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真相是什么

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87 更新时间:2023/12/8 0:14:26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可望为什么会跟李定国不和,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鉴于李自成大顺军主力被清军击溃后,盘踞在四川的八大王张献忠,成为清廷的下一个目标。和硕肃亲王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南下入川。1647年1月2日,在西充凤凰山亲临前线,指挥大西军鏖战清军的张献忠,被豪格亲手射死,大西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在张献忠四位义子的带领下,被清军击破的残部,只能脱离战斗,向南撤离。

而那位追随张献忠起义,身为四大义子之后的孙可望,此时已然成为张献忠事业的继承人。孙可望,陕西延长县人,此人出身贫苦,身材不高,在张献忠起事时,便追随他,成为张献忠的心腹。孙可望骁勇善战,而且狡诈多端,做事情不择手段,大败前来征剿的明军,因此被人称为“一堵墙”。

张献忠看重他,收他为螟蛉义子,跟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并列,赐姓改称张可望,受封平东将军。张献忠在放弃成都,北上迎击入侵的清军时,据时人吴伟业编撰的《鹿樵纪闻》所载,张献忠为防止家属被俘受辱,将几十名妻妾和幼子处决。张献忠欣赏看重孙可望,有心让他担任世子,但必须要联明抗清。

张献忠罹难后,余部在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带领下进军云南,并在此立足,孙可望自称国主。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率领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一系列战果,曾一度收复湖南大部分州县,仅有岳州、常德、辰州尚在清廷的掌控下。

可惜好景不长,刚取得一定战果的孙可望,不愿依附南明,李定国以死相逼,孙可望才勉强同意,派使者前往广西跟永历帝谈判。张献忠四大义子中的定北王艾能奇,在领兵入滇时,早已中箭身亡。李定国和刘文秀又想替张献忠报仇,辅佐永历帝克复中原,孙可望又嫉妒李定国在大西军中威望要盛于自己,所以二人嫌恨越来越大。

不久,李定国两蹶名王,定南王孔有德被逼自焚,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临阵被杀,李定国收复了几十个州县,震动天下。在对清战争没有多少功勋的孙可望,嫉妒李定国声名显赫,本打算在沅州设鸿门宴,将前来议事的李定国骗来杀死。最后还是刘文秀替李定国解围,在途中将李定国接到广西。

孙可望在受封秦王之后,以皇帝自居,虽然他领兵抗清没怎么出力,但却是位挑起内斗的行家里手。对李定国不满的南明官员,也依附孙可望,挑拨二人关系。被孙可望控制监视的永历帝,如坐针毡,而忠于永历帝以吴贞毓为首的十八位朝臣,准备迎接在广西抗清的李定国,回来主持朝政。结果此时被依附孙可望的南明官员得知,1654年农历三月,孙可望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为名,将十八朝臣残害。

在安龙城内讧,忙得不亦乐乎的孙可望,听闻李定国在新会和清军对垒失利,孙可望不发援军,坐视李定国兵败。之后又下令,李定国败军撤退所到之处,不得为其供给粮草,并派遣部下率军截击李定国。

内战内行的孙可望,在1656年的宝庆府之战,以十万之众的优势反被清廷的定远大将军屯齐击败,伤亡惨重的孙可望因此战再也不敢与清军交锋,而是率残部撤往贵阳。

一年后,整军经武,秣马厉兵的孙可望,再次挂帅出征,但这次孙可望同室操戈,亲率十万大军矛头对准李定国。李定国所部仅有三万,形势严峻,但李定国在军中颇有威望,而且很多大西军旧部不愿内战,双方军队在云南曲靖交水河畔布阵。结果尚未交锋,孙可望的部下白文选便投奔李定国,孙可望亲率精兵冲阵,结果被李定国击退。

白文选趁机率领精骑冲击孙可望军队的侧背,承受不住打击的孙可望军溃败,而孙可望其他部将也纷纷倒戈,投奔李定国。十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众叛亲离的孙可望在几十名亲兵的保护下,势穷投清。

负责湖广军务的洪承畴,看到孙可望来降,如获至宝,将孙可望安置于长沙。孙可望出卖李定国,本来打算跟南明划江而治的清廷,因此知悉南明军力的虚实。而红极一时的孙可望被封为义王,送往京城面圣。

公元1658年五月初二,清廷派出多位亲王显爵在京郊迎接孙可望,场面非常隆重。第二天,顺治皇帝在太和殿接见孙可望,并赐宴款待,恩裳不断。孙可望也非常卖力气,将南明军情和盘托出,并写信招降旧部。

待到西南大局已定时,清廷突然收拾这条豢养不久的走狗,1658年七月,有御史弹劾孙可望,擅用公家的驿传将白身无官的弟弟孙可升接到京城完聚。孙可望吓得连忙上书请罪,结果第二年,又有人揭发孙可望放债,顺治帝命内阁学士去孙可望义王府中宣读谕旨,斥责孙可望。

1660年,孙可望归降的第三年,永历帝逃往缅甸,西南大局已定,失去利用价值的孙可望,在当年病逝,时人有人认为,孙可望是“随出猎被射死”。孙可望去世后,承袭其爵位的子孙被清廷打压,在乾隆时代更是下诏决定“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而且还将孙可望,编入《贰臣传》乙编中。

标签: 孙可望明朝

更多文章

  • 骄纵自大的南明将领,揭秘孙可望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孙可望,明朝

    在历史长河中,孙可望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提起南明,人们往往唏嘘一番,不为别的,因为南明存在时间太短,只有区区十余年,就消失在历史风烟之中。这十余年的南明史,多达十多位皇帝,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堪堪一提,真的伤不起,忆不得。

  • 姜瓖是大明耻辱 葬送大明直接送崇祯上吊的罪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姜瓖,崇祯,明朝

    说起大明王朝,那是想当然的硬气。什么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让人无端兴起一股豪气。什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感觉从上到下,君臣一心,壮怀激烈。只是豪气归豪气,大明王朝最终还是从内里腐烂,最终被一击而溃。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崇祯帝,更是只能无奈地或者说悲壮地选择在煤山上吊,以谢朱家先人。崇祯也许

  • 满洲八旗兵兵马十分骁勇,为什么没打过明将姜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满洲八旗,清朝

    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地区,统治汉族人的事情。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元朝和清朝了。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而清朝的统治者的是满族人。这两个少数民族之所以能打败汉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武力是强于当时已经腐朽的前朝军队的,尤其是骑兵方面。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毕竟能耕种的土地都被汉人

  • 姜瓖曾三次背叛降敌,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姜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在宁武关,遭遇明军总兵周遇吉领兵的顽强抗击,经过一番苦战后,两天后大顺军最终破宁武关,周遇吉战死,大顺军的主力也损失严重。李自成陷入进退两难地步,怕在前方大同等城市遭遇到顽强抵抗,大顺军再无力攻破明军固守的城市。没有想到,宁武关城破当日夜里,大同总兵

  • 明末左懋第壮烈殉国,吓得刽子手刀都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

    自古以来,朝代的兴衰变化,似乎是世间永恒不变的定律。而每当朝代更替之时,便是国家陷入混乱之际,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时候,就会出现两批人,一批忠于起义者,一批忠于旧的君王。不管最后谁获得了胜利,这些辛勤付出的人,都令人敬佩。而作为旧势力的一方的人,最终免不了落败的场景。人们虽然对于这个朝代很

  • 他是明朝著名外交家,左懋第也是南明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你们知道左懋第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当年南明朝廷一种有两种党派,一种是主战派,一种是求和派,而左懋第则是主战派,因为他认为只有南明不惧怕各种压力,主动迎战清朝八旗队伍,就能获得主动权,可以为日后的谈和创造条件,因为南明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可是南明皇帝目光短浅,在加上朝廷大臣贪生

  • 左懋第与文天祥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称他为“明末文天祥”?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左懋第的故事。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夺取了明朝都城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进京后的农民军开始对官僚阶层残酷的剥削。使得明朝官僚阶级开始不看好李自成的政权。时任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因父亲被李自成的手下鞭打,小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

  • 揭秘“明末文天祥”左懋第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左懋第,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左懋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因为他没有儿子,他的弟弟朱由检继承大统,年号崇祯,这也是明朝正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登基之后,大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崇祯二年,白莲教纠集5000多名教徒围攻山东莱阳县。莱阳久不经战火,百

  • 孙元化:明朝西洋火炮的专家,最后怎么被处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元化,明朝

    对孙元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北京城的西市格外喧闹,人潮涌动,许多人都来看热闹,因为一位朝廷大官被砍头了!两年前,蓟辽督师袁崇焕在此地被凌迟处死,这次要杀的正是他的生前好友、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他却是明朝历史上最顶级的

  • 祖大寿的投降为什么那么令人同情?祖大寿算不算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祖大寿,明朝

    祖大寿,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他在袁崇焕被宣布罪名后带领人马出走,崇祯和大臣们想方设法劝其回头。皇太极大展人才招降术,使其被迫投降,期间又曾背叛了与皇太极的“降约”,在前后两朝均未讨好。在其身后,对其评价非常低,《明史》无传,《清史稿》将其列为“贰臣传“。他就是明末辽东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