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湘军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为何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湘军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为何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124 更新时间:2024/1/2 3:25:01

在1864

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率兵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之后湘军在天京城内进行了大屠杀。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藩是湘军统帅,曾国荃是前线的悍将,这一家子可谓文武双全,很难得。

太平天国本身应该说是一个半宗教、半封建的不成熟的政权,当年太平天国从南方开始,一直打到长江流域,总共坚持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他们在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以湘淮军为主的清兵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充满血腥的拉锯战。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太平天国还有许多非常落后蒙昧与完全违背常理的制度与规定。比如说他们曾经严格规定夫妻不许同房,男女要分开住。据说有一个王(即西王萧朝贵)知道自己的爹妈同了房,就下令把自己亲生的爹妈给杀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但太平天国规定所有的女人都可以拿来给天王享用,洪秀全自己的老婆多得都数不清,以至于每个老婆都编上了号,所以说洪秀全算是第一个数字化管理后宫的。后来洪秀全的儿子在城破这一天被清军俘虏,清军问他有多少个妈,他说他不知道,可能得有八十多个。当年太平天国的每个王都可以拥有很多女人,普通士兵与平民百姓却不能结婚成家。这项非常古怪的政策在起义之初曾实行了较长一段时间,因为实在太违背人之常情,后来不得不放弃了。

在天京城被攻破的一个多月之前,也就是在6月1日的时候,洪秀全就已经死了。洪秀全死后,实际上太平天国就由忠王李秀成率领。他应该算是整个太平天国后期的栋梁。当时太平天国发生了内讧,北王杀了东王,然后翼王来又杀了北王,最后翼王石达开带着主力部队出走,太平天国从此元气大伤。太平天国最高潮的时候,北伐都快打到北京了,但内讧之后元气大伤。后期的太平天国主要是以忠王李秀成为核心的,应该叫领导班子吧,当然大家知道的还有英王陈玉成以及少数几个能征善战的王,但是后来大部分将领已经非常腐败,没有当初揭竿起义时那样强悍的战斗力了。

当年忠王李秀成曾经多次率兵外出征战,一路上横扫江浙,打下苏州、杭州等地,他连战皆捷,可以说是战无不胜,但是他始终被洪秀全所牵制。李秀成有点儿像三国时期的姜维,姜维那个时候只要打赢了,刘禅(阿斗)就叫嚣着,快回成都来,快回来,保护我。李秀成也是这样,不管他在外面怎么打胜仗,洪秀全总是牵制着他,只要自己身边有个风吹草动,包括在天京城外挖了一条壕沟,都赶快把李秀成叫回来。李秀成也没有办法,只好率兵回来。最后太平天国已经山穷水尽,李秀成也只能困守天京,无计可施了。

洪秀全死后,实际上整个朝政都是由李秀成来掌管。李秀成辅佐洪秀全很小的一个儿子当了新的天王,最后突围的时候,李秀成还把自己的好马让给了他,但是谁也没逃出去。最后队伍全都被打散了,李秀成只能独自一人躲在一座庙里。他身上带了很多财宝,虽然伪装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但还是被当地的农民发现了,结果被扭送到清军大营。李秀成虽然被俘了,但最后在清军大营被处死之前的这些天,还是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大概用了十天的时间,以极快的速度,记录了太平天国的整个历史。据说他当时写的速度平均一天七千字,最快的时候一天写一万字。大家知道,拿毛笔一天写一万字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他和清军说他要写告白书,或者叫自白书、投降书,其实他是在骗清军,要不然清军不会给他纸和笔。在得到清军给他的纸和笔以后,他就以飞快的速度,把整个太平天国的历史都记录了下来,其实这所谓的告白书并没有显示出要投降的意思。在这份告白书里,他依然称清军为妖,依然管太平天国的同胞叫天兵。

后来的很多历史学家说李秀成实际上变过节,以至于李秀成在后来的历史里被严厉地批评。其实我觉得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栋梁之材,是文武双全的、非常杰出的人才。实际上每一个政权不管它多么腐败,依然会有这样优秀的人才。李秀成最后是英勇就义,如果没有他最后这十天的记录,大家根本就看不到太平天国真实的历史,因为只看清朝那方面的记载当然会有失偏颇,最后李秀成的这个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最后杀李秀成,也要讲一下。当时李秀成在天京被俘后,并没有被押解到北京去,曾国藩在没有得到朝廷命令的情况下,直接在天京就把李秀成处死了。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秀成写的太平天国历史,因为李秀成在里面描述了很多太平天国打的胜仗,这些胜仗其实在当年曾国藩给皇上谎报军情时都被说成是他打赢的。如果李秀成写的太平天国史被皇上看到,那曾国藩当年所描述的胜仗就全都露馅了,所以这样的东西坚决不能呈送到朝廷去。活人李秀成也绝不能押解到北京去,因为皇上一旦与他当面对质就会发现曾国藩曾经谎报过很多次军情,假传过很多次莫须有的捷报。曾国藩在前期经常被打得想要投河自尽、狼狈逃跑。

曾国藩管这叫“屡败屡战”,其实是“屡战屡败”。但是他上书皇上的时候却说我是屡败屡战,大家一下子就觉得这个人好忠诚好坚强。所以会用词很重要,尤其当别人臣子的时候,要学会怎么遣词造句。曾国藩怕之前的事情露馅,最后就在没有朝廷指示的情况下,在天京直接把李秀成给处死了。

李秀成自白书的原件后来一直就藏在曾国藩家里,真正呈上去给皇上的并不是原本,而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经过曾国藩删减的东西,他把李秀成自白书里的很多东西删减以后才呈给了皇上。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原本,原本藏在了曾国藩家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天日。

标签: 湘军曾国藩李秀成太平天国

更多文章

  • 李秀成被杀前为何要向死敌曾国藩献强兵之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秀成,曾国藩,清朝,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在1856年“天京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建国元老死的死、跑的跑,军事局面主要依靠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侍王李世贤等年轻将领勉力维持,其中尤以李秀成的功绩最为显著。李秀成的战绩择其要者,包括1856年大破清军江北和江南大营;1858年,再破江北大营;1858年三河大捷,全歼湘军李

  • 李秀成为何参加天平天国?李秀成是洪秀全的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平天国,洪秀全,李秀成

    李秀成为何参加天平天国?李秀成是洪秀全的谁李秀成(1823~1864年),初名李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

  • 太平天国李秀成握百万大军百万家产为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

    核心提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百万大军的统帅,但在他最后孤身逃亡时竟然戏剧性地成为“人为财死”的牺牲品,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感叹。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00年第9期,原题:《李秀成百万家财和百万大军的烟销云散》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百万大军的统帅,但在他最后孤身逃亡时竟然戏剧性

  • 一场话剧引发的血案:李秀成之死掀起清共风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忠诚剧团,桂永清,特务,

    綦河,古名僰溪、南江、夜郎溪等,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华山乡。全长230多公里。下游流经重庆市所属的綦江县和江津区,在江津支坪街道办事处辖区的“顺江口”注入波宽浪急的长江。綦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江渊作《南江寓钓》诗赞曰:僰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暮雨半衰移浦内,夕阳一线挂

  • 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解读李秀成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秀成,曾国藩

    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太平天国后期支柱忠王李秀成,在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后四天被俘,在俘虏期间,李秀成写出了数万字的所谓《李秀成自述》的“供状”。该“自述”或者称“供状”,引起了对李秀成极大的争议,认为“忠王不忠”,李秀成向镇压太平天国最大的敌人湘军首领曾国藩投降了。而更具有爆炸性的是

  • 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是谁 历史上如懿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如懿,

    乌拉那拉·如懿,《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的角色之一,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乾隆皇帝的侧福晋、娴妃。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乌拉那拉·如懿,《后宫甄嬛传》中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因为心高气傲不愿屈人做三阿哥的侍妾,受皇后之托被指给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作侧福晋。乃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侧福晋、娴妃

  • 历史上的乌拉那拉·如懿皇后缘何与乾隆反目?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如懿

    乌拉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人,佐领那尔布的女儿,原来地位就不高,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她十三岁时被选为秀女,被雍正帝赐给四阿哥弘历为侧福晋。乾隆继位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举行册立大典时,乌拉那拉被封为妃,由于她温顺贤惠,颇受皇太后的喜欢,因此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八年后,又被封为贵妃,以褒奖其温顺的

  • 《后宫如懿传》乌拉那拉·如懿扮演者周迅个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如懿传,如懿,周迅,霍建华,乾隆,历史剧,爱新觉罗·弘历

    乌拉那拉·如懿 (周迅饰)家道中落之继后,惜情却伤情之妻。少时骄傲任性,家道中落后日渐沉稳。入宫屡受磋磨,更习得谋略与手段,但始终不改倔强与真情。明知后宫难得一人心,仍渴望夫妻间的尊重与信任。也得乾隆珍重扶持,一路由冷宫走至继后。却在位居中宫之后,与乾隆渐行渐远,终至断发被废,独守青樱弘历的美好回忆

  • 清代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郑板桥,教子,故事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张赈济

  •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板桥,故事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