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高智商计杀袁尚 借刀杀人不可谓不高明

曹操高智商计杀袁尚 借刀杀人不可谓不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3/17 9:30:15

三十六计里的第三计,借刀杀人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在三国时,三十六计被灵活的用于战争等事件中,以下为大家说的是曹操计杀袁尚,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

网络配图

袁尚(?-207年),字显甫,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汉末群雄之一袁绍的第三子,受到袁绍的偏爱,并于袁绍去世后继承了袁绍的官位和爵位,也因此招致长兄袁谭的怨恨,兄弟之间经常兵戈相向。后袁氏兄弟均被曹操所败,袁尚与二兄袁熙逃往辽西投奔乌丸首领蹋顿,但不久曹操即平定乌丸,二人只得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被公孙康所斩,首级也被送往曹操之处。

袁绍生前以袁尚美貌及后妻刘氏所喜爱而欲立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众人欲立其长子袁谭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向因为骄傲奢侈使袁谭反感,辛评、郭图都同袁谭亲近而与审配、逢纪有矛盾,审配等人害怕袁谭即位以后辛评等人为害自己,就假托袁绍的遣命,拥戴袁尚作为继承人。

网络配图

借刀杀人曹操计杀袁尚

曹操和袁绍争夺中原的时候,公孙康在辽东任太守,不臣服曹操。曹操打败袁绍以后,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逃奔北方乌丸。曹操大破乌丸后,乌丸单于和袁氏兄弟一起逃到了辽东。

有人劝曹操乘胜征辽东,擒拿袁尚兄弟。曹操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的首级,不需要我亲自动手。」于是,曹操便带兵退了回去。公孙康听说曹操撤兵,果然斩杀了袁尚、袁熙和乌丸单于,把他们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众将感到很奇怪,便问曹操「您撤兵而公孙康送袁氏兄弟首级,这是甚么道理?」

网络配图

曹操说「公孙康一向惧怕袁尚的势力,如果当时我派兵急攻辽东,公孙康必定与二袁合力抵抗。我不攻他们,他们自己就会互相攻杀。」众将听了,都很佩服曹操。

标签: 曹操,袁尚

更多文章

  • 袁绍为什么要传位袁尚?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尚,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袁绍传位袁尚,你以为只是袁尚长得帅?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确立天下大势,奠定北方霸权的关键一役是官渡之战,但其实此战只是缓解了曹操来自于北方的压力,在实力对比上,袁绍的河北依旧强过曹操的中原,真正改变南北均衡局面的诱因是袁绍病故传位于幼子袁尚,长子袁谭不服

  • 水淹七军:名将于禁到底在哪里比不上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关羽

    于禁在三国时期堪称一代名将,为曹氏集团的振兴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樊城之役,因为一着不慎,被关羽水淹了七军。于禁兵败后先是被关羽羁押,吕蒙夺取荆州以后,又被孙权软禁在江南。曹操死后,孙权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刘备,从改善孙曹关系的角度出发,才把于禁放回江北。回到魏国后,曹丕对于禁战败后没有杀身成仁的做法

  • 揭秘于禁对曹操衷心可嘉为何会投降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在曹操麾下效力长达三十年之久,为什么面临险境,就投降了关羽呢?这到底是为什么?要知道,在于禁投降的时候,官职是左将军,假节钺。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就数他,完全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啊。而且投降之后,曹操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关于这个命题,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

  • 如何评价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靠敌军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揭秘三国于禁最后选择背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作为魏军的五子良将,有名的左将军,却晚年节操不保,在魏国与蜀国的战争中,为了救助曹仁,同庞德一起与蜀国的第一大将关羽阵前对垒,惨败于关羽,当时庞德因誓死不降,被蜀将关羽斩立决,同为魏国的大将,于禁却不同于庞德做法,临阵投降于关羽,降于蜀国。为何于禁在同伴庞德被杀后,没有立即追随庞德而死,相反却

  • 三国时期被羞辱而死的曹魏大将 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

  • 如何评价三国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敌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为什么同是投降 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

  • 张辽曹洪于禁曹仁: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将

    曹操手下有很多名将,比如张辽曹洪于禁曹仁等,那么,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呢?在三国演义里,夏侯惇也很勇猛,比如这段: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

  • 国时期名将于禁:接连被魏蜀吴羞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战场上一名武将战败后被俘虏是非常耻辱的事。比如说三国时期名将于禁。一生其实只打了一次败仗,后期被关羽水淹七军,走投无路,率3万余人投降,从此晚节不保,饱受非议,被蜀吴魏三方连着羞辱:先是被关羽直接关进大牢。别的降将一般不会限制自由,或者跟着新东家征战,或者再找机会反回去或逃跑,但于禁直接被关羽收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