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敢把腿放在皇帝身上睡觉的人 中国史上可能就他严光一人了

敢把腿放在皇帝身上睡觉的人 中国史上可能就他严光一人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09 更新时间:2023/12/26 22:05:26

严光(前39年—41年),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慈溪市横河镇)人,东汉著名隐士。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同学,两人在少年时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天下大乱,严光就回到余姚隐居起来,而刘秀则投身于征战之中,而后统一了天下,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

当上皇帝之后,光武帝仍然不忘当年的老朋友,下令绘制严光形貌,派人四处寻访他。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个人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长相很像严光。”光武帝遂派人准备了小车和礼物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将书简扔给送信的人。口授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办事可就要身首异处了。”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上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光又睡着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好一会,说:“过去唐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光武帝并不死心,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光武帝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光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留严光同床睡觉。严光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次日,太史奏报:“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甚急,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光武帝沉思片刻,忽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哪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严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

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光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但严光不肯屈意接受,回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一次征召他,严光还是没有去。

后来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光武帝下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桐庐县有严子陵钓台,余姚有严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桥、客星庵、高风亭、“高风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遗迹、纪念物。

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旨在说明严光对名声仍是渴求,陆游也有《鹊桥仙》云:“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并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内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遂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

相传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的钓台,便题一首诗说:“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真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但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又有人对他提出极其严厉的批评说:“一着羊裘不蔽身,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这是何等严格苛刻的要求!他是说,严子陵反披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故意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来找他,以此作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当时只着一般渔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钓鱼,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这样以来,当皇帝的同学刘秀岂不是永远也无法找到你了吗?因此他批评严光是有意作秀以求虚名,而非真隐之人。这显然是求全责备。如果按照这种严格要求隐士、高士、处士的标准来讲,凡是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人世所知的人物全都一无是处了。宋代的大诗人陆放翁便说过:“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平庸一生,名不见于乡里,终与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事实上,从严光的个人品行和一生行迹来看,严光并非沽名钓誉之徒,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士,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陶渊明式的隐士。如果他真有名利之心,他不会一二再、再而三地拒绝刘秀的征召,并且最终也没出来做官。君不见,姜子牙诸葛亮卢藏用等人就禁不住别人的一再邀请最终出山。

如果从个人品行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但若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严光的这种做法则是不值得提倡的。严光身处“光武中兴”的治世,怀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世用,实在可惜。这也是刘秀屡次征召他的原因。如果像严光这样才德兼备的隐士都肯出来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更快的发展。尽管隐居是个人自由,尽管保持个人品格高尚也很重要,但若和“为国为民”这样的千秋大义相比,他们仅是“小义”而已。二者孰轻孰重,自不待言。

标签: 汉朝东汉严光光武帝

更多文章

  • 年仅6岁就成了皇后,上官皇后的一生有多孤独?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上官皇后,汉朝

    你真的了解上官皇后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随着封建制度的解除,以及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这也对于只是生活在现代的女性,在古代生活的女子可就没有这么幸福了,由于古达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导致女子的地位极其卑微。对于女子来说只是依附于男子的生活的工具,既没有

  • 汉昭帝后宫中除了上官皇后外 还有那几位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昭帝,后宫

    对汉昭帝后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后,汉昭帝在私生活上也受到了很大限制。12岁时纳年仅六岁的上官氏为皇

  • 上官皇后:六岁成皇后,一辈子都是少女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上官皇后,汉朝

    对上官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千百年前,因为基因、科技、卫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人们的寿命很短,为了保证生命可以不断延续,当时人们成婚的年纪都很小,大多数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了家庭。但是有一位女子,她年仅6岁就被迫成为了皇后,不料进宫后就克死皇帝,一生无

  • 守寡四十多年的上官皇后几岁当了太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上官皇后

    上官皇后是西汉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生于公元前89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为汉昭帝没有子嗣,当朝重臣便决定立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刘贺为皇帝,史称汉废帝,上官氏尊为皇太后,因为刘贺荒诞无道,在位27日后被废除。同年,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继位,即汉宣帝,上官氏便是汉宣帝的祖母,所以又被尊为太

  • 上官皇后:历经四帝 死后却发现是处女之身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上官皇后,刘弗陵,霍光

    在古代那种封建的社会体系中,有许多的女人被作为棋子送往皇宫,虽然外表光鲜的她们,内心深处的悲伤又有几人能够读懂。汉武帝死后,由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登基成为皇帝,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以及上官桀成为当时的辅政大臣,而汉武帝为了防止以后刘弗陵的母亲干预朝政,在汉昭帝即位前就把钩弋夫人给杀死了,但汉昭帝毕竟年

  • 上官皇后当太皇太后时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上官皇后

    上官皇后当太皇太后时多少岁上官皇后即是上官氏,又称孝昭皇后,是西汉骠骑大将军上官安和霍氏的女儿,她的外祖父是大司马霍光。生于公元前89年,公元前83年,上官氏六岁,在鄂邑长公主上的帮助下当选汉昭帝的婕妤,一个月之后,上官氏正式被册封为皇后。孝昭皇后公元前81年,父系氏族被诛杀,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

  • 孝昭上官皇后: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孝昭上官皇后,汉昭帝,刘弗陵,汉朝

    西汉孝昭上官皇后,是西汉第十位皇帝——汉昭帝刘弗陵皇后。上官姑娘的外祖父是大将军霍光。霍光是汉武帝末期的重臣,武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幼子刘弗陵登基,因为年幼,所有霍光等四位顾命大臣掌控朝政。不久,霍光便通过政治斗争,清除其他三位顾命大臣,独揽朝政。摄政后的霍光,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彻底控制汉昭帝,于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童养媳皇后:上官皇后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童养媳皇后,上官皇后,汉代皇后

    童养媳,亦称“待年媳”,等到成年,才同丈夫正式成亲。这样女家先减轻人口负担,由男家代为抚养,同时男女双方家庭都可以减少婚礼中的开支,这是一种婚姻形式。待年媳在公婆家劳动,多遭虐待,苦不堪言。俟成婚后,亦多有不幸。然而在汉朝皇家却也出现童养媳,她就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她的父亲上官安与昭帝姐姐盖

  • 上官皇后是谁?汉昭帝上官皇后简介及一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官皇后,汉昭帝

    上官皇后是谁?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出生于公元前88年,死于公元前37年,享年51岁。汉昭帝皇后上官氏是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后,在她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11岁的皇帝汉昭帝。在上官氏11岁的适合,汉昭帝死了,上官氏开始守寡,接着刘贺当上皇帝,上官氏成为了皇太后。刘贺当了27天的皇帝后死了。刘询当上了皇帝,

  • 明代《智囊(选录) 》:上智部·龚遂 全文及翻译注释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智囊(选录) 》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那么下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