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史之乱: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竟然是李白?

安史之乱: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竟然是李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913 更新时间:2024/2/13 8:33:22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网络配图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网络配图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网络配图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盛唐”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

标签: 安史之乱

更多文章

  • 不走寻常路 解密布衣李白一步登天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据《唐摭言》、《唐音癸签》等许多唐代典章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实行的“两条腿”走路,一是人们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县、州(府)、道至中央礼部层层考试,有时由皇帝拍板。这种考试虽显得有一点公开、公平,但内容繁杂,关卡多多,录取的人数极少(每年能进京参考的有七八百人,被录取者仅2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泱

  • 李白才华横溢, 却因为好酒而仕途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如此浪漫洒脱文风的“诗仙”—李白,在诗歌盛兴的唐朝竟仕途不顺,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其好酒过度,不仅可能会得罪人,而且会还会误事儿。网络配图早期的李白,遍览群书,周游山川的他,并非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闲居雅士,青年时期的李白也是怀有着建功立业的抱负,渴望

  • 高力士竟给李白脱过靴,并因此而陷害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高力士常被人看作一生的污点,也是高力士在戏台上被人描绘成丑角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他是否给李白脱过靴,并因此而陷害李白。《唐才子传》描绘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说的是李白曾经骑着一头驴路过华阴县,冲撞了华阴县长官,县令喝问:你是谁啊?李白回答说:“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

  • 李白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吗?揭真实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留给后世许许多多的浪漫诗句,就连他的死亡,也是浪漫诗意的。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是命中注定还是事在人为?我们都知道李白的诗句中充满了天马行空,天方夜谭的意境,他的一生也极为飘逸。然而,这位生来纵情诗与酒的天才,终究还是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难道这就是他的命中注定吗?网络配图其实,除了李白还

  • 唐朝皇帝唐玄宗为什么会喜欢李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玄宗

    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在重视诗歌的国度里,李白的名声绝对是一流的。那饱蘸笔墨酣畅淋漓的诗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那种想象是天生的,那种狂放不羁,让人想象成天上的神仙一样。网络配图却说李白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玉

  •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 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 代。也许正如世人所

  • 玄宗与贵妃宠爱的李白为何被流放到夜郎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李白作为唐朝“政治犯”流放夜郎?李白作为唐朝“政治犯”差点被腰斩。他参予了唐朝高层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而且站错队了。站在了失败者一边。这下可惨了。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想借乱世当皇帝。兵过九江时碰见自助旅行的李白,觉得

  • 为何说李白的忧愁比最忧国忧民的杜甫还要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众所周知,唐朝历史上最忧国忧民的诗人非杜甫莫属,那为何小编今天要挑战大众的认知,说李白的忧愁其实比他还要多呢?我们慢慢看来便知了。网络配图我们都知道李白有一句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般的读者都会认为,这是李白惯用的夸张手法,并非他真实生活的写照。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在小编看来,这夸张的背

  • 揭秘李白唯一没有搞定的女人竟然是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李白: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唐朝大才子李白,因为当代语文教材的原因,他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只是豪放派诗人,而关于他的私生活,国人知之甚少。史料中关于他的婚恋,最详实的资料也只有魏颢《李翰林集序》中的一段话:“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 揭秘:唐代大诗人李白四次婚姻背后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白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的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妇人,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