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留青史的芝麻官:黄霸打击豪强王伸汉小官巨贪

名留青史的芝麻官:黄霸打击豪强王伸汉小官巨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93 更新时间:2023/12/25 23:15:40

导读:在古代,县令这样的“芝麻官”非同小可,是“造福一方”不可或缺的官员,是整个“传送带”中的关键环节。古代的“芝麻官”,被升迁或革职都是常事,在官场能走多远,关键还看自己的德行。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上奏疏说:“治理天下的人要把百姓看作根本。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于选好刺史、县令。”

黄霸,西汉阳夏人,史学家班固曾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黄霸不坐轿,不骑马,骑着骡子带一个管家去上任。进入其管辖颍川地界,一路上看到逃荒要饭的百姓群一拨又一拨,他就和这些百姓聊起来,问他们为何要背井离乡?逃荒者告诉他因为他们的土地被豪强恶霸掠夺去了,无田可种,不逃荒就得饿死。黄霸说,为何不去县衙告状?逃荒者哭诉:进衙门告状,未开口先挨打,谁还敢去啊!

但在路上,也有让黄霸眼前一亮的地方。到了岭武村,满山树木葱郁青翠,牛羊在田间山边吃草,家家炊烟袅袅,一派祥和的景象。同一块土地上,竟有不同村庄,一边逃荒要饭,满目凄凉;一边安居乐业,牛欢马叫。强烈的对比使他明白了,不是颍川“刁民”难弄,而是豪强恶霸作祟。然而,黄霸到任后先不触动和打击豪强地主,他认为打击这些人的时机尚未成熟。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是重视农桑,发展生产,丰衣足食,使农民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流亡农民见有了出路,便纷纷返乡耕种。

经济上打下了一定基础后,他开始打击豪强地主、恶霸、地痞。凡证据确凿,便狠狠地打击,让他们补足拖欠国家的税款,返还强占百姓的土地、粮食、牧畜、房屋。当然,黄霸也不忘教化他们,给他们出路,让其全家老小开荒种田,自食其力。其他豪强害怕了,便老老实实上缴税收,偷偷地返还强占来的土地,黄霸也就不再追究。五年之后,颍川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了繁华富饶之地。

汉宣帝非常高兴,下诏调黄霸出任京兆尹,并赏赐他100斤黄金。他却把100斤黄金捐献给颍川郡修理河道,自己分文不留。黄霸靠他的政绩和治民教化为先的治国之道,从一个小吏一步一步升到相位,史书上称赞他“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宣帝也赞扬他是“贤人君子”、“国家栋梁”。

更多文章

  • 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于定国,汉朝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亲于公曾任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于公在狱史一职时,东海郡有一个妇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没有孩子,对婆婆很是孝顺,婆婆心疼她让她改嫁却被她拒绝,后来

  • 于定国:西汉丞相之一,他最后为何辞官还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定国,西汉

    于定国,字曼倩,西汉时期官员,官至丞相,封西平侯。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宣帝刘询即位,于定国上书分条奏请皇上,凡是当时曾规谏过刘贺的大臣都破格升官。于定国因此而升任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几年后,又改任水衡都尉,被破格提升为廷尉。甘露年间,于定国取代黄霸任

  • 汉宣帝为什么要重用韦玄成?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韦玄成,汉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韦玄成是什么人,汉宣帝为什么要重用他,他有什么贡献,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说起韦玄成的事儿,还真不是因为贤良方正而被举荐,而是因为一坨大便。老丞相韦贤是死在张安世和夏侯胜前面的,陛下跟他的关系也非常好,所以特别下诏,恩准韦家的儿子继承扶阳侯爵位。按道理说,应该由韦贤的嫡

  • 韦贤之子韦玄成生平简介 韦玄成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韦玄成,西汉,丞相

    韦玄成(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字少翁,鲁国邹人,丞相韦贤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继父相位,

  • 西汉经学家匡衡勤学典故分析 匡衡的墓地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的故事匡衡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一生精彩万分,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他凿壁借光和求书的故事,在这里小编就为大家深入的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故事。话说匡衡祖上就是种地的,一直都尊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再加上实在是穷,所以也用不起也用不到蜡烛这种东西,而匡衡不一样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故事 匡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匡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匡衡,西汉,丞相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匡衡读书的故事 古代传统好学故事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凿壁偷光,故事

    匡衡读书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

  • 东汉大臣张禹:如何成为当权者邓太后的主心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禹,东汉

    张禹很有自信,成了邓太后的主心骨张禹,字伯达,东汉前期赵国襄国县人。张禹的祖父叫张况,张况的同族姐姐樊娴都嫁给了舂陵宗室刘钦,生了三子三女,其中二儿子就是光武帝刘秀。至于为什么张况姓张,而他的同族姐姐樊娴都却姓樊,还真没查到相关资料,反正光武帝都认了,笔者就啥也不说了。张况曾经多次前往南阳,见过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