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解读李秀成之死

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解读李秀成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29 更新时间:2024/1/2 7:47:22

李秀成究竟有没有投降曾国藩太平天国后期支柱忠王李秀成,在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后四天被俘,在俘虏期间,李秀成写出了数万字的所谓《李秀成自述》的“供状”。该“自述”或者称“供状”,引起了对李秀成极大的争议,认为“忠王不忠”,李秀成向镇压太平天国最大的敌人湘军首领曾国藩投降了。而更具有爆炸性的是,有人称李秀成曾劝谏曾国藩造反,曾国藩不得已才杀掉已经投降的李秀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此事经过和《李秀成自述》的主要内容。李秀成是在1864年7月23日被俘,期间被恼羞成怒、嗜杀成狂的曾国荃整整折磨了五天(用尖锥刺李秀成、用凌迟刽子手削李秀成部分身体等),7月28日晚曾国藩赶到后,曾国藩单独与李秀成密谈几个小时后,坚韧不拔的李秀成态度才有所松动,在7月30日起至8月6日共计8天,在小小的一个坐笼里开始写下五万字的所谓《李秀成自述》,有一些证据表明,曾国藩篡改、删除了不少文字,实际文字上缴朝廷仅为三万三千字,而且上缴的也不是李秀成真迹。

《李秀成自述》内容只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忆自己参加太平天国的经过和太平天国早期的一些历史,特别是自己战斗成长的历程;第二部分是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十误”;第三部分就是交待太平天国余部如今情况和如何对待。《李秀成自述》肯定是被曾国藩及其幕僚赵烈文等篡改过的,但是被篡改删除最厉害的就是最核心的第三部分。

虽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于太平天国整个历史非常珍贵,可是判断李秀成是否真的投降,关键还是看最核心的第三部分。曾国藩、赵烈文虽然篡改、删除了很多内容,一些具体内容我们无法真正摸透,但是有些东西曾国藩等人是无法删除了,这些内容是要和以后发生事实一一对应的,因此曾国藩等人只有不得不如实上报。

第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太平天国余部的归宿,第二个问题就是曾国藩与湘军的归宿。第二个问题实际上被删除的更加厉害,曾国藩后人在1963年提交的《李秀成自述》真迹,甚至连结尾都没有,可见曾国藩连私藏都不敢。那么我们唯一能判断的就是第三部分的第一个问题“太平天国余部的归宿”,从而得知李秀成是否真的投降。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天京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追缴太平天国余部的紧迫任务。如果不能剿灭这些剩余势力,攻克天京也就基本没有什么意义。李秀成作为一个俘虏,他投降与否的筹码其实就是“太平天国的余部”。这就涉及到一个逻辑问题,如果李秀成如实交待了太平天国余部的真实情况,李秀成有极大可能性是真心投降;如果李秀成没有交待太平天国余部的真实情况,李秀成就不是真心实意的投降,而真有可能是想做“姜维投降钟会”。而这个太平天国余部的情况,也是曾国藩及其幕僚无法篡改删除的,因为这毕竟要与将来战场的真实情况一一对应。

于是我们看到《李秀成自述》中,李秀成隐瞒了三个最关键的太平天国余部的情况。

第一个关键情况,就是关于幼天王洪天贵福的情况。李秀成供述什么幼天王才十三四岁,且根本不会骑马,应该走不远。事实是,幼天王已经十六岁,骑马虽然比不上骁勇的骑兵,但是长途奔驰还是根本不是问题,因为预料到天京陷落,幼天王一直在练习骑马。事实上,幼天王洪天贵福是尽三个月后远在江西才被俘虏了,当时记载,有十几名骁勇精壮的侍卫护卫一位少年骑士,边战边走,清兵出动精锐好容易才追上这支人马,同时记载这位少年弓马娴熟。就是因为与曾国藩上报的《李秀成自述》不符,朝野都怀疑被杀的根本不是幼天王洪天贵福。

第二个关键情况,就是关于天国圣库的情况。按李秀成的说法,这些巨额财富都已经花光,用以筹集粮草和购买武器。虽然这个说法合理,也有替曾国荃洗劫天京的隐瞒,但是太平天国绝不会一点剩余财富也没有。至少天京合围之前,有好几批财富已经转移出去,后来的清兵其实陆陆续续有所截获,数量也是惊人,相关俘虏的口供也证实存在这笔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满清中央屡屡追查该笔财富,弄得整个湘军上下,鸡飞狗跳、狼狈不堪。

第三个关键情况,就是太平天国余部真实去向。《李秀成自述》中的讲述,完全是在胡扯。干王洪仁轩部队与幼天王的去向,扶王陈德才回师救援天京的动向,李秀成是没有一丝真实透露。

既然有这三个关键情况李秀成都没有向曾国藩透露,那么何来李秀成的真心投降?李秀成之所以不顾伤重之躯写下约五万字的文章,一是要在青史上为太平天国留名,二是对自己失败的不甘而奋笔怒吼,三就是企图最后一搏劝曾国藩造反,哪怕是在曾国藩和满清朝廷中留下猜忌的种子!

劝曾国藩造反,其实在《李秀成自述》里,哪怕是曾家后人的真迹,也是不能留下文字证据的,曾国藩及其幕僚不会愚蠢留下任何书面证据的。但是历史还是留下痕迹的,与曾国藩关系密切的王闿运、赵烈文,甚至左宗棠,都回忆说他们自己劝过曾国藩造反,其他一些人也都提到湘军幕僚中在不同历史阶段劝过曾国藩,包括伪忠王李秀成也提到过。曾国藩的家人,提到李秀成,虽然曾国藩没有直接承认,但是说李秀成劝曾国藩造反不是没有根据。

在李秀成书写“自述”或者“供状”的第八天,1864年8月6日曾国藩又与李秀成见了一面,至于谈什么,谁也不知道。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与李秀成结束会谈后,李秀成在8月6日和之后7日有没有继续写“自述”或者“供状”谁也不知道,总之那份《李秀成自述》无论是朝廷的那份,还是曾家珍藏的真迹,都是没有结尾的。

这里还顺便说一句,有学者说曾家后人拿出来的这个《李秀成自述》原稿是曾国藩伪造的,这个观点其实用不着用太多笔墨驳斥。曾国藩难道会不辞劳苦、冒着杀头的威胁的弄个赝品来给自己抹黑和提供杀头的证据吗?

终于,曾国藩在1864年8月7日下午,下令将李秀成“斩首”。虽然是“斩首”,其实这是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一个惺惺相惜。要知道朝廷是下令将李秀成“凌迟处死”,石达开、洪仁轩、洪天贵福被抓后也是被凌迟处死。李秀成肯定是难逃一死,但是曾国藩却顶住朝廷压力和责难,给了末路英雄一个痛快!这其实也证明,曾国藩知道李秀成根本不会投降,才会如此相待。

标签: 李秀成曾国藩

更多文章

  • 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是谁 历史上如懿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如懿,

    乌拉那拉·如懿,《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的角色之一,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乾隆皇帝的侧福晋、娴妃。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乌拉那拉·如懿,《后宫甄嬛传》中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因为心高气傲不愿屈人做三阿哥的侍妾,受皇后之托被指给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作侧福晋。乃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侧福晋、娴妃

  • 历史上的乌拉那拉·如懿皇后缘何与乾隆反目?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如懿

    乌拉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人,佐领那尔布的女儿,原来地位就不高,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她十三岁时被选为秀女,被雍正帝赐给四阿哥弘历为侧福晋。乾隆继位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举行册立大典时,乌拉那拉被封为妃,由于她温顺贤惠,颇受皇太后的喜欢,因此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八年后,又被封为贵妃,以褒奖其温顺的

  • 《后宫如懿传》乌拉那拉·如懿扮演者周迅个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如懿传,如懿,周迅,霍建华,乾隆,历史剧,爱新觉罗·弘历

    乌拉那拉·如懿 (周迅饰)家道中落之继后,惜情却伤情之妻。少时骄傲任性,家道中落后日渐沉稳。入宫屡受磋磨,更习得谋略与手段,但始终不改倔强与真情。明知后宫难得一人心,仍渴望夫妻间的尊重与信任。也得乾隆珍重扶持,一路由冷宫走至继后。却在位居中宫之后,与乾隆渐行渐远,终至断发被废,独守青樱弘历的美好回忆

  • 清代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郑板桥,教子,故事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张赈济

  •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郑板桥,故事

    郑板桥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 多情江山董鄂妃死了吗?孝献皇后董鄂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多情江山,董鄂妃,孝献皇后

    多情江山董鄂妃小宛最后死了吗?揭秘历史上孝献皇后董鄂妃怎么死的电视剧《多情江山》正在浙江卫视播出,该剧的热播也让许多观众对历史上的顺治帝和董鄂妃死亡原因 产生了好奇,在这部电视剧当中,董鄂妃叫做董小宛,顺治帝在微服江南的时候认识,生性漂亮,活泼 可爱,更是智慧有加,然而顺治帝将董小宛带回宫廷后遭到了

  • 孝献皇后董鄂氏简介 历史上的董鄂妃真名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鄂妃,顺治帝,清朝皇后

    导读:历史上著名的董鄂妃是顺治皇帝一生至爱的红颜知己,很多小说都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是襄亲王福晋。被历史追捧的董鄂妃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物呢?《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氏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主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非常看重“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

  • 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之间也有友谊?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允禧,郑板桥,慎郡王,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允禧与郑板桥的交情,在二百余年的清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相知相敬,终成莫逆,实在令人费解,但这却是载之有据的事实。二人初识时,允禧年仅15岁,郑板桥已33岁,可称忘年之交。 十载寒窗的郑板桥,为了取得功名,曾三次进京,即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六年(174

  • 道光帝旻宁在立储问题上为什么放弃皇六子奕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道光帝,奕訢

    清朝的皇帝以仁孝治天下,道光帝旻宁更是身体力行,与他的父祖辈及后继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旻宁的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去世,皇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即孝和睿皇后。作为继母的孝和睿皇后仅仅比旻宁大六岁,母子感情很好。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仁宗驾崩于承德避暑山

  • 奕訢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恭亲王奕訢,慈禧,清朝

    这是一个“非诚勿扰”式的故事与一般爱情故事不同的是,这两个人的恩怨情仇牵涉到了天下社稷、人间苍生、乃至世界变局的宏大命题。小伙的名字叫作爱新觉罗·奕,人称恭亲王;姑娘的名字叫作叶赫那拉·兰儿,人称慈禧太后。有关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如此演绎着。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愿意用这样家长里短的平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