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轶事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轶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32 更新时间:2024/1/1 9:32:07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吟蟹诗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狗肉计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郑板桥断案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走私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标签: 郑板桥故事

更多文章

  • 多情江山董鄂妃死了吗?孝献皇后董鄂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多情江山,董鄂妃,孝献皇后

    多情江山董鄂妃小宛最后死了吗?揭秘历史上孝献皇后董鄂妃怎么死的电视剧《多情江山》正在浙江卫视播出,该剧的热播也让许多观众对历史上的顺治帝和董鄂妃死亡原因 产生了好奇,在这部电视剧当中,董鄂妃叫做董小宛,顺治帝在微服江南的时候认识,生性漂亮,活泼 可爱,更是智慧有加,然而顺治帝将董小宛带回宫廷后遭到了

  • 孝献皇后董鄂氏简介 历史上的董鄂妃真名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鄂妃,顺治帝,清朝皇后

    导读:历史上著名的董鄂妃是顺治皇帝一生至爱的红颜知己,很多小说都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是襄亲王福晋。被历史追捧的董鄂妃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物呢?《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氏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主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非常看重“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

  • 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之间也有友谊?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允禧,郑板桥,慎郡王,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允禧与郑板桥的交情,在二百余年的清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相知相敬,终成莫逆,实在令人费解,但这却是载之有据的事实。二人初识时,允禧年仅15岁,郑板桥已33岁,可称忘年之交。 十载寒窗的郑板桥,为了取得功名,曾三次进京,即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六年(174

  • 道光帝旻宁在立储问题上为什么放弃皇六子奕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道光帝,奕訢

    清朝的皇帝以仁孝治天下,道光帝旻宁更是身体力行,与他的父祖辈及后继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旻宁的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去世,皇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即孝和睿皇后。作为继母的孝和睿皇后仅仅比旻宁大六岁,母子感情很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仁宗驾崩于承德避暑山

  • 奕訢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恭亲王奕訢,慈禧,清朝

    这是一个“非诚勿扰”式的故事与一般爱情故事不同的是,这两个人的恩怨情仇牵涉到了天下社稷、人间苍生、乃至世界变局的宏大命题。小伙的名字叫作爱新觉罗·奕,人称恭亲王;姑娘的名字叫作叶赫那拉·兰儿,人称慈禧太后。有关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如此演绎着。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愿意用这样家长里短的平民心

  • 清咸丰帝奕詝在位多少年?奕詝奕訢皇位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咸丰,咸丰帝,清朝皇帝,咸丰帝奕詝

    “藏拙示仁”在道光晚年的一个春天,他命皇子们随驾到南苑围猎。围猎是清朝推崇尚武传统的活动,通常也是检验皇子骑射才干的考试。根据文献中对这次围猎留下的记载,奕訢果然武艺超群,在围猎中获得猎物最多。而奕詝却只是站在一旁,不发一箭。原来,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訢,于是事前请他的老师杜受田给他出了个高招。杜

  • 揭秘纳兰容若:康熙皇帝一生最宠爱的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康熙,诗人,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18岁中举,22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正如他的师傅徐乾学(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所形容的:“从吾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他的老爹明珠,是康熙皇帝的大红人,独揽朝政,气势炽烈。而他本人,参加进士考

  • 娶美女短寿? 解密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短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纳兰容若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出陈雄的文章,分析了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艳福和寿命。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多情种子,只活了31岁(还是虚岁),他的早夭,是因为其艳福,还是起因于忧郁症呢?文章称,纳兰容若,有人说光听这个风光旖旎、教人惊艳的名字,就能感觉到辗转连绵的情意,天生的多情种子,自有一种完美情结,选妻的首要

  • 纳兰容若表妹是谁 他跟表妹有爱情吗 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纳兰容若,表妹

    纳兰容若与表妹:纳兰容若,这样一个温文儒雅风度翩翩的气质男生,是女人心中的情人,然而在他结婚之前,也有一段爱情故事。那就是,他跟他表妹纳喇氏的爱情。这是纳兰容若的初恋,同时也是以悲剧结束的。纳兰容若表妹简介:纳兰容若表妹纳喇氏,姿质颇殊,才气过人,善诗词,工琴箫,温婉动人。尝因父亡,寄居于学士府。纳

  • 戏剧《桃花扇》简介:清初作家孔尚任的著名剧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桃花扇,清朝,三言二拍,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