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白与王维同处一个时代又有共同好友,为何一生却毫无交游?

李白与王维同处一个时代又有共同好友,为何一生却毫无交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621 更新时间:2024/2/9 14:57:4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李白王维为何一生却毫无交游?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李白与王维,这两人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是所谓的“年同甲子”。王维逝世于公元761年,然而隔年,李白也与世长辞。

不止是生卒年,李白和王维的人生轨迹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交集,然而他们却没有任何一首诗文著作中提到对方,没有一篇相互应酬唱和之作,甚至没有歌咏同一事物的诗作流传于世。同为盛唐诗史上的著名诗人,又是同龄人,“诗仙”李白与“诗佛”王维却毫无交游,忍不住让人思考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

一、李白与王维的交集

李白曾多次入长安,诗名轰动大唐都城;王维状元出身,精通诗、画、书、音,才名也广为流传。此外,李白几次奉召入长安为官,同一时期,王维也在曾长安或闲居或为官。按照时间来说,两人不存在没有听说过对方的可能。

李白有一位挚交好友叫孟浩然,他在诗中高调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从这首《赠孟浩然》一诗中足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赞美与喜爱之意。

孟浩然同样也是王维的好友,他们同为唐代田园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惺惺相惜。孟浩然有《留别王维》,王维亦有《送孟六归襄阳》回赠。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孟浩然病卒,王维更是伤心作诗《哭孟浩然》来纪念自己的这位好友。

除了孟浩然,玉真公主也与李白和王维两人相识。玉真公主好音律,而王维精通艺术,在一次宴会上王维弹奏了一曲《郁轮袍》,他的音乐天赋和玉树临风的气质打动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因此放弃了原来推荐的张九皋,并助王维在于公元721年应试中获得“解头”。

玉真公主是修道之人,李白也崇尚道家。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经元丹丘推荐,李白在终南山楼观见到玉真公主。李白还曾为玉真公主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描绘了玉真公主的仙人之姿与缥缈气质,李白也因此得到了玉真公主的举荐,走上了从政之路。

可以说,李白和王维的政治生涯中有着同一位贵人,那就是玉真公主。

李白一生飘逸洒脱,常以“青莲居士谪仙人”自居,曾经访过道、寻过仙、炼过丹、采过药、受过道篆,并经常出入道观研读道经、交结道士,可以说是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扶我顶,结发受长生。”,从李白这首诗中也可以窥到这位大诗人对道家气韵地向往。

李白的迷弟杜甫诗作《饮中八仙歌》如此描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足以看出李白豪气纵横又不畏权贵的浪漫气质,正与道家随性自在的气质相合。

王维一向被誉为“诗佛”,他醉心佛道,是一个虔诚的佛教教徒。其诗中更是禅意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王维)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

但是,王维在早期也喜爱过道家,写过神仙诗,与道家也有不少交际,曾写不少赠别诗。如《赠焦道士》,“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谢君徒雀跃,无可问鸿濛。”,其山水田园诗歌中清静无为的思想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些道家的气质。他还常用白云、绿竹等意向,来表达对道家追求静谧、归隐的愿望。

李白与王维有着这么多认识对方的时间上的可能性,还有着相同的好友,又同样对道家和游乐山水感兴趣,但是李白和王维却在对方留下的文字中宛如隐形人一般毫无踪迹,任后世学者如何考察都没能发现两人有什么好友关系。这背后存在着许多的随机性与偶然性,也与李白和王维两人的性格可能脱不开关系。

二、李白与王维两人一生毫无交游的原因

开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入京,寓居于远在终南山南麓的玉真公主别馆。此时,王维却因妻子去世而辞职在家,他在《送孟六归襄阳》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

李白此次入京,是为了寻找入仕的契机,而王维不过是一个辞官在家的八品右拾遗,诗名也还未大放光彩,自然不是李白拜谒的对象。王维则久居家中怀念亡妻,郁郁不乐,没有和人交流的欲望,自然也不会结识李白了。

开元三十七年,李白第二次入京。在玉真公主、吴筠等人的举荐下,唐玄宗专门下了一道召令至安徽南陵,征兆李白到长安为翰林。李白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足以看出他对此事的乐观与豪气。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一文中有如此的描述:“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玄宗明皇帝降荤步迎,如见绮、皓。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玄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侍。遂直翰林,专掌密命。”

这正是李白受到皇帝非常礼遇的时期,他高吟“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缓来相趋。”、“救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便足见其春风得意的自信与自负。

与李白相比,此时的王维,虽然升任侍御史,但人微言轻,甚至不具备参加一些宫廷活动的资格。政治地位的差异,使得两人即使同在长安城为官,也不能相见。

此外,从性格上来看,王维是一个极为传统的文人,他一路科举按部就班,归入佛家之后更是隐忍沉默与世无争,将身心寄托于山水田园之间,有种不问世事的姿态。

李白的性格则与王维截然不同,他个性张扬,对于不认可的世事有种挑战的姿态,在科举之路上也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大起大落。他受到庄子屈原的影响,愤世嫉俗并且敢于揭发社会的黑暗腐败,诗词之间也是侠气纵横。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王维更像是一位隐居山间的佛士,赏花赏月品清泉,内心宁静致远;而李白是一位负剑而行的义士,准备随时对着自己不平之事挥剑,荡平天下浊气。性格和道路的不同,注定他们即使相见也不一定能成为好友。

三、总结

我们后世之人每每提起唐朝这两位大诗人时,也许会忍不住幻想他们一同在竹间月下对酌的模样,王维“弹琴复长啸”,李白“举杯邀明月”,两人意气相投。

然而回到一千多年前,这两位大诗人也要为了自己的生涯奔波,他们也许会在长安的街头遇到对方相视一笑,也许会在朋友那里听闻对方的名声,也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偶然,他们听过对方的姓名便忘在脑后。但这都不妨碍千年后的人,去品读他们的诗句,去探寻他们的人生,为“诗仙”与“诗佛”的人生存在这么多相似之处而惊诧,又为他们的毫无交游而感慨。

标签: 唐朝李白王维

更多文章

  • 王维和李林甫关系如何?他真的是受李林甫的排挤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王维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大唐权柄落入李林甫手中。张九龄曾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所以王维深情地写诗相送。同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有人认为他是受了李林甫的排挤,但这种说法没任何凭据;况且监察御史这一官衔不算低,王维正是在任职期间写下大量意气风发的边塞诗,充满积极的入仕精神,怎么也

  • 王维到底有多乐观?这几句诗表达的淋漓尽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王维

    佛系青年的祖宗是王维,他的“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意指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烦恼。同样是走到死胡同,诗人阮琪绝望大哭,陆游只等柳暗花明,而王维最淡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哪里迷路就在哪里躺会儿。王维最讨厌上班,认为同事间最虚伪,“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王维妻子死后终生未娶

  •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西施咏》原文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维,《西施咏》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西施咏》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施咏作者: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西施咏鉴赏这是一

  • 唐朝诗人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注释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唐朝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唐朝:王维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古诗简介《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从赵都督

  • 唐朝有才华会写诗是一种什么体验 王维死罪因为一首诗被免罪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写诗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写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王维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诗人,才华肯定是不差的,且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唐朝的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大多是带着一点浪漫主义思维,他们的政治能力普遍比较差,和作诗的才华是成反比的。就以王维而论,他九岁就在家乡成为知名神童,

  • 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李白和王维为何没交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维,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王维,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李白和王维这样两位有分量的诗人,为什么会没有交集?他们共同留下了上千首诗歌,却没有一首唱和之作,甚至在各种史料中,也没有两人同框的记载,他们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之中,这是不是有些奇怪?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有相当多的

  • 阳关: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典故之一,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阳关,中国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诗词中,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典故如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

  • 王维为何被称为“诗佛”?佛法对他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王维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生于公元701年

  • 唐代诗词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如何赏析?表达了王维什么感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代,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唐代】王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这首诗前四句是倒写,实际上应是“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诗人的船

  • 唐代诗词送别如何赏析?表达了王维什么感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代,送别

    送别【唐代】王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