詝在位多少年?奕詝奕訢皇位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咸丰,咸丰帝,清朝皇帝,咸丰帝奕詝

    “藏拙示仁”在道光晚年的一个春天,他命皇子们随驾到南苑围猎。围猎是清朝推崇尚武传统的活动,通常也是检验皇子骑射才干的考试。根据文献中对这次围猎留下的记载,奕訢果然武艺超群,在围猎中获得猎物最多。而奕詝却只是站在一旁,不发一箭。原来,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訢,于是事前请他的老师杜受田给他出了个高招。杜

  • 揭秘纳兰容若:康熙皇帝一生最宠爱的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康熙,诗人,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18岁中举,22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正如他的师傅徐乾学(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所形容的:“从吾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他的老爹明珠,是康熙皇帝的大红人,独揽朝政,气势炽烈。而他本人,参加进士考

  • 娶美女短寿? 解密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短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纳兰容若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出陈雄的文章,分析了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艳福和寿命。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多情种子,只活了31岁(还是虚岁),他的早夭,是因为其艳福,还是起因于忧郁症呢?文章称,纳兰容若,有人说光听这个风光旖旎、教人惊艳的名字,就能感觉到辗转连绵的情意,天生的多情种子,自有一种完美情结,选妻的首要

  • 纳兰容若表妹是谁 他跟表妹有爱情吗 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纳兰容若,表妹

    纳兰容若与表妹:纳兰容若,这样一个温文儒雅风度翩翩的气质男生,是女人心中的情人,然而在他结婚之前,也有一段爱情故事。那就是,他跟他表妹纳喇氏的爱情。这是纳兰容若的初恋,同时也是以悲剧结束的。纳兰容若表妹简介:纳兰容若表妹纳喇氏,姿质颇殊,才气过人,善诗词,工琴箫,温婉动人。尝因父亡,寄居于学士府。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