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为什么要传位袁尚?原因是什么

袁绍为什么要传位袁尚?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2/17 8:19:46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袁绍传位袁尚,你以为只是袁尚长得帅?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确立天下大势,奠定北方霸权的关键一役是官渡之战,但其实此战只是缓解了曹操来自于北方的压力,在实力对比上,袁绍的河北依旧强过曹操的中原,真正改变南北均衡局面的诱因是袁绍病故传位于幼子袁尚,长子袁谭不服,聚青州叛变,从而导致河北从内部分裂,进而造成了袁家内战河北被曹操吞并,那么袁绍选择袁尚做接班人真的只是像人们说的那样只是因为袁尚长得帅?这其中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在里面?

袁绍三个儿子,袁熙这个三国绿帽始祖不谈,单说袁谭和袁尚,从《典论》的评价而看,.《典论》:“谭长而惠。”

《典略》:“尚为人有勇力。”这个评价很直接,袁谭老练聪明,袁尚只是有些气力,比起继承河北产业来说,袁谭明显更合适。

而从工作资历上看,袁谭也高于袁尚,袁绍当时将麾下四粥分给三子一甥,

袁谭出任青州,袁熙为幽州,高干为并州,袁绍自领冀州而袁尚当时可能因为年幼,并没有独掌一方的经验,所以在日后河北分裂导致了河北的迅速溃败,可见在能力上袁尚是远不及袁谭的;袁谭不仅是长子,从理论上就应该继承

同时袁谭的心计确实比袁尚更高明 。

袁尚长得帅,像袁尚自己(这点确实很重要,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选接班人都喜欢选一个长得像自己的),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河北地区的团结。

袁绍生前对自己的麾下的阵营划分应该是很了解的,那就是以袁谭为代表的汝南派和以袁尚为代表的河北派,在官渡之战前,两派可谓是不相上下,但是官渡一战,

袁绍手下人才挥霍一空,袁绍的主要谋士包括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辛评辛毗兄弟等,袁绍身死之时,袁绍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人:田丰下狱被杀、沮授战败被擒,而在沮授被猜疑时,袁绍已将兵权从沮授手中转授给了审配和淳于琼;之后沮授被擒,淳于琼在乌巢被杀,河北一派的审配成为了军方第一人;而袁尚的母亲也是河北世家的一员,可以说立袁尚更有利于团结河北世家。

而当时官渡之后,袁绍也考虑到了目前大权已经流到了河北派系一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汝南一派的人才会日渐凋零,毕竟他们的根不在河北,袁绍若想保住河北基业立袁尚是没错的,因为当时的南北的攻防局势已经逆转,河北居于守势但是袁绍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自己会死的这么快,这么急,从而导致了,还没有把袁谭调回来,将河北全权交予袁尚,甚至令袁尚都没有获得太多的历练机会就匆忙上位,导致了河北的内部分裂,进而灭亡。

标签: 袁尚三国

更多文章

  • 水淹七军:名将于禁到底在哪里比不上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关羽

    于禁在三国时期堪称一代名将,为曹氏集团的振兴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樊城之役,因为一着不慎,被关羽水淹了七军。于禁兵败后先是被关羽羁押,吕蒙夺取荆州以后,又被孙权软禁在江南。曹操死后,孙权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刘备,从改善孙曹关系的角度出发,才把于禁放回江北。回到魏国后,曹丕对于禁战败后没有杀身成仁的做法

  • 揭秘于禁对曹操衷心可嘉为何会投降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在曹操麾下效力长达三十年之久,为什么面临险境,就投降了关羽呢?这到底是为什么?要知道,在于禁投降的时候,官职是左将军,假节钺。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就数他,完全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啊。而且投降之后,曹操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关于这个命题,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

  • 如何评价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靠敌军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揭秘三国于禁最后选择背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作为魏军的五子良将,有名的左将军,却晚年节操不保,在魏国与蜀国的战争中,为了救助曹仁,同庞德一起与蜀国的第一大将关羽阵前对垒,惨败于关羽,当时庞德因誓死不降,被蜀将关羽斩立决,同为魏国的大将,于禁却不同于庞德做法,临阵投降于关羽,降于蜀国。为何于禁在同伴庞德被杀后,没有立即追随庞德而死,相反却

  • 三国时期被羞辱而死的曹魏大将 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

  • 如何评价三国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敌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为什么同是投降 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

  • 张辽曹洪于禁曹仁: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将

    曹操手下有很多名将,比如张辽曹洪于禁曹仁等,那么,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呢?在三国演义里,夏侯惇也很勇猛,比如这段: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

  • 国时期名将于禁:接连被魏蜀吴羞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战场上一名武将战败后被俘虏是非常耻辱的事。比如说三国时期名将于禁。一生其实只打了一次败仗,后期被关羽水淹七军,走投无路,率3万余人投降,从此晚节不保,饱受非议,被蜀吴魏三方连着羞辱:先是被关羽直接关进大牢。别的降将一般不会限制自由,或者跟着新东家征战,或者再找机会反回去或逃跑,但于禁直接被关羽收监了

  • 魏国名将武力大比拼:于禁和徐晃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力

    于禁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徐晃和于禁是同时期的将领,他们两人之间谁更厉害呢?作为魏五子良将,其以治军严整为名,其表现不管是曹操NRT人妻被张绣反咬一口时清理青州兵内乱的同时立营垒抵挡追兵,亦或是只带数十骑入,便能入朱灵军营夺其指挥权,”灵及其部众莫敢动“,其表现都可圈可点,兢兢业业三十余年,毅重之名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