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忽必烈跨海东征日本入侵日本为何失败?

忽必烈跨海东征日本入侵日本为何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33 更新时间:2024/1/11 1:35:30

忽必烈入侵日本为失败?忽必烈高丽人提出的或许是最苛烦的要求,是协助他与日本建立联系。

在长达四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日本岛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与中国完全隔绝的状态。

由于9世纪中叶佛教在中国遭受迫害,日本与中国逐渐疏离,直至最后决定几乎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化联系。

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能与日本重建朝贡关系,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将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急于博取汉人赞赏的心态,促使他决定一定要与这个日出之国建立联系。但直到那时为止,蒙古将领还从未参加过海战。

而此时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跨海降伏这个岛国。虽然他并没有打算发起一场海战,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计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高丽人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他们并不热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计划中担当中介的角色。

网络配图

自从1223年以来,高丽沿海地区就一直遭受着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的袭击和抢掠。

日本海盗利用高丽遭受蒙古入侵而无暇防备的机会,大肆侵扰高丽的沿海地区,直至1263年。

但是高丽室认识到,日本海盗的行为并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军事政权支持或认可的,因而没有对日本宣战。

它仅仅派遣使者抗议日本海盗的袭击。一旦日本海盗获悉蒙古人已经征服了高丽,而朝鲜半岛战事已消除,他们便停止了袭击。

因此,高丽人并无特别的兴趣帮助蒙古人与日本建立联系。

然而,忽必烈另有想法。在1266年的秋天,他派遣使节向日本人通报了新朝在中国建立的消息,并请他们向新皇帝进贡。

高丽人负责帮助使团横渡海峡。负责接待忽必烈使团的高丽人试图劝阻他们执行使命。

并警告他们说,日本列岛附近的海面风急浪高,气候恶劣,异常危险。

事实上,高丽人根本不想被卷入蒙古和日本的关系之中。

高丽人的恫吓终于奏效,蒙古使者对充满危险的赴日旅程感到气馁,于是匆匆返回中国。

他们的报告激怒了忽必烈,他也认为高丽人不值得信赖。

在1267年的夏天,他给高丽王廷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斥责他的“属民”不仅不协助他的使节。

反而阻挠他们前往日本。他决心排除高丽人的干扰,再做尝试。

网络配图

1268年,他再次派遣使团前往日本,这一次高丽人比较合作。特使中包括一位礼部官员和一位兵部官员。忽必烈指示他们向日本人通告他已经登基的消息,并向他们表明,日本应该向他称臣纳贡。

日本人并不欢迎蒙古使团,他们的行动正好为在政策上一意孤行的忽必烈提供了进攻日本的借口。

位于京都的日本皇室实际上非常软弱无力,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中。

幕府里,幕府执权北条时宗是最终的决策者,而他并不打算顺服蒙古。

自恃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阶层,凭借偏居大洋、易守难攻的日本列岛,他和他的前任执权北条政村一样,断然拒绝了蒙古使者的建议。

忽必烈在信函中曾提到日本天皇是一个“小国国君”。在初步讨论了应该如何回复忽必烈这封信之后,幕府决定干脆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国,连只言片语也不回复。

虽然朝廷官员已经起草了一封和解信并抄寄了一份给幕府请求批准,但幕府执权没有批准寄出公函。

忽必烈并不为日本政府的反应所动,在1271年初再次派遣使团带着同样的信息赴日。

负责护送蒙古使节的高丽人秘密地警告日本人,他们将面临蒙古人的军事威胁。

可是日本人再次拒绝蒙古使节进入王廷。在返国途中,蒙古使节抓住了两个日本渔民,把他们带回中国。

忽必烈热情款待了日本渔民,命令他们请求他们的统治者对中国皇帝和蒙古大汗表示适当的尊敬,尽快派遣使者前来进贡。

然后他派人护送他们经高丽返国。可是,日本方面对忽必烈释放被扣留的日本渔民没有任何反应。

此时,忽必烈确实已被日本人的“傲慢”弄得茫然失措,心烦意乱。他决不允许他们一直这样公然蔑视他,反抗他。

他的双重角色,无论是作为蒙古大汗还是作为中国皇帝,都不能容忍被一个小国如此羞辱。

蒙古风俗要求适当招待外国使节,而中国传统则要求所有国家接受中国皇帝为天下共主。

这样明晰的天命意味着,忽必烈不能继续容忍他的使节在日本受到怠慢。

然而,在决定动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节到达日本。

网络配图

他选派的特使赵良弼(1217—1286)于1272年春出发,并于同年的10月在九州岛东岸的今津町登陆。

当他觐见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鲁地拒绝后,他发出了最后通牒:日本天皇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对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应。

日本天皇愿意对蒙古作出一个平和的模棱两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绝任何妥协。

镰仓的武士占了上风,他们把中国特使驱逐出境。幕府的粗暴无礼被描述为“等同于宣战”。

赵良弼于1273年6月返回中国,向忽必烈报告了日本的风土民情,可能还包括防务情况。

赵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

他不能再耽延,因为耽延只会使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

在赵良弼返回前几个月,蒙古人刚刚在襄阳取得了征宋战役的重大胜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调一小部分军队前去征讨日本。

同时,他的对日战役也是他征宋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

日本人一直积极地与忽必烈的夙敌南宋开展贸易活动。

击败日本人,他便能切断两个劲敌之间的联系,从而削弱南宋。

忽必烈的征日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他命令高丽人制造船只,运送他的军队横跨日本海,从日本列岛的最南端发起攻击。

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汉人、女真人组成的一万五千人的军队。

和六千至八千名满心不悦的高丽士兵(他们并不想参加这场战役),由大约七千名高丽水手引导,从合浦(在现在的韩国釜山附近)出发开往日本。

蒙古军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对马岛和壹岐岛登陆,轻易地荡平了驻守在那里的日军。

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军队无论规模上还是实力上都不足以彻底扫平日本列岛。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关键的战斗自然将在九州进行。虽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军正在开过来,但是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粗略。

他们的经济状况无法在九州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他们也没有一个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去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投入战斗。

他们根本无法对付蒙古人的远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种各样的弹射器。

他们的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与身经百战的蒙古统帅无法相比。

日本军队长于肉搏,但是蒙古军队习惯于以组织严密的小组为单位集体作战,这种战术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

所以,当蒙古军于11月19日在九州东岸的博多登陆时,日本人处于绝对的劣势。

蒙古军在进军之前鼓乐齐鸣,其战阵和攻击方法使得日本人毫无招架之力。

第一晚的战斗就使日本军队遭受了人员和装备的重大损失。他们的残兵败将更是不堪一击。

溃败看来是在所难免了,那天晚上,唯一使他们大难不死的是无边的黑暗。

但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风暴。

高丽水手马上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

否则,他们的船只就会与岸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那样,他们将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

蒙古人勉强同意了,并开始从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击并杀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

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数伤亡都发生在海上。狂风、巨浪和礁石把几百艘船只击成了碎片。

根据一些记载,蒙古军有一万三千人因此丧生。日本人因这场风暴而大难不死。

网络配图

蒙古人的远征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结束,残余的蒙古军驶回了老家,向忽必烈报告了这次惨败。

由于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战役中,他无法腾出手来立即向日本人复仇。

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个使团,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带领,要求日本称臣,以免再度兴师入侵日本。

日本当局正因为最近的军事胜利而趾高气扬,并相信他们的神拯救了他们。

于是把不幸的使节处死,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王朝的嫌隙。

对蒙古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行径更可恨的了。忽必烈决不能允许这样一种暴行逃过惩罚。

但是,直到好几年后他才腾出手来再次兴兵讨伐日本。

13世纪70年代中叶,忽必烈已经平定了高丽,甚至把他们变成了征日战役中的帮手,尽管高丽人并不情愿这样做。

但他无法以同样的手法降伏日本人。他在别处有更多需要操心的事情,特别是对他的帝国领土完整的现实威胁。

中亚向他的政治权威提出了更加严重的挑战。他必须首先解决那个地区的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日本人。

标签: 忽必烈跨海东

更多文章

  • 忽必烈灭南宋:联盟海盗建立海上粮食运输系统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灭南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实施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此时南宋占据着临安(今天的杭州)等地,忽必烈极其需要一条通道,来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蒙古人作为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一向惯于陆地作战,他们向南方进军时,亦聪明地懂得如何利用海洋——他们不仅收纳了背叛的南宋海军,拥有规模庞

  • 为何忽必烈违背成吉思汗遗志将佛教立为国教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

    元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秘而活跃的朝代,一度将中国的边疆拓展到北海、鄂毕河一带。而这时期的宗教也在碰撞中进行着融合。说起元朝的宗教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元朝历代君主皆崇佛教,但元朝初期的宗教政策却是兼收并蓄,不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皆是照单全收,并未打压某一家。网络配图但元朝后世统治者为何违背成吉思汗各宗

  • 元朝历史上忽必烈为何要先征大理再灭南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为何要先征大理再灭南宋

    忽必烈进征大理国向来被描绘成是蒙古对南宋所实施的“斡腹”之谋。然而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却有矛盾之处,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2年(壬子年)从漠北出发征伐南宋,又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3年(癸丑年)受命从河西出发攻打大理,两个说法在时间、地点信息上都有抵牾之处,究竟孰是孰非?网络配图13 世纪中叶,

  • 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诸将失和致军心瓦解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

    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

  • 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是因何故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吉思汗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他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虽然不是嫡长孙,但最后还是继承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因为后来在位时改了国号所以也同时是末代大汗。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一位历史上著名杰出的军事家。他先是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在120

  • 元朝的开国君主忽必烈:东方帝国的创立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君主,也是少数民族皇帝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在位35年(1260—1294),创建了一个具有空前规模的东方大帝国。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东临大海,西至中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南到南洋群岛,北抵北海,成为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朝代,为统一的多

  • 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汉族读书人对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元世祖忽必烈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

  • 世界十二大水底发现:忽必烈舰队比欧洲先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水底

    导读:如今海底考古工作的挖掘工作已经并非想象的过去的那样,《考古学》杂志从成千上万的考古发现中选择的这12个中,正如考古学杂志所说,不敢说没有遗漏掉一个你所钟爱的,但这12个海底考古发现的确是在海底考古史上令人振奋的重大发现。网络配图在1981年日本考古学家毛书(ToraoMozai)在九州东岸海里

  • 揭秘忽必烈是个打仗天才吗?究竟打到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是个打仗天才吗

    打仗天才忽必烈是一部由胡军主演的影视作品。该剧以忽必烈为主角,全面讲述了元朝开国皇帝的一生。成吉思汗的三儿子窝阔台对汗位野心勃勃,他的妻子更是阴狠毒辣。拖雷是窝阔台的四弟,战功赫赫,深得大汗信任。不久后,拖雷的四儿子忽必烈降生。忽必烈自幼展现了聪明机警胆识过人的一面。成吉思汗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曾经想

  • 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为何都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忽必烈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北京)。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百年未通中国,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于增加元帝国的权威性,对忽必烈巩固权力颇为有利;第二,当时元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