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诗人杜甫流浪的一生!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诗人杜甫流浪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086 更新时间:2024/1/20 5:15:24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诗人杜甫流浪的一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不能成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标签: 唐朝杜甫

更多文章

  • 杜甫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豪壮的,也是悲情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杜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杜甫一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生很忙,很忙还没有钱;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豪壮的,也是悲情的。杜甫生于712年,死时年59岁。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1400多首,大多是40岁以后的作品。杜甫19岁离家奔前程,2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运不佳

  • 杜甫最有情韵的一首诗,道尽了世事沧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说到唐朝音乐家,一定绕不过李龟年。他出生于音乐世家,兄弟三人都是唐朝有名的乐工。尤其是李龟年,吹拉弹唱,无一不精,常出入贵族豪门的宴席。就连梨园始祖,一代天子唐玄宗都对他恩宠有加。王维还给他写下缠绵悱恻的《相思》,“愿君

  • 杜甫的一生坎坷吗?为什么杜甫的诗作都是悲剧落魄的样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杜甫

    杜甫的一生坎坷吗?为什么杜甫的诗作都是悲剧落魄的样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杜甫大家都知道,因为每个中国人在读书时期都读过他的诗,不但知道他是一个唐代诗人,而且,还知道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杜甫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最厉害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在

  • 杜甫在最落魄的时候写下七绝,堪称古今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杜甫,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讲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贫困的生活,同村的孩童还要来欺负杜甫,而大才子杜甫在最落魄的时候,写下大唐最美一首七绝,堪称古今第一。杜甫,先天元年出生

  • 杜甫献给李白的第一首诗,风格为何大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杜甫,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杜甫文章,欢迎阅读哦~在诗歌艺术殿堂中,李白和杜甫是两位分量相当的大神,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共同拥有着众多粉丝,共同享受着后世的崇拜。然而,在他们在世的时候,地位却是不尽相同。李白成名很早,是全民偶像,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为之疯狂。杜甫的经历

  • 杜甫的三吏三别讲了什么?杜甫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杜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的三吏三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吏三别是杜甫六首反应民间疾苦,以及在乱世中飘荡孤独的作品。其中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六首诗其实都包含了同一种情感,就是在战争面前,留给百姓的只有伤害和

  • 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中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杜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只要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背诵过杜甫的诗。他的诗歌不同于杜牧的豪放,也不同于李白的浪漫,充满着现实主义的色彩。杜甫尚存活于世时,他的诗歌便被人称作“诗史”。因为,它记录着唐朝从强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更难得可贵的是

  • 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李白杜甫为什么没入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宋朝,李白,杜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宋八大家”和李白杜甫关系不大。这里不是说这两人不行,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成就自然不必说。但是术业有专攻,这个“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标准仅仅限于古文领域,这与诗歌乃是两种不同的体

  • 杜甫到了37岁不被重用,悲愤写下一首诗流传至今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杜甫,唐朝

    杜甫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阶段。按照历史学家的划分,从唐高宗继位到安史之乱,都是处于盛唐期间。当时不仅在国力、疆域、军事上处于顶峰阶段,在文化上也站在一个绝对的制高点。以至于几千年后,日本人都对盛唐时期的文化,仍然以一种仰慕的姿态

  • 历史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杜甫曾在此人身上栽了个跟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杜甫,哥舒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杜甫和哥舒翰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人有一句谚语: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说,要想全面深刻认识一个人的德行品性,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假以时日,不可仅凭一时一事的印象,就仓促下结论,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其实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