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蒯通蒯彻简介 蒯通读作kuǎitōng 蒯通怎么死的

蒯通蒯彻简介 蒯通读作kuǎitōng 蒯通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00 更新时间:2024/1/30 2:34:51

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

蒯通简介:

蒯通,读作kuǎi tōng 。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家改名。蒯通是范阳人,在今河北境内。他第一次出现可以说是闪亮登场,地点就在他自己的家乡。其时陈胜吴广已经揭竿而起,各路英雄也都闹得沸沸扬扬。成安君陈余命令武信君武臣北攻范阳,蒯通先以利害说服了当时的范阳令投降,又亲到武臣军中说项,使武信君不战而取,传檄而千里定。以三寸不烂之舌免生灵于涂炭,其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深深折服。

蒯通如何进入韩信麾下并成为这个将兵多多益善的人的重要谋士,不得而知。但是他首先为韩信出的第一个计策却是要韩信去攻齐。

这个时候的天下形势是,韩信从出关到打败陈余,已经由原来的一万人增加到20万人。刘邦听张良陈平之计于此时袭夺了韩信的军队,并让他用少量的部队去攻齐,另一方面又偷偷的派郦食其去说降齐王,而郦食其竟然不辱使命,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齐。本来韩信是无需再去攻打齐国了,这个时候蒯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对韩信说出改变韩信一生的话来。

蒯通说:"将军受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又暗派使节说降,你接到不让你打齐国的命令了吗?况且,一个书生仅仅凭三寸之舌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市,而将军率领几万将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打下赵国五十余城,这不是你当将军几年了反而不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吗?"韩信想想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渡河攻打齐国。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是齐王把郦食其煮了,使刘邦痛失一大能臣,二是齐汉联盟,使本来不废吹灰之力的事需要投入更大的兵力去征讨,三是韩信在已知拿下齐国的情况下仍然对齐用兵,不仅坏了大事,而且其居心不可告人。这对汉王刘邦来说,自然非常不痛快,也许从这开始,心里上就对韩信有了隔阂与防备,关系当然不再是亲密级别的了。虽然后来韩信平了齐,汉王心里还一定不爽。平齐之后,韩信又接着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要求做代理齐王。理由编得再合情理也是乘人之危的讹诈,刘邦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在张良陈平的劝导下,汉王忍下这口气,并好人做到底的封他做真齐王。这里就已经把韩信当成对手看了。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有些人跑官要官不仅让正直的人很反感,也让当权者不舒服,虽然得到别人的代价。

如果韩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听了蒯通的计策,自己单干,也兴许能弄成与后来的三国一样,齐汉楚三足鼎力。可惜韩信顾念刘邦“解衣推食”之恩,而死活不肯背刘,弄成一餐夹生饭,给自己遭遇不测埋下伏笔。也怪蒯通在劝说韩信自立的时候没有抓住要害,以致韩信象对此前项羽的说客武涉一样对他的劝告置之不理,从而错失了成为一方诸侯的良机。最后被"兔死狗烹"。

武涉游说韩信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刘邦"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你这个齐王是不稳的;二是汉王"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背约,复击项王",说明刘邦是个不讲信用的忘恩负义的小人,既然可以这样对项王,以后也可以这样对你,你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因为"项王尚存也";三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你何不"参分天下王之"?这些头头是道的游说其实表明了武涉是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以及对韩信而言的利害的。可惜韩信不为所动,我料想韩信也不会为敌国的说客这样一番说词所轻易打动。因为确实如韩信自己所讲,事项王项王对我怎么样与事汉王汉王对我怎么样,他心里明镜似的,在我还没什么功劳的时候,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人家这么信任我,我如果背叛他一定不吉利,就是死,我也不会改变。"士为知己者死",单凭这样两句话是不可能破坏韩信的感恩之情的。

按说蒯通应该了解这点的,他确实也想了办法怎么来说服韩信,但是我们仔细看他的说词,还是能够发现,他的游说依然没能说到点子上。蒯通用了这几种方法:一通过相面之说,引起重视,这是开好了头的;二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智勇双困,"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虽然有较大利益的诱惑,却打动不了还顾念恩情的齐王之心;三是"割大弱强以立诸侯…天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还是象先秦春秋战国与项羽为西楚霸王时一样列土分封诸侯,这样的情况虽然风光,可是背负忘恩之名的韩信是否承受得住?

可以说,蒯通的游说基本上与武涉差不多,虽然是真心为之谋划的,可是得到的回答也差不多,而且韩信还有些教训他似的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要我做这种不忠不义之事,我是做不出来的。

蒯通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他再次苦口婆心,举了两件历史事实,远的是勾践杀文种,近的是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除了重复了范蠡的话以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然后再说了一些大道理,自然仍然没有说到要害上。所以最后还是不被接受。

如果蒯通从着眼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上予以突破,可能会让韩信有所改变:1。你不是与刘邦斩蛇起义的铁杆亲信,与萧何曹参樊哙在亲疏方面不可同日而语;2。你是在刘邦最艰难的时候被破格提拔重用的,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他不是对你本人有什么感情,而是对你才能感兴趣,他是用你的才能破解当时的困境,就是解衣推食,也是收买人心,希望通过你的智慧为他打江山,你只不过是人家的一颗棋子;3。你在刘邦集团里是很不受信任的。比如,你从关中一路打过来,已经拥兵20万了,你看,一下子就被突然袭击,夺了兵权,让你用少量的人马去打齐国,他这是非常明显的怕你坐大,已经对你有了猜忌之心;4。你现在把齐国打下来了,可是你却也因此深深的得罪了汉王,他用和平手段已经解决了齐国的问题,你从中横生枝节,既让他难堪也让他难看,你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反正你不去冒犯他,以免别人说你忘恩负义,你已经报答得够多的了,就是现在坐山观虎斗,人家也说不了你什么,所以不存在道义上的不是;5。从刘邦安插在自己身边的曹参等将领来看,你也应该知道汉王对自己的不放心等等……再加上上面所说的,结合起来,很可能可以让韩信至少保持现状。或者拥兵自重,或者让他们鹬蚌相争。此时韩信已经拥兵30万,而刘20万,项是10万,力量对比已经很明显了。

蒯通为什么建功立业不选择项羽何刘邦,偏偏选择了韩信?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男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一番?蒯通不可能选择项羽,因为项羽太刚愎自用了,连亚父的话都不听,还会把谁放在眼里?他也不会投奔刘邦,因为刘已经谋臣如雨,特别是有最信任的张良,还有陈平,他不会锦上添花地凑这个热闹,所以他当然的选韩信,韩信势头正旺,如果佐他成功,则自己当然是建国元勋,青史留名,万古流芳。这谁不想去一试呢?

看了蒯通的说辞,知道他的心机不深,智谋也并不过人。

蒯通见没能说通,便"佯狂为巫"。后来还是让韩信不经意中出卖了。在刘邦要杀自己的时候,以各为其主保全了性命。也算是能抓住对方心理,能说会道的人了。

标签: 蒯通韩信汉朝

更多文章

  • 汉献帝最痛恨的人为什么是李傕?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献帝,汉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汉献帝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熟读三国的人肯定都知道,这三国的前期和中期的主线,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先是被董卓挟持,后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作为一代帝王,却不得不受他人操控,成为一具名副其实的傀儡,汉献帝刘协可以

  • 同为董卓爱将,李傕为何诛杀了右将军樊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董卓,东汉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董卓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西凉,又称凉州,是以董卓为首的西凉军事集团的发祥地。董卓凭借着西凉兵团,成功地成为汉末第一权臣,掀开了群雄逐鹿的三国篇章。而在董卓帐下,有着许多武艺惊人的西凉名将,比如广为人知的李傕、郭汜、樊稠和张济等。然而,

  • 吕布不是三国第一猛将吗 吕布为什么打不过李傕和郭汜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董卓,吕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董卓死后,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准备请外兵入洛阳,威胁太后诛杀宦官,结果宦官提前行动,在宫中设伏先杀了何进。何进本是东汉的大将军,他一死,袁绍就伙同何进手下杀入皇宫,吓得宦官把皇帝都给劫持走了。一时间,整个洛阳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最后,还是董

  • 李傕、郭汜本是混混,为何能在董卓死后扰乱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李傕

    董卓是一代枭雄,他残忍暴虐,在他死后权利突然出现空档缺失,这个时候,李傕郭汜站了出来继续扰乱朝政。东汉末年,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立了刘协为皇帝。自己独揽大权,董卓残暴不仁,鸩杀了太后和汉少帝,又惨无人道的杀戮人民,激起了天下民愤。后来董卓部将在司徒王允的策反下,刺死了董卓。自此东汉王朝迎来了后董卓时

  • 揭秘:李傕、郭汜为什么能把吕布赶出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吕布

    纵观董卓帐下,猛将如云,吕布、李傕和郭汜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若以武力而论,李傕、郭汜均不如吕布,此点可以从《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中的一段记载略见一斑,即: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由此可见,郭汜

  • 汉朝历史上两个小混混李傕郭汜为何能扰乱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朝政,

    东汉末年,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立了刘协为皇帝。自己独揽大权,董卓残暴不仁,鸩杀了太后和汉少帝,又惨无人道的杀戮人民,激起了天下民愤。后来董卓部将在司徒王允的策反下,刺死了董卓。自此东汉王朝迎来了后董卓时代。董卓是个强人,没有董卓的时代,是枭雄缺失的时代,这个时代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居然拉起了队伍,在长

  • 刘裕是不是刘交的后代 刘裕和汉室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裕是不是刘交的后代

    刘裕是不是刘交的后代,在历史中很多人都说宋武帝刘裕是汉室的后代,对此这是真的吗?宋武帝刘裕和刘邦的弟弟刘交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刘交和宋武帝刘裕之间的关系,对此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刘裕是不是汉朝后裔著名的宋武帝刘裕,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出身备受人们争议,因为刘裕一直

  • 刘向地方志记述 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向,汉高祖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 本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祖籍沛(今江苏沛县),世居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官吏,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

  • 刘交简介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交,汉朝,汉朝将领

    楚元王(?~前179年),即刘交,汉高祖弟,字游。年轻时,他与申公、穆生、白生等人俱在荀子的门人浮邱伯处学习。秦朝建立后,禁诗书,他们离开浮邱伯,结束学业。刘邦起义后,刘交与萧何、曹参等人跟随其兄刘邦投奔景驹,归了项梁。后来随从兄长刘邦西进。刘邦与秦军战于蓝田之后,在灞上封刘交为文信君。汉高祖六年(

  • 陈汤是如何歼灭郅支单于的?他花了多长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汤,西汉

    陈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前60年,匈奴王位之争,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双方人马经过数年的交战,都已元气大伤。于是分别寻求汉朝廷的支持,有次呼韩邪入汉朝拜天子之时,郅支乘机将呼韩邪的领地抢了过来。随后汉朝派兵帮呼韩邪收回了失地,郅支为此心怀不满,到了公元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