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756 更新时间:2023/12/11 3:44:22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郯县人。

他的父亲于公曾任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于公在狱史一职时,东海郡有一个妇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没有孩子,对婆婆很是孝顺,婆婆心疼她让她改嫁却被她拒绝,后来老太太为了不再拖累媳妇竟自缢身亡,但婆婆的女儿却将寡妇告上了官府说是她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寡妇被抓后申辩未果,被屈打成招。于公看了案卷后觉得这个寡妇不是杀害婆婆的凶手,但太守却不同意于公的看法没有释放寡妇,于公见说服不了太守抱着卷宗在郡府大哭起来,之后又辞去官职,不久后寡妇被处死。寡妇死后,郡中大旱了三年。后来新太守上任后在于公的帮助下替寡妇洗清了冤屈。这件事情过后,于公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郡中的老百姓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

于定国从小也耳濡目染,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律法,治狱严谨。他任过狱史、郡决曹等官职,之后补廷尉史,并被推选与御史中丞从事办理谋反者的狱案,在一次事件中他才智出众断案精准升为侍御史,又升任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古代御史台的高官,仅次于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检察长的官职。元平元年,刘贺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继位之后的刘贺不仅行狂乱之事,还把自己的从昌邑封地带来人全部安插到朝廷重要部队。包括给刘贺亲下玺书的太后,刘贺对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进行更换守卫。很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于定国冒死上书规谏,力陈刘贺的荒唐行径。大将军霍光毅然决然地将他废掉,拥立刘询为帝,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兴之主的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兼任尚书事,在霍光的举荐下于定国破格升为光禄大夫,备受重用,几年后又任命为廷尉。廷尉位列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在于定国担任廷尉的十多年中,他始终一视同仁,十分审慎地处理,不畏强权,为实现“天下无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汉宣帝甘露二年,于定国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汉元帝即位后,关东连年遭受灾害,百姓流离失所,有人进言应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于定国作为丞相上书请罪主动承担了执法不力的责任,正好乘着这股东风,更加加大了执法力度。使得当时的社会环境大有好转。永光元年,于定国托病辞官回乡,元帝便赐给他四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车、黄金六十斤,罢官归家。最后于定国逝世时年享七十多岁,谥号安侯。

标签: 于定国汉朝

更多文章

  • 于定国:西汉丞相之一,他最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定国,西汉

    于定国,字曼倩,西汉时期官员,官至丞相,封西平侯。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宣帝刘询即位,于定国上书分条奏请皇上,凡是当时曾规谏过刘贺的大臣都破格升官。于定国因此而升任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几年后,又改任水衡都尉,被破格提升为廷尉。甘露年间,于定国取代黄霸任

  • 汉宣帝为什么要重用韦玄成?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韦玄成,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韦玄成是什么人,汉宣帝为什么要重用他,他有什么贡献,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说起韦玄成的事儿,还真不是因为贤良方正而被举荐,而是因为一坨大便。老丞相韦贤是死在张安世和夏侯胜前面的,陛下跟他的关系也非常好,所以特别下诏,恩准韦家的儿子继承扶阳侯爵位。按道理说,应该由韦贤的嫡

  • 韦贤之子韦玄成生平简介 韦玄成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韦玄成,西汉,丞相

    韦玄成(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字少翁,鲁国邹人,丞相韦贤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

  • 西汉经学家匡衡勤学典故分析 匡衡的墓地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的故事匡衡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一生精彩万分,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他凿壁借光和求书的故事,在这里小编就为大家深入的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故事。话说匡衡祖上就是种地的,一直都尊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再加上实在是穷,所以也用不起也用不到蜡烛这种东西,而匡衡不一样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故事 匡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匡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匡衡读书的故事 古代传统好学故事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读书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

  • 东汉大臣张禹:如何成为当权者邓太后的主心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禹,东汉

    张禹很有自信,成了邓太后的主心骨张禹,字伯达,东汉前期赵国襄国县人。张禹的祖父叫张况,张况的同族姐姐樊娴都嫁给了舂陵宗室刘钦,生了三子三女,其中二儿子就是光武帝刘秀。至于为什么张况姓张,而他的同族姐姐樊娴都却姓樊,还真没查到相关资料,反正光武帝都认了,笔者就啥也不说了。张况曾经多次前往南阳,见过刘秀

  • 张禹简介 东汉成帝时期光禄大夫关内侯张禹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禹,汉朝,汉朝大臣

    张禹,(?-前5年)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人。幼年喜欢卜相,久之,颇晓其分蓍布封之意,并能说明之。壮年,至长安从沛郡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试为博士。初元中,诏今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