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

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2 更新时间:2023/12/15 21:15:19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善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各色血雨腥风的大案里,大明开国“左相国”李善长的被杀,可以说桩让当时多少人想不到的事儿。

要知道,这位大明开国的“萧何”,朱元璋时打天下年间功劳苦劳一堆的“大管家”,明朝六部官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多年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哪怕洪武十三年,著名的“胡惟庸案”震惊天下,各色“胡惟庸党羽”手拉手上法场。与胡惟庸有着特殊关系的李善长,依然得到明太祖的保护。之后的几年里,李善长父子多次得到朱元璋赏赐,李善长的儿子还曾被委以重任。乍一看去,朱元璋与这位“老搭档”的关系,依然其乐融融。

可仅仅十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就突然把脸一翻:仅仅因为几名御史的奏劾,就把正在崇明安度晚年的李善长揪出来,翻出了十年前“胡惟庸案”的旧账,逼得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相国”含恨自尽,其全家七十多口老幼也惨遭株连。这位明朝开国公认的“百官之首”,人生就此凄然收场。

可为什么?曾经视汉高祖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会用如此“翻脸比翻书快”的手段,对待自己的“萧何”李善长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说说李善长所属的“派系”,那叫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就让朱元璋如鲠在喉的“淮西勋臣”集团。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其核心力量,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淮西籍”功臣们。早在朱元璋以“吴王”身份占据东南时,当时就有“城中高簪半淮人”的说法。待到明王朝开基建国后,“淮西人”的势力更是滚雪球膨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明朝“开国六国公”,清一色淮西人,左右丞相更是由李善长徐达两位“淮西文武”领衔,五十七位侯爵也大多淮西人。朱元璋每次上朝议事,只要放眼望去,几乎个个“老乡”。

对这些“老乡”,朱元璋一开始确有“和谐”的意思。得天下后的朱元璋,还曾吐槽过“偶像”刘邦“杀功臣”的往事,多次表示要和“淮西勋臣”们“卒皆保全”。开国时一向节俭的他,更不惜血本兴建凤阳中都,就盼着有一天能和“淮西勋臣”们“荣归故里”。但“骨感”的现实是,这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开国后就放飞了,尤其是拉帮结派,那是驾轻就熟,没几年下来,排斥异己的闹剧就一桩接一桩。

比如刘基杨宪等“非淮西”的重臣,在明初开国的几年里,都受尽了“淮西勋臣”们的围堵。纵是智如泉涌如刘基,也是想辞官避祸亦不可得。最后在“淮西勋臣”们的构陷里身患重病,落得不明不白离世。“淮西勋臣”里的“新贵”胡惟庸,坐上了左丞相宝座后,更是从此撒了欢,没几年就培养出自己一套“团队”,还与北元倭寇“勾勾搭搭”,终于“作”出了“胡惟庸大案”,招来朱元璋的一通大杀。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为大明建国流够了血的“淮西勋臣”,明朝开国后没几年,就成了新生大明王朝的毒瘤。由于这些人各个掌握着肥沃的土地,享受着强大的特权,于是也越发肆无忌惮,破坏国家法度乃至腐化堕落,几乎都成了常事。特别是“腐化”,那更成了流行风气,这群人治国无能,收受贿赂乃至“享乐废法”,几乎样样都不用教。倘若由着这些人闹腾下去,初建的大明王朝,百分百要走上诸多“农民起义政权”短命的老路。

所以,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群他曾盼着“一起慢慢变老”的“淮西勋臣”们,早就变成了一群必须恶整的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大案”,别看株连极多,其实也只是开始。身在其中的李善长,自然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但对于李善长,这事儿却还是不一样。

在“淮西勋臣”里,李善长是个核心人物。他虽然不似徐达汤和等人手握重兵。但明朝开国战争里,他其实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管家婆”,干的就是苦活累活,根子也扎得极深。而比起汉朝的萧何来,同样有着“萧何”美名的他,权力欲却更重。以《明史》的形容说“外宽和,内多忮刻。”典型外宽内忌的角色,大明第一智囊刘基的晚年悲剧,虽是胡惟庸亲手制造,但刘基的失宠与获罪,也同样有李善长一次次推波助澜。

而且在“淮西勋臣”内部,虽然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就早早隐退,但后来呼风唤雨的胡惟庸,最初只是宁国县一个小小的知县,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李善长的侄孙李佑,又做了胡惟庸的侄女婿,俩家正是“亲上加亲”。如此亲密关系,也令李善长在胡惟庸倒台后,惹来一阵阵喊杀声,却被当时的朱元璋硬生生摁下去。

为什么这时朱元璋不“动”李善长?一是以《明实录》的说法,朱元璋念旧情,不忍心“动”。李善长与“半路蹿红”的胡惟庸不同,和后来被杀的蓝玉更不同,这是在朱元璋“创业”早期就跟随他的老臣子,多少次为他排忧解难。“旧情”当然极深。更重要的是“不能动”,如前文所说,李善长是一个擅长“退到背后做文章”的人,自己退休前就能“捧”起胡惟庸,对刘基也能“放暗箭”,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人,当然轻易动不得。

放在洪武十三年,那时的明王朝,北方与西南都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经济民生更是一片凋敝,轻易乱不得。“追杀”李善长?在洪武十三年时,并不现实。所以,就算没“旧情”,朱元璋也要先忍下这口气。

而这事儿,对于李善长来说,其实也是他最好的“全身而退”机会。如果李善长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了解朱元璋的用心,主动“知退”,七十七岁那年的惨剧,未必就会发生。比他与朱元璋更有“旧情”,也同样有“威胁”的“淮西勋臣”汤和,不就成功脱身了?

但这,也恰是李善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看他七十七岁之前的表现,几乎就是步步“作死”。洪武十八年时,朱元璋就免去了李善长“勾结胡惟庸”的“罪过”,将他安置在崇明养老。但李善长却心安理得,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接连“作”了两个事:一是找“老乡”汤和借三百士兵,只为给自家修宅子。别看只是三百人,“借兵”这事儿,就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二是给自己的党羽求情,请求朱元璋赦免部分被充军的“故旧”。两件事合在一起,也就让朱元璋明白了:这看似公益无害的李善长,既能“借兵”,还念着“党羽”。接下来的血腥一幕,已是可以想。

与其说,是做久了高官的李善长,在人生关键时刻犯了傻,不如说,这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外宽和,内多忮刻”的李善长,到了这个处境,必然会这么“争一争”。既然不能思退,自然也就栽进万丈深渊。

而在李善长自尽后的第二年,郎中王国用愤怒上书,一字一泪痛陈了李善长的冤情。几乎是做好了上书后被朱元璋处死的准备。但朱元璋却“虽不能用,亦不罪也”。确实,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事情重来多少遍,他都会这么对李善长。

封建皇权争斗的无情冷血,看过朱元璋李善长这对老哥们的“旧情”,就有多少唏嘘在其中。

标签: 李善长明朝

更多文章

  • 郑芝龙是谁?曾经的海上英雄,海上长城的守护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郑芝龙,明朝

    对郑芝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661年,也就是清顺治18年10月,顺治皇帝将明朝降臣南安侯郑芝龙押赴燕京柴市斩首,并夷灭郑氏一族。这场灭门惨祸一时间震惊朝野。据史料称,清朝廷处死郑芝龙,和其子郑成功对抗清廷有直接关系。曾经的海上英雄被清廷所杀明朝后期,

  • 他是明末抗荷英雄,揭秘郑芝龙传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郑芝龙,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郑芝龙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一度退到了长江一带,好似有几分演绎宋金故事的倾向。然而在短短十几年间,南明就土崩瓦解,基本就剩下福建的明郑一脉。但在明朝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有一个人混得风生水起,将自己的命运跟南明紧密的联系在了一

  • 郑芝龙帮助隆武帝夺得帝位后,为什么又要背叛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郑芝龙,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郑芝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1645年闰六月二十五,距崇祯皇帝被李自成逼死在北京城已经过去了一年零四个月,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举行了一场皇帝的登基大典,登基的是明朝的唐王朱聿键,史称隆武帝。此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后代,关于唐王

  • 被李自成煮了吃的最肥王爷朱常洵体重有多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自成

    360斤,这是人的体重,没错。这样体重的人,在大家的身边也是不多的。历史上,有一位王爷,他360斤,堪称史上第一肥王爷。他叫朱常洵,福忠王,大家习惯称他老福王。他是明神宗第三子,因为自己的母亲郑贵妃恃宠,神宗欲立他为太子,但引起国本之争。最后受封福王,神宗给他的赏赐很多,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盐引千

  • 被煮熟当下酒菜的中国皇族福王朱常洵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常洵

    红潮导语:至于那三百多斤的躯体,李自成也充分利用,“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杂鹿醢尝之,名曰福禄酒”,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酒会”。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

  •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的下场悲惨——遭凌迟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由崧的下场悲惨

    1645年,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史可法毫无作为,而使得扬州轻松被八旗兵攻克,导致了扬州老百姓白白被屠戮而不是像江阴老百姓那样在阎应元的带领下抵抗而死,死得其所也有价值。网络

  • 揭秘朱由崧为什么被称为“蛤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由崧

    崇祯十七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留下罪己诏之后,在眉山自缢,由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皇朝在这里结束。同年五月,马士英、阮大铖及四镇军阀在南京拥立朱由崧登基,改元弘光,成为南明的第一任皇帝。网络配图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长子,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与崇祯乃堂兄弟的关系。按理来说,崇祯皇帝去

  • 解密:朱由崧到底是个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由崧

    朱由崧是明末皇室,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后来朱常洵去世之后,继承了福王的爵位。朱由崧与明思宗崇祯皇帝是堂兄弟的关系,按理来说怎么也轮不到朱由崧当皇帝。不过事情总有意外,而朱由崧当皇帝就是是那个意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眉山自缢。崇祯皇帝去世后,明朝陷于群龙无首之地,在崇祯皇帝的太

  • 内阁大学士徐阶:忍辱负重事严嵩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徐阶

    徐阶的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而“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徐阶,汉族。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心学(王守仁创)传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嘉靖三十一年,徐阶入阁,开始了他长达十七年的内阁大学士任职,可以

  • 为何说徐阶是真小人 徐阶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为何说徐阶是真小人

    徐阶是明朝官员,嘉靖年间官至内阁首辅大臣,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官员。徐阶是以科举正途为官的,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他高中第二名,也就是探花及第,当时意气风发,一心想做名臣。徐阶画像但是在他为官不久就因为得罪了在朝大臣而被陷害,被贬职到地方做不知名的小官,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这将断送他的前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