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艾因·贾鲁战役打了多久?艾因·贾鲁战役的结果及影响

艾因·贾鲁战役打了多久?艾因·贾鲁战役的结果及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89 更新时间:2024/1/3 22:43:33

兵力简介

埃及马木鲁克骑兵

马木鲁克骑兵采取的是终身训练制度,使得他们身体健壮,军事格斗技能十分娴熟,且是重骑兵,头戴铁盔,身披锁子甲。马木留克骑兵的盔甲比欧洲骑士的链甲骑兵轻便很多,但防护效果并不差。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锋利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坐骑是世界闻名的阿拉伯马,冲刺速度惊人,耐力也不错。但是,马木留克骑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马,因而机动性远远不如蒙古骑兵,马穆鲁克军队的战术和蒙古军队也差异明显,马穆鲁克军队打仗时通常先采取守势,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形,用强弓一波接一波地齐射打击进攻的敌军,马穆鲁克骑兵箭术高超,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上准确射中敌人,等到敌人被弓箭齐射大量消减,阵形散乱以后。马穆鲁克骑兵才发起攻击,马穆鲁克骑兵的刀法相当出色,而享誉世界的大马士革弯刀更让马穆鲁克骑兵如虎添翼,在近距离格斗中势不可当。

战前联盟

仅仅七个月前,阿拉伯人在亚洲最后的重镇大马士革陷落,至此埃及马穆鲁克政权成为伊斯兰世界硕果仅存的一支武装力量。忽都思知道整个伊斯兰世界现在正站在悬崖边上,而力挽狂澜的重任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生死存亡系于此战,倘若失败,则这个世界上的伊斯兰政权将不复存在。战役前,埃及马木鲁克苏丹忽都(Quts,1259-1260年在位)得到了旭烈兀东归的消息,然而他并不知道大马士革(Damascus)有多少蒙古留守部队,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时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除蒙古军和穆斯林外,还有十字军东征之后留驻的法兰克人。怯的不花力图维持法兰克-蒙古联盟,他十分倾于该地的基督教徒,这不仅是因为他本人是聂思托里安教徒,似乎还因为他意识到这样做对法兰克-蒙古联盟双方有好处。遗憾的是,阿迦的男爵们仍视蒙古人为野蛮人,甚至他们宁愿要穆斯林,而不要这些所谓野蛮人的统治。于是,十字军骑士们的一次军事行动为忽都思展示了怯的不花的实力。西顿(Sidon)的儒连伯爵和贝鲁特的圣殿骑士团将领约翰率军袭击蒙古巡逻队,战斗中怯的不花的侄儿被杀。怯的不花大怒,率军反击,彻底打垮约翰的圣殿骑士部队,然后攻陷西顿,将其洗劫一空。蒙古人的惩戒行动其实得不偿失,不但彻底同十字军政权决裂,而且将自己的兵力暴露。法兰克人与蒙古人之间的联盟,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暗中的,到此结束了。

这一破裂使穆斯林鼓起新的勇气,因为尽管阿勒颇(Aleppo)-大马士革的阿由比(Ayyubid)朝苏丹国已经被征服,但那儿仍保留着一支强大的穆斯林军

队,即马木路克军,以及埃及苏丹国的君主们。马木路克是雇佣军,阿拉伯语是奴隶的意思,从公元9世纪起,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就开始从亚细亚和高加索地区购买奴隶,从小进行严格的格斗训练,成为哈里发的一支精锐部队。后来被众多阿拉伯国家苏丹所效仿。他们组成了埃及阿由比王朝苏丹们的军队,1250年他们推翻了阿由比王朝成了埃及的主人,他们的将军们成了埃及的苏丹。当时在开罗进行统治的马木路克苏丹忽都思意识到形势正在朝着对他有利的方面转化。旭烈兀与蒙古主力军已经起程回波斯,怯的不花若无沿海法兰克人的援助,靠最多只有两万人的驻军维持征服地区防务将是不可能的。因此,忽都思决心趁此机会同怯的不花决战。

正式交战

1260年7月26日,马木鲁克先头部队在拜伯尔斯(Baibas)统率下离开埃及前往巴勒斯坦,击溃了加沙一小支由拜答儿(Baidar)指挥的蒙古军。阿迦的法兰克人不但未帮助蒙古军,反而允许马木鲁克军过其境并在阿迦城下补充粮草。依据多桑蒙古史,

忽都思的马木鲁克本部约1万2千人,叙利亚阿拉伯人与突厥蛮部若干人.

最后组成一支联军,联军数目争议较大,从12万到3万不等,史学界一般认为是3-5万之间,忽都思大军借道十字军控制的加沙地区,向叙利亚进发。

1260年9月3日,马木鲁克骑兵和蒙古骑兵在今天巴勒斯坦那布卢斯附近的艾因·贾鲁平原交战。蒙古军队经过几十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已经患上了"胜利病",其症状是骄横狂妄,轻敌冒进。蒙古军队的野战能力威名远扬,旭烈兀西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阿拉伯军队被蒙古军威所震慑,不约而同地选择固守坚城,避免野战,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蒙古军队大大低估了阿拉伯军队,特别是马木鲁克骑兵的野战能力。怯的不花虽然是旭烈兀麾下的头号悍将,但在艾因·贾鲁战役开局显得盲目自信。他引军仓促上阵,并率先发动进攻。

拜伯尔斯军团的任务就是佯装退却,将蒙古军队引诱进忽都思设下的陷阱。这一万马木鲁克骑兵稍作抵抗,就向山谷内撤退,而蒙古军队紧追不放,冲进山谷。如果怯的不花细心的话,他应该能发现后撤的马木路克骑兵秩序井然,根本不像是战败的模样。可惜怯的不花和他手下的蒙古将士一样,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毫不起疑地闯进忽都思的包围圈。拜巴斯军团迅速回归本阵,这样马木鲁克阵营的全貌展现在怯的不花眼前。1万马木鲁克骑兵排成六公里长的阵线,中间厚两边薄,呈内凹的新月形,目的是充分发挥弓箭的密集火力。忽都思在中央指挥全局,拜巴斯统领右翼。部署在两侧群山里的轻骑兵这时也冲了出来,形成对蒙古军队的三面包围。

发现自己被包围以后,蒙古军队出现了短暂的慌乱,仆从的叙利亚部队直接离开了战场。怯的不花迅速判断战场上的形势,立刻命令蒙古军队的两个万人队各以一千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为先锋,向马木鲁克阵营薄弱而突出的两翼冲击。怯的不花率队,向马木鲁克阵营的左翼猛扑过来。冲锋的蒙古军队遭到来自前方和侧面遮天蔽日的弓箭齐射,损失惨重,蒙古骑兵体现出高度的战术纪律,不顾伤亡向前冲击。马木鲁克阵营两翼的骑兵看到蒙古骑兵舍生忘死,迎着一波又一波的弓箭齐射冲了过来,有些蒙古骑兵身中数箭依然狂呼向前,不禁胆战心惊。眨眼间蒙古军队就冲到跟前,亚美尼亚铁骑组成的前锋以楔形突进马木路克阵营两翼,而蒙古轻骑兵跟在后面飞快地放箭,重骑兵则拔出马刀左劈右砍。本来就缺乏信心的马木鲁克骑兵逐渐丧失斗志。拜巴斯统领的右翼还能勉强支撑,而左翼面对怯的不花亲率的蒙古骑兵,受到极大的压力,已经开始溃散。两翼骑兵战斗意志的动摇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到中央,整个马木路克阵营都开始后退,局势危在旦夕。

忽都思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大军已经接近崩溃,将头盔掼到地下,大呼"为了伊斯兰!",单人匹马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所向披靡,至少砍死有十几个蒙古骑兵。忽都思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行为唤起了马木路克骑兵的勇气,他们只犹豫了片刻,就狂呼着冲了上去,用弯刀同蒙古骑兵进行激烈搏斗。事实证明,马木路克军队先前的败退纯粹是怯战的心理在作怪,一旦他们恢复了自信心,立刻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蒙古溃败

在近战中,蒙古骑兵引以为豪的骑射根本无法发挥,而单兵格斗又是马木留克骑兵的拿手好戏。马木留克骑兵精湛的单兵格斗优势渐渐显示出来。蒙古军队伤亡渐增,开始现出败象。怯的不花的随从劝他撤退,但他妄图扭转战局。怯的不花亲率自己的卫队发动反冲锋,结果身中数箭而亡。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开始夺路而逃。马木留克骑兵追出十二公里,在一个叫贝珊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团团围住。蒙古士兵全部下马,用盾牌组成环行防线,以强弓精准地射击敌人,给马木留克军队造成相当大的伤亡。蒙古士兵弓箭用尽以后,被马木留克骑兵冲破了盾牌防线,全部战死。

战役影响

怯的不花大军覆灭的消息传到大马士革,留守的蒙古将士纷纷弃城逃跑,数天后忽都思率领大军胜利开进大马士革。艾因·贾鲁战役是蒙古军西征首次重大失败,此役阻止了蒙古军西侵的步伐,蒙古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终结。马木鲁克王朝实力迅速增长,后续数次与蒙古军及十字军征战中逐步收复地中海东岸地区,1291年攻克十字军最后堡垒阿克城,马木鲁克王朝被视为伊斯兰世界真正的捍卫者。

怯的不花死

1260年,9月3日,在泽林附近的艾因加鲁特,怯的不花的军队被击溃,但是他保住了成吉思汗旗帜的荣誉。施拉特写到:"在热情和勇气的驱使下,他骑马冲去,拼命砍杀左右之敌,给予敌军强有力的打击。人们徒劳地劝他撤退,他不听这种劝告,说'宁死不退。若有能见到旭烈兀者,可告诉他,怯的不花不愿可耻的撤退,宁以身殉职。希望可汗不要为损失一支蒙军而过度悲伤。就让他这样想:就当士兵的妻子们一年未曾怀孕,他们马群的母马一年未曾产驹。祝可汗幸福!"拉施特继续写道:"尽管士兵们都离开了他,他继续与上千敌人作战,最后因战马跌倒被俘。"双手背绑于身后,他被带到忽都司面前,忽都司侮辱这位征服者说:"你达到了许多王朝,现在你落网了!"这位聂思托里安教的蒙古人的回答值得载入成吉思汗国的史诗:"如果我死在你手中,我认为这是天意,而不在于你。别为片刻的胜利而陶醉。当我死的消息传给旭烈兀汗时,他的愤怒将像沸腾的大海,从阿哲儿拜占(阿塞拜疆)直到埃及的大门口的土地将被蒙古马蹄踏平!"他嘲笑这些靠机会当上王的马穆鲁克苏丹们,谋杀前任是他们通常夺取王位的途径:"我终身是旭烈兀汗之臣仆,不像你们是君主的谋杀者!"接着,他被砍下了头。

标签: 艾因·贾鲁战役

更多文章

  • 艾因·贾鲁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艾因·贾鲁战役的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艾因·贾鲁战役,埃及,蒙古

    艾因·贾鲁战役(也叫阿音扎鲁特战役),是世界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骑兵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由埃及苏丹忽都斯·贝尔巴斯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和其他穆斯林军队(主要是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总兵力大约5万,对战由旭烈兀麾下将领怯的不花率领的2万混合部队,在今天巴勒斯坦那

  • 元睿宗拖雷是怎样死的?元睿宗死亡之谜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睿宗,拖雷,元朝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之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1231年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河南禹县)遭遇,三峰山役毕,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同年北返,死于途

  • 元睿宗拖雷简介 拖雷监国为什么没继承大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元睿宗拖雷,元朝皇帝

    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朵儿、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次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

  • 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为什么与忽必烈不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忽必烈

    人物档案姓名: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外文名:Ariq Böke国家:大蒙古国民族:蒙古族出生时间:公元约1219年去世时间:公元1266年职业:蒙古贵族、将领父亲:拖雷兄弟:蒙哥、忽必烈、旭烈兀母亲:克烈·唆鲁禾帖尼阿里不哥为蒙古贵族,是元睿宗拖雷第七子,元宪宗蒙哥及元世祖忽必烈之弟。别看阿里不哥和忽必

  • 古今奇案之窦娥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窦娥冤,故事

    由于元世祖采取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只使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处。为了满足蒙古贵族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元世祖还任用了一批管理财政的大臣,帮助他搜刮财富。这批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元王朝还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

  • “背黑锅”冠军李鸿章:所受委屈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鸿章,窦娥

    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受屈辱,趟混水,涉险滩,挨谩骂,当替罪羊,并替太后一党背历史黑锅的烂差使。从能力上看,让满蒙亲贵卖国都卖不出好价钱,无德无能无知,只会说正确的废话,以及百无一用的大话套话假话,里外不是人的差使都委派李鸿章出马。我在乡村破庙里上小学四年级时,正值“文革”末

  • 辛弃疾《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辛弃疾

    古诗《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年代:唐作者:辛弃疾高人千丈崖,千古储冰雪。六月火云时,一见森毛发。俗人如盗泉,照眼多昏浊。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作品赏析【注解】:①作期同上。简:书信。此作动词用。吴子似:见前《沁园春》(“我见君来”)注①。此词激浊扬清,主旨甚明。清浊对举,通篇比喻,鲜明生动。上片以千

  • 辛弃疾为何在临死之际连喊三声“杀贼!”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辛弃疾,临死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的一天早晨,春寒料峭,济州(今山东巨野)金国占领军大营的中军帐门外,一阵马蹄声响,远处风驰电掣般地冲来了由抗金青年英雄、济南人辛弃疾率领的50名骑士。辛弃疾飞身滚鞍下马,高声向守门士兵喊话道:“喂!快去通报张安国将军,有老朋友辛弃疾等人来访,请他出来说话!”眼前

  • 辛弃疾《再用韵》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再用韵,辛弃疾

    古诗《再用韵》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欲把身心入太虚,要须勤着净工夫。古人有句须参取,穷到今年锥也无。

  • 苏辙简介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苏辙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辙,苏轼,唐宋八大家,苏洵

    苏辙简介: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