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是怎样的人?他为何被贬为庶民?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是怎样的人?他为何被贬为庶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054 更新时间:2024/1/23 14:34:43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光之所以评价诸葛丰“前誉而后悔”,是因为诸葛丰先是称赞周堪张猛,后来又贬低弹劾周堪和张猛,前后言行不一,汉元帝认为诸葛丰是为了上位,沽名钓誉图个虚名才弹劾二人的,所以将诸葛丰贬为庶民。

诸葛丰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凭借学通经书而做了郡文学,虽然诸葛丰是一个读书人,但是诸葛丰的性格特别刚直,不畏权贵,凭借这个点,很多人都称赞诸葛丰。

诸葛丰在做官的时候,遇到了人生第一个伯乐就是当时任御史大夫的贡禹,贡禹对诸葛丰的学识和性格非常喜欢,认为诸葛丰如果做了官,一定会是一个直臣,所以让诸葛丰做他的下属,一直提拔诸葛丰。

之后贡禹见诸葛丰办事谨慎妥帖,又推荐诸葛丰做了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上报的侍御史,贡禹就这样将诸葛丰推到了朝堂上,诸葛丰做了侍御史之后,果然得到了汉元帝的赏识,汉元帝认为诸葛丰秉公执法,能力出众,后来任命诸葛丰做了负责监督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检察官司隶校尉。

诸葛丰在做司隶校尉的时候,检举和揭发种种不公和不恰当的行为,确实如诸葛丰的性格一样,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畏权威,百姓们也对这样的司隶校尉诸葛丰非常认可,私下里百姓还称赞他“间何阔,逢诸葛”。汉元帝听说百姓们这样赞誉诸葛丰,对诸葛丰非常欣赏,后来提拔诸葛丰为光禄大夫。

汉元帝在位的时候宠信宦官和外戚,尤其宠信宦官石显和外戚许章,而许章和石显仗着自己的权势,就开始骄奢淫逸,结党营私,目无法纪,并且许章不仅自己犯错,还纵容他们的门下犯错。

这时候诸葛丰就准备上书弹劾许章,恰好许章要出门,诸葛丰见到许章打算外出,就一位许章想要逃跑,于是就要逮捕许章,这时候大可能要问了,诸葛丰有这个权利吗,其实还真有,诸葛丰的职位是司隶校尉,而司隶校尉恰好有逮捕罪犯的权利。

就在诸葛丰逮捕许章的过程中,许章竟然直接跑进了宫中,向汉元帝求情,诸葛丰就追到了汉元帝面前,向汉元帝状告许章违法不尊的事情,按照正常的流程。

皇帝是不是应该查明许章的罪行,然后将罪犯绳之以法,最后在按照诸葛丰的违规程度,对诸葛丰的不合规矩的行为小惩大戒。

但是汉元帝的决定却令人大跌眼镜,汉元帝并没有派人去调查许章的罪证,而是完全的相信了许章,认为许章能够向自己求救定然是坦坦荡荡,相反诸葛丰还没有上书弹劾就抓人,违反弹劾捕抓的流程,应该对诸葛丰进行处罚。

于是汉元帝将司隶校尉手里,那个可以抓捕嫌疑犯的符节收回了,从此时候,汉朝的司隶校尉再也没有了抓捕嫌疑犯的权利。

是不是令人大跌眼镜,汉元帝竟然能昏庸到这种地步,宠信外戚,连臣子的弹劾都不顾,也不查证,就这样纵容了外戚犯错,这件事诸葛丰接受不了,朝廷的群臣也接受不了,但是朝中没有人敢为诸葛丰说话,毕竟诸葛丰这样的不畏权贵,都落得了这样的下场,谁敢在说话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错觉就是,即使是对的事情,大家都不说话,如果那个说话的人,自己不坚定,对的也会被搞混,从这件事开始诸葛丰整个人就混乱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对的还是错的。

诸葛丰不可控制地想,如果自己是错的,那么许章的罪证怎么算,明明是许章违法乱纪的,为什么大家都视若无睹,难道自己是哪个不懂事的人吗?如果自己是对的,那么汉元帝为什么完全不去调查许章的罪过,而因为不遵守规则这一件小事夺走自己的符节,不再允许隶属校尉抓捕犯人。

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诸葛丰彻底混乱了。

之后,诸葛丰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深刻,在隶属校尉的职位上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时间久了,诸葛丰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排斥,诸葛丰心中的委屈,也没有办法宣泄,积累的越来越多,最后,诸葛丰不堪重负,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汉元帝请求辞官。

但是汉元帝却始终都不答应让诸葛丰辞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汉元帝也知道自己过于重新外戚许章,伤了直臣诸葛丰的心,但是汉元帝实在不愿意处罚许章,出于愧疚,又不想诸葛丰这样的直臣忠臣辞官,于是只能对诸葛丰请求辞官的意愿置之不理。

后来外戚许章渐渐对诸葛丰的行为不满,因为诸葛丰是因为汉元帝处置不公才辞官的,如果诸葛丰一直留在朝廷,万一有一天汉元帝清醒了,派人去调查许章的罪行,到时候,许章就难逃一死了。

所以,许章为了除掉诸葛丰,决定先下手为强。

许章是怎么搞诸葛丰的呢?

就是利用诸葛丰的刚正不阿,不拘小节,来寻找诸葛丰的过失,联合朝中的大臣来弹劾诸葛丰。后来诸葛丰被弹劾地调离了隶属校尉的职位,做了一个小小的城门校尉。

如果这时候诸葛丰什么都不做,只是好好地等待外戚许章倒台,那么诸葛丰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是诸葛丰这时候也是昏了头了,病急乱投医的弹劾了周堪和张猛。

那么诸葛丰为什么弹劾周堪和张猛,周堪和张猛明显不是什么佞臣啊,这令人不思不得其解,关于这个问题后人给予了解释。

这个解释就是,诸葛丰与周堪张猛交好,想要利用一点小事,状告他们二人,汉元帝宠信宦官和外戚,自然会认为周堪和张猛与自己不对付,诸葛丰弹劾这两个人,应该是向汉元帝服软,但是事实证明,汉元帝并没有认为诸葛丰的判断正确,而是认为诸葛丰沽名钓誉,为了能够上位,不惜诬告忠臣,直臣。

之后汉元帝特意下诏责备诸葛丰,说他对周堪和张猛先是称赞,后是诽谤,前后的言行不一致,屡教不改,应该夺走诸葛丰的官职。

于是汉元帝将诸葛丰罢免,贬为庶人。

后来诸葛丰在家中病死。

而诸葛丰病死之后,他的后代倒是发扬光大,逐渐成了一个大家族。若干年之后,这个家族出了一个很出色的后代,这就是诸葛亮。

标签: 诸葛丰西汉

更多文章

  •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丰,西汉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

  • 诸葛丰:诸葛亮的先祖,因弹劾权臣被皇帝贬为庶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丰,西汉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

  • “前誉而后毁”,诸葛丰为什么被汉元帝贬为庶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丰,西汉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提起诸葛丰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提起诸葛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诸葛丰就是诸葛亮的先祖,在西汉元帝刘奭时曾担任过司隶校尉,授光禄大夫。诸葛丰年少时便聪慧好学,素有贤名。经过多年的精

  • 西汉时期官员诸葛丰简介:对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丰,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丰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

  •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 杨震墓建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震

    杨震暮夜却金东汉的大臣杨震作风廉洁,从不为自己私欲谋利益,贪污受贿这种下等官员才做的事情,杨震以他们为耻。在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更加说明了杨震为官清廉的好品质。当时他发现手下王密非常有才华,可以用才高八斗来形容,就向朝廷推荐这个人,一听是大清官杨震推荐的,朝廷让他当县令。杨震前往

  • 为官清廉的大臣杨震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震,杨震暮夜却金

    杨震暮夜却金东汉的大臣杨震作风廉洁,从不为自己私欲谋利益,贪污受贿这种下等官员才做的事情,杨震以他们为耻。在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更加说明了杨震为官清廉的好品质 。当时他发现手下王密非常有才华,可以用才高八斗来形容,就向朝廷推荐这个人,一听是大清官杨震推荐的,朝廷让他当县令。杨震前

  • 名臣杨震清白家风代代传:“四知却金”成千古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名臣,杨震,汉代,

    东汉时的涿郡,治所在今涿州市。史书记载,杨震任涿郡太守时,“性公廉、不受私谒”,即严守公正清廉的官风,从不接受私人的礼物。其子孙也深受影响,清白家风代代流传。事实上,杨震的这种作风是一贯的。早在任荆州刺史时,就为朝廷荐举了很多人才,但绝不收取他们的谢礼。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县,为答

  • 东汉名臣杨震:一个对腐败集团的“亮剑”的清官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杨震,东汉

    东汉杨震,一个清官对腐败集团的“亮剑”战争片里的李云龙说:一个真正的剑客,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虽然明知不敌,但也要勇敢的亮剑,亮剑精神就是我们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当官不是打仗,但官场从来是战场,战场拼刺刀打枪炮。官场斗权势搏心计。没有硝烟,却阴谋阳谋弥漫,宦海沉浮间,明枪暗箭,躲躲防防

  • 东汉名臣大儒杨震:暮夜却金被誉为“四知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汉,杨震,四知,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众儒生称赞他道:“关西的孔子杨伯起。”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

  • 杨佺期简介 东汉太尉杨震孙东晋将领杨佺期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佺期,晋朝,晋朝将领

    杨佺期(?-39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太尉杨震八世孙,东晋将领。官至龙骧将军、雍州刺史,曾参与王恭举兵讨伐朝臣的行动,亦与荆州刺史殷仲堪一同对抗桓玄,但因殷仲堪对其的畏惧而不信任,终被桓玄先发制人,杨佺期亦兵败,被擒后遇害。杨佺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