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诗三百首》收录的诗中为何杜甫的诗最多呢?

《唐诗三百首》收录的诗中为何杜甫的诗最多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41 更新时间:2024/1/23 10:34:00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 , 蘅塘退士无锡人孙洙和夫人徐玉兰完成了《唐诗三百首》

的编选。唐诗,一般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据统计,唐诗约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

而《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是仿《诗经》三百篇之作。

那么蘅塘退士孙洙和徐玉兰夫妻俩为什么要编选《唐诗三百首》呢?

历朝编选的唐诗选本已有数百种之多。一般认为,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原因是不满当时流行的儿童家塾课本《千家诗》的“随手掇拾, 工拙莫辨,

且止五七律绝二体, 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的“殊乖体制”。

若加考察, 更深层的原因, 乃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明代与清初的科举考试, 最重要的内容是八股文。乾隆皇帝即位后, 发现八股文徒托空言,

千人一面, 并且有“墨卷房行, 辗转抄袭”之弊, 经过反复论争, 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 (1757) 的春天, 饬令罢考论、表等文, 改试五言排律诗一首,

形式与唐代省试诗相似, 这就是试帖诗。其不同之处在于, 唐代考官可依己意出题, 清代命题则须根据经、史、子、集中的内容,

这在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士子文史知识的修养。为适应科考的需要, 这时出现了多种唐诗选本, 较好的要推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但此书选诗近两千首,

做研读唐诗的入门书, 份量太大。孙氏乃进士出身, 当过教谕、省闱同考官, 其时又任江宁府教授, 深谙诗家三昧及范本的重要,

故是书编选带有陶冶情操和普及文化的意味。《唐诗三百首》一问世, 就出现了“风行海内, 几至家置一编”的局面。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在四万余首的唐诗中为何选这些诗呢?

《唐诗三百首》卷八选录了郑畋的七绝《马嵬坡》, 蘅塘退士孙洙在旁批中说:“唐人马嵬诗极多, 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

故录之。”可见“温柔敦厚”的诗教乃是他选诗的宗旨。

“温柔敦厚”一语出自《礼记·经解》:“温柔敦厚, 诗教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是愚, 则深于诗教者也。”这是在“诗三百”影响下,

对学诗者人格精神的表述。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原则, 则应追溯至《论语·八佾》的《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论述。在《诗大序》里则把这一观点引申为“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了。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疏解说:“温柔敦厚,

诗教者也。温, 谓颜色温润;柔, 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 作为诗教,

“温柔敦厚”或“主文而谲谏”主要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 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诗可以怨, 但“怨而不怒”, 在针砭时弊、规讽统治者时, 必须“发乎情,

止乎礼义”, 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 寄托自己的忠心。然而“温柔敦厚”又包含着特殊的审美要求, 即“主文而谲谏”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

若依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解释, 则强调以比兴的艺术方法, 达到委曲讽谏的目的, 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蘅塘退士孙洙恪守儒家诗教, 以“温柔敦厚”为选诗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 认为诗歌既要反映现实人生,

又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唐》十分推崇“诗圣”杜甫, 选诗以杜甫为最多, 就因为他的诗歌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热忱,

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以严肃的写实精神, 对黑暗政治和统治集团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抒发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

首先是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集团腐败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兵车行》等数篇。在《丽人行》中, 杜甫以清丽而含蓄的笔墨画出一幅仕女行乐图,

讽刺了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 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腐败。诚如浦起龙所评说的那样:“无一刺讥语, 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

点逗处声声慨叹。”

其次是忧国伤时之作。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则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 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如名篇《春望》,

将家人的别离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真切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 深化了忧国伤时的感情。

最后是表现人间至情的诗。“仁者,

爱人”是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唐诗三百首》选录了杜甫一些表现人间至性至情的诗。蘅塘退士孙洙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评语是:“录少陵律诗止 (只) 就其纲常伦纪间,

至性至情流露之语, 可以感发而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 庶几养正之义云。”这里说的“纲常伦纪”、“至性至情”、“性情之正”云云,

揭示了蘅塘退士孙洙的文艺道德思想。这类诗如《月夜》, 从“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的对未来团圆之夜的期待中, 透露出杜甫对家人的一片深情。《梦李白》二首,

通过梦境抒发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此外,《唐诗三百首》所选杜诗虽多为忧国忧民之作, 然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只有《兵车行》,

名篇如《三吏》、《三别》无一入选。因为《三吏》、《三别》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对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从思想内容来看, 它们并没有违背诗教原则。但杜甫这些诗以“述情切事为快”,

自然就背离了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白居易的讽谕诗如《卖炭翁》等因“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 过于直露, 也同样未予选录,

显示了孙洙选诗宗旨的某些局限。

标签: 唐朝杜甫

更多文章

  • 杜甫写下三吏三别,背后到底有何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杜甫,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杜甫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杜甫写三吏三别,只会被老百姓点赞,绝对不会被老百姓喷。因为他是在为百姓代言,因为他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因为他戳中了老百姓的泪点。他关心民间疾苦,是时代的风骨,为社会之喉舌。他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这三吏,和《新

  • 历史上杜甫到底是如何死的?和传言中的一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杜甫

    公元770年,即唐代宗大历五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作乱,杀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兼湖南都团观察使崔瓘。杜甫正客居潭州,他本因避乱入蜀,由蜀地漂泊到湖南,原想在这里“强移栖息一枝安”。不料到湖南不久,又要避臧玠之乱了。这时他的二十三舅崔伟正以湖南录事参军出摄郴州刺史,屡次有书来招他去,他便携了全家乘船

  • 全能型人才杜甫,除了诗词他还在哪些领域有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杜甫

    759年,杜甫由陇入蜀,和妻子、儿女一道在浣花溪畔造茅屋,辟药圃,向友人觅求药苗。“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青山惭取誉,根据隙地却成形。”这就是当时杜甫所描绘的一派生机勃勃的药圃景象。对于怎样种好药,杜甫也深有研究。在泉州,他见太平寺的泉水特别清冽,很适合灌溉药圃,就种下了药材黄精。至于

  • 李白很受杜甫的尊崇,那李白是如何看待杜甫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杜甫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李白有关的有15首,其中多数充满了对李白的真挚思念和对其诗歌艺术的热情赞美之情;而李白保存至今的诗歌作品中,跟杜甫有关的不过区区4首,思念与赞美之词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由此认为,杜甫狂热崇拜李白,而李白则不甚看重小自己11岁的杜甫,对他的诗歌艺术也不欣赏。这种说法显然经不

  • 杜甫的诗歌成就:杜甫作品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杜甫,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历史名人对杜甫的评价: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杜甫,评价

    历史名人对杜甫的评价,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韩愈: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代白居易:(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唐代元稹: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叙诗寄乐天书》)杜

  • 唐朝诗人杜甫的《夏夜叹》原文、译文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甫,唐朝

    杜甫《夏夜叹》。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夏夜叹》唐代:杜甫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 唐朝诗人杜甫的《望春》原文、注释及创作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杜甫

    杜甫《望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

  • 唐朝诗人杜甫的《望春》赏析和艺术特色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杜甫

    《望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望春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

  • 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最后是怎么去世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甫,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杜甫,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自小我们接触到的唐诗最多的就是杜甫和李白的了。而李白的诗大多是十分飘逸潇洒的,所以李白有诗仙之称;而杜甫的诗,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并且随着杜甫年龄的增长,诗的意境也变了。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也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