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昭宣中兴第一将赵充国:年届七旬仍然带兵出征

昭宣中兴第一将赵充国:年届七旬仍然带兵出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81 更新时间:2023/12/28 4:25:06

“西汉中期,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羌族人实力慢慢壮大,时长侵袭汉朝的边郡,双方打打停停,问题一直没能解决。而自从汉武帝重拳出击被汉朝打残的匈奴并不甘心,时时伺机报复,他们派遣使者联络羌族各部落,约定共同进攻张掖、酒泉等汉朝的西部边郡。

宣帝神爵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1年,朝廷派人去羌族各部落进行调查,奉命出使的汉朝使者是个强硬派,他把為首的先零部落及其他部落的领袖召集共三十餘人召集在一起,然后把这些人全部处死。并且出兵攻打先零等部落,杀死一千餘人。他想用这种方式震慑羌族各部落,却不曾想如此一来,反而引起了极大的混乱。羌族各部落闻听此信都又惊又怒,不知所从,遂结成一团,共同反叛,四处攻城略地,一时间西部边陲狼烟蜂起。

当时的皇帝汉宣帝乃是一代中兴明君,他立即著手制定对策,考虑到老将军赵充国深諳兵法,又熟知边郡的形势,便派遣人前去征询建议,推荐一位合适的将领。老将军淡淡一笑,毛遂自荐道“满朝文武,恐怕没人比老臣我更合适,请陛下放心吧!”於是有了世界军事史上极為罕见的一幕:大汉帝国西出远征的军队出发了,為首的将领是一位白髮苍苍的老人,名叫赵充国,这一年,他76岁。

赵充国率领万餘骑兵部队赶至金城附近(今兰州),趁夜派遣先头部队偷偷渡过黄河,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将营阵安置完毕,次日指挥大部队顺利渡河。羌人用来阻截汉军的第一道防线——黄河天险,就这麼被汉军轻鬆突破了。心有不甘的羌人派出了百餘精锐骑兵前来骚扰挑战,汉军将士们看见敌人前来挑战,全都摩拳擦掌,想要应战。而作為主帅的赵充国认為汉军远道而来,人马都需要修整。此次平定羌患,贵在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不可贪图眼前的小利,随即下令军中不得出击。

在汉军营外徘徊许久的羌族骑兵见此情形,不久便撤了回去。而入夜时分,汉军再次採取了行动。赵充国率领军队急速赶到落都山,穿过四望峡,看著身后迂迴曲折,陡峭雄奇的山势,老将军不无得意的对各分队将领说道“渡过此险关,羌人已经无能為力了!”至此,羌人可以用来抵御汉军的第二道防线——四望峡,也被汉军突破了。

行文至此,笔者分析,前面赵充国不同敌人正面交锋的目的,除了他自己提到的汉军远来、不逐小利之外。还有一点他没讲,就是他担心一旦汉军取胜,挫动了敌人的锐气,很可能会打草惊蛇,出现两种情况:敌人立刻作鸟兽散,或者派重兵固守天险。如此一来,则前者汉军将难以把敌人一网打尽,你来我走,你走我来,其势必然反复不下;后者汉军则不得不顿兵于坚城之下,变成持久消耗战。而无论变成哪种形势,都不是上上之策。

史书称赵充国用兵持重,先计后战,如此可见一斑!然而这只是个开始,精彩的还在后面呢!

顺利突破两道天险的汉军来到了西部都尉府,赵充国坚守营垒不出,每天好酒好肉犒劳士卒,将士们此来本就抱有一颗杀敌立功之心,而老将军又处处照顾他们,不停的给与赏赐,所以从上到下,各级将士都迫不及待的想要上阵杀敌,汉军士气极為高涨。而另一边的羌人部队,先是不知不觉的被汉军突破了两道天险,其后又屡次求战而不能,进退失据,因此内部產生了纷争,羌族各部落的豪杰互相之间责备彼此,而对於汉军主帅赵充国用兵韜略的畏惧,更加重了这种情绪。

於是汉军统帅赵充国利用反间,在羌族各个部落当中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打算等到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士气低落之时再予以痛击。

就在这时,朝廷从各地征调的六万军队陆续汇集于边地,酒泉太守辛武贤建议朝廷立即发兵进攻,汉宣帝随即拜侍中许延寿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為破羌将军,与赵充国共同进兵。赵充国经过縝密的分析,认為朝廷命令此二人率兵进军的策略利大於弊,在给汉宣帝的上书中,他详细地介绍了羌族各部落内部的矛盾,汉军如果能够拉拢罕、幵这两个较大的部落,则起兵反叛的主谋先零部落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相反,现在许延寿、辛武贤的部队仓促进兵会迫使这两个部落支持先零,敌人的力量反而会更加壮大。皇帝採纳了赵充国的建议。

汉军自平叛以来,始终坚守不出,羌人以為汉军不敢野战,所以守备也日趋鬆懈。赵充国得知这一点,立即亲帅大军出发,直扑首恶先零羌的阵地而来。此举大出对方预料,战备鬆懈人心涣散的先零羌惊慌失措不战而溃,赵充国命令军队缓缓行进。这时有人提议尽快进兵歼灭敌军。而赵充国却说眼前的敌人乃是夺路而逃的穷寇,追得太紧,他们一定会拼死反抗;缓一缓,他们就会失去斗志,只顾逃命。结果确实如赵充国所言,羌人慑于汉军的威力,各自奔命不暇,一群人玩命抢著渡河,淹死了数百人,汉军斩首、俘虏了500餘人,羌人丢弃的车辆4000余辆、牛马羊10万余头、輜重不计其数。胜利之后的赵充国下令,对於其他部落的羌人,不得掳掠。於是汉军秋毫不犯,而那些部落的首领也不断前来归附。

就这样在赵充国恩威并施的持续攻势下,羌族各部落投降、归附的已有万人左右。

不久朝廷又下令赵充国、许延寿、辛武贤的三处兵马合兵进击,赵充国冷静思索之后,认為不需要大发兵马就能克敌制胜,打算上书言明此事。而正在这时,朝廷命令进兵的璽书已经送达了军营,赵充国的儿子很害怕,劝老爷子不要这麼死心眼,对国家是利是弊,有朝廷决定,后果他们自己担著,您争得啥呀!万一皇上不高兴怪罪了下来,那可如何是好?赵充国听后,气得瞪了儿子一眼,说道“如果按他们的意见来做,我们和羌人连兵不决,万一周边其他势力互相勾结、趁机而起,那这个国家怎麼办呢?明君是可以讲理的,我豁上性命也要上奏!”

於是赵充国毅然上书陈说利害,而朝廷也屡次以公卿们商讨的策略与赵充国互相辩难,双方坦诚交流,书信不断,最初朝廷支持赵充国的人只有十之二三,后面渐渐地增加到一半,最后绝大多数人都讚同赵充国的意见,那些起初反对赵充国建议的人,也全都改為支持赵充国的策略。赵充国的分析,可以简单的归纳為以下3条:

1、罢军屯田。只留一小部分军士屯田于要害处,修建要塞,以逸待劳。既能阻止敌人进攻,又能积蓄粮食。

2、敌人已经被赶入水草贫瘠之地,饥寒交迫,思乡心切,内部必然產生纷争。

3、大军不需要驻扎此处,减轻国家负担,同时又不会让四周的蛮夷感觉中国空虚而轻举妄动

第二年5月,77岁的老将军赵充国平叛成功,班师回朝。羌人起兵之初共有5万兵马,被汉军斩首7600人,投降31200人,溺水、飢饿、疾病而死者6000餘人。只剩下不到4000人,还在穷山恶水中苟延残喘著,而这些人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

来势兄猛,使得汉朝西部边陲一时风雨摇摆的羌人叛乱,就这麼被一位76岁的老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轻轻的抹平了。这位老人用兵的高深境界,相信已不需要笔者在此多加啰嗦了,然而老将军令笔者钦佩不已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老将军再给汉宣帝上书的时候曾这麼说过:

“臣窃自惟念:奉詔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於山野,虽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后咎餘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得胜回朝之后,他又说:

“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為后法。老臣不以餘命一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

老将军的一片赤诚之心,报国之志,可谓光耀千古!千古之后的今天,读来依旧令人感叹不已!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雄霸北方二百餘年的匈奴,终於向伟大的汉王朝低下了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称臣於汉宣帝脚下。汉匈百年之战,终於以汉王朝的胜利而画上句话。这是一个民族几代人前仆后继,為之付出了无数鲜血的胜利!也是一个伟大王朝,文治武功四夷宾服的最佳展现!

此时的汉宣帝不禁感念辅佐自己成就“昭宣中兴”这一汉朝盛世的有功之臣们,特命画匠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名字、官爵,记录与麒麟阁,让千百年后的子孙得以瞻仰他们的伟大功绩,而侍奉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国君,立下不朽功勋的一代名将赵充国,自然顺利入选。当然其他人以及他们的功绩,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这十一人分别是: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

也许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也无法佔有显著的地位,可是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有一位白髮苍苍的老人,以76岁的高龄率军出征,為国家、為民族,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就是堂堂大汉王朝,昭宣中兴第一将——营平壮武侯赵充国!

标签: 赵充国西汉汉宣帝

更多文章

  • 赵充国:西汉最擅长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充国,羌人,西汉

    赵充国,西汉大将,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1942年青海乐都县出土的“三老赵宽碑”记载:“其先系出自少皓,唐(尧)炎之隆,伯翳作崇嬴。自夏、商、造父周爰、既霸世风为竞谋佐图十,嗣

  • 赵充国是谁? 西汉武帝时期名将赵充国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充国,西汉,名将

    赵充国简介: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人,后移居湟中,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候,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700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赵充国最初时只是一个骑士,后来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于骑马射箭被补为羽林

  • 东汉将领虞翊简介 虞翊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虞翊

    虞翊简介虞翊,东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邓太后称为有“将帅之略”。那么虞翊简介是什么呢?虞翊,字升卿,对于他生卒,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他一开始并不是以军事主管的身份进入统治阶级。早年间,虞翊只是一个小小的怀县县令。如果朝廷不对零昌进行第二次打击的话,虞翊可能就一辈子默默无

  • 虞翊是谁?为什么反对大将邓骘放弃凉州?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虞翊,邓太后

    虞翊是谁?为什么反对大将邓骘放弃凉州?虞翊,东汉名将,被邓太后认为有“将帅之略”,东汉欲放弃凉州,虞翊坚决反对,被任命为武都太守,领兵3000人前去镇压羌人。增灶,弱弓诱敌,换装惑敌,埋伏兵……奇计迭出的虞翊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平定了羌人的叛乱。邓骘(zhì)(《东观汉记》作邓陟 ,?—1

  • 虞翊简介 邓太后认为有“将帅之略”的东汉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虞翊,邓太后

    虞翊简介 邓太后认为有“将帅之略”的东汉名将虞翊,东汉名将,被邓太后认为有“将帅之略”,东汉欲放弃凉州,虞翊坚决反对,被任命为武都太守,领兵3000人前去镇压羌人。增灶,弱弓诱敌,换装惑敌,埋伏兵……奇计迭出的虞翊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平定了羌人的叛乱。久经沙场的任尚被任命为中郎将,接替班雄

  • 西汉陈汤的事迹有哪些?陈汤一战成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汉,陈汤

    陈汤是西汉大将,陈汤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因为他有不足,其一生职业也是起起伏伏,个人本身毛病也很多,贪财不按计划走,但是正是陈汤这样的人,为安定边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来看看陈汤的事迹。西汉陈汤的事迹有哪些陈汤是西汉大将,出生年月不详,山东兖州人。陈汤是西汉能将,曾任西域副校慰。陈汤勤奋好学,

  • 陈汤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汤,匈奴,名将,汉朝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野里,战争,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词。要么“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要么“血流漂杵,白骨累累”,对战争破坏性近乎无限地夸大,催生出两千年的重文抑武,不仅使尚武精神日渐式微,更导致了大众对于军事历史的茫然陌生。2003年,当美国试图在战争初期一击斩首萨达姆时,很多中国人

  • 陈汤简介 西汉汉元帝时期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汤,汉朝,西汉西域副校尉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久之,迁西

  • 郑众简介 东汉宦官郑众的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东汉,宦官,郑众,汉朝

    郑众郑众,字季产,南阳郡犨县人 ,东汉宦官。汉章帝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皇家花园管理员),郑众他不依附外戚,一心忠于王室,因此得到了和帝的宠信。人物生平郑众为人谨慎机敏有心计。永平年间(58年―75年),郑众开始东宫侍奉太子刘炟。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刘庄去世,太子刘炟继位

  • 揭秘:郑众用计破窦氏 东汉宦官参政从此开端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东汉,宦官,郑众,参政

    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暴病身亡。尚在孩提中的刘肇,十岁登基做了皇帝,是为汉和帝。因其年幼无力处理朝政,窦太后便乘机临朝称制,开始启用窦氏的亲戚。从此,窦氏一门“宠贵日盛”。随着年龄的增长,汉和帝深感窦氏专权下去会后患无穷,他想除掉窦氏,恢复皇帝的权力。可是大臣中只有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鸿,平时不肯依附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