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魏延没死,蜀汉政权的命运能够得到挽救吗?

如果魏延没死,蜀汉政权的命运能够得到挽救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73 更新时间:2024/1/25 6:49:0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魏延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对于刘禅投降一事,有一个流传的说法,就是当时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认为如果魏延尚且在世,那么蜀汉不止于此。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明末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所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误传。其源流与真伪有待商榷。但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蜀汉政权灭亡是偶然的吗,如果魏延当时仍旧健在,蜀汉政权的命运能够得到挽救吗?

蜀汉前期大将,颇有才能屡立战功

魏延是三国时蜀汉前期的一员重要将领,作战十分英勇,并且颇有军事才能。魏延在公元211年跟随主君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众人都以为张飞将得镇守重地汉中之职,但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更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奠定了魏延作为蜀汉大将的地位。

魏延在防守汉中时,采取了"重门之计"。他的这一策略不只重视城门的防守,而是在汉中各个险要之地、关口等等都设下了大型的防御工事。同时派强将把守,利用精锐部队进行防御反击,使他们互相之间可以接应救援。在魏延驻守汉中的15年里,曹魏大军一直被抵挡在外,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因十分了解汉中的军事情况,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出任了前军师,负责处理北伐时前线战事的决策问题。同时魏延又一直受制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奇谋"的方略,希望允许他率兵经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认为不够稳妥予以拒绝。每次随军北伐,魏延都请诸葛亮让他统领万兵另走关中一路,但诸葛亮也一直不同意他的策略。

可以看出,魏延在军事上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能够自己做出一定的规划与谋略,并且敢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实际的行动许可。虽然魏延的许多构想在当时未能被接受,但直到今天还在为人讨论,甚至有人因此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这不仅反映了魏延的军事能力,也能体现魏延的才能得到了后世的注意与认可。

魏延虽然英勇善战,颇有军事才能,但这就能说明他可以在蜀汉末期力挽狂澜吗?其实不然,从另一面看,魏延的英勇与谋略这些军事上的优势也暗示了他在为人处世以及性格上的劣势,而这对于他的长久发展都是致命的障碍,更不要说去拯救蜀汉命运。

行事与性格缺陷,导致身死于权争

魏延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这决定了他并非善于倾听他人的类型,更预示了其性格不善与人相处。行为处事不甘示弱,难免带有锋芒,魏延身为武将,需要这样的气魄和态度,但这不应成为他的全部特质。我们全局观之,魏延显然缺乏了一些更为全面的大局意识和处事能力,这是他的军事才能中缺乏的方面,也成为他命运终结之处。

魏延当时和杨仪当时都是蜀汉重要的将臣,但是双方互相都很不服气,甚至不和由来已久。诸葛亮深知二人虽然均是人才,但在自己去世以后,这二人便会少了一方牵制与平衡,势必会给蜀汉带来致命的麻烦。

于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去世前有意设计,让二人的冲突激化,以便先除掉更为棘手、危害可能更大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军队内部果然发生混乱,魏延与长史杨仪长期积攒的矛盾爆发,最后魏延落败被马岱斩杀。

实际上,在诸葛亮临终前,蜀汉的人才已经相当枯竭。就算如此,并非妒才的诸葛亮也一定要在自己离世前,设计除掉二人之一。这在局外人看来,似乎是抽取了蜀汉的血气。但我们深入体会,正可从侧面看到这二人对蜀汉政权潜在的威胁之大,发现诸葛亮此举正是为了给蜀汉续命。

其实早在诸葛亮去世前,吴国的君主孙权就曾已经评价杨仪、魏延二人是"牧竖小人","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就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争斗来看,诸葛亮设计杀死魏延,也许正为蜀汉避免了一场大内乱。

死后遗计护汉,奈何蜀汉颓势已成定局

虽然魏延遗憾因为各种因素死于内部权争,但他的军事计谋仍然在发挥效用,守护着蜀汉之地。死后十年,正值公元244年的春日,曹魏的大将曹爽率兵攻向洛川,此时汉中兵力不足,面对攻势无从防御。当时的守将王平再次采用魏延的"重门之计",得以守卫到援军前来,逼退魏军。

魏延如果没有死,曹魏确实很难从汉中入侵蜀地。但这不意味着魏延能一举扭转蜀汉后期的颓势。因为魏延的成就并非他一人能够达到的,而当时与之协调的各项条件在蜀汉后期已经不复存在。后期的蜀汉早已经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遇,不仅不再有诸葛亮主政作为坚实的后盾,资源条件上也远远落后于人。

东汉末年,曹魏政权下掌握着五个州,蜀汉手中却仅有一处益州。并且曹魏在黄河流域的物产可谓是碾压蜀汉和吴国。因为当时蜀汉的资源集中在区区的成都平原一带,而领土看似庞大的吴国,若要论起资源,也只能算上吴越故地一带。

不仅如此,在人口方面,蜀汉人口只有九十多万,其中军队十多万,吴国人口有二百多万,军队二十多万,而曹魏人口据记载则有四百多万。蜀汉的人口资源即使对比吴国,也是处于末位,较之曹魏就更显微薄了。

而曹魏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也正得益于战略资源的充沛。蜀汉和曹魏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悬殊对比,已经预示了蜀汉面对曹魏的难以抵挡之态。后期刘禅继位后,大权为宦官黄皓掌控,无形中更加剧了蜀汉灭亡的速度。

黄皓当时肆意压迫残害朝廷忠臣,严重地损伤了蜀汉政权的核心力量。在魏国灭蜀之前,姜维曾得知钟会于关中调兵的消息,于是便上书提醒早做准备,而黄皓却迷惑刘禅不会有敌人到来。汉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将领邓艾率领少数兵马打到蜀汉京城成都时,刘禅惊恐不已,无计可施,最后急急开城投降了。

所以即使我们将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一事当作是真实的,也难以承认魏延可以挽救蜀汉的颓势。蜀汉政权的巩固受限于其人力、物力、军事资源的匮乏,以及朝中权势的乱象,其气脉已然带有日薄西山之感。蜀汉在资源、机遇上的短板显然是魏延在战场上的英勇也无法弥补的。即使诸葛亮、魏延等人一齐煞费苦心,绞尽心力,也难以扭转这种被曹魏碾压的态势。

更何况魏延更多算是一介武将,但是智谋不足,对大局的判断和处理有缺憾,再加上魏延难有上阵杀敌的勇猛,能够为国冲锋陷阵。以与人相处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显然撑不起他的军事才能,甚至会像诸葛亮忧虑的那样给蜀汉带来内部的纷争。魏延的军事成就是多方配合的结果,非其一人之功。如若留待刘禅投降之时,没有得力的配合,魏延对蜀汉的灭亡也无能为力。

标签: 魏延蜀汉

更多文章

  • 魏延被姜维所抛弃,他后来的人生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延,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跟大家盘点一位在《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他就是魏延,但是小编要先给大家澄清一下《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可是与实际上历史记载的魏延有一点不同哦。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记载成是半路出家。是半路突然跟随刘备,后来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才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得到了蜀国人民的支持,但实

  • 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就能直取长安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这个计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子午谷奇谋,诸葛亮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和子午谷奇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说起三国时期的魏延,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蜀国后期大将之一,关于魏延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也是颇具争议,其中一个争议的点就在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若是得以成功,就可以直取长安,匡扶汉室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为何诸葛亮不

  • 魏延为什么没有成为刘备首选的托孤大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延,三国

    你真的了解魏延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失败后返回永安,在此之后,刘备征召李严进入永安宫,并封李严为尚书令,以帮助刘备料理大小事务。第二年三月,刘备忽然重病,他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将身在成都的诸葛亮唤到永安,并开始了托孤之事。当时刘备将诸葛亮叫到他面前,

  • 魏延墓前的两匹下跪石马,究竟是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延,蜀汉

    对魏延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处,有个石马乡,蜀国名将魏延之墓就曾坐落此处。据传,此墓乃是蜀国丞相蒋琬为其而立。然而,蒋琬在设立此墓时,竟在魏延墓前命人刻下两马,马均下跪,石马乡正是因此而闻名。后来不知是谁,又曾在魏延墓前立下一座文

  • 为蜀汉立下功劳的魏延,为何会被株连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延,蜀汉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魏延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三国志》中作者陈寿曾这样评价蜀汉名将魏延,他说道“: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从这两段话当中不难看出,魏延擅长带兵打仗,且个人能力十分突出,为刘备的蜀汉做出了

  • 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他的计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魏延

    大家好,说起魏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说起三国时期的魏延,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蜀国后期大将之一,关于魏延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也是颇具争议,其中一个争议的点就在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若是得以成功,就可以直取长安,匡扶汉室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为何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谋呢?仅仅是因为风险

  • 诸葛亮杀魏延是因为有反骨之心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魏延

    对诸葛亮杀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之后,魏延与主将杨仪发生了严重的矛盾,魏延坚持北伐,而杨仪却认为当下最紧要的是撤军,最后魏延被杀。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有反叛之心,并且在死后设计杀死了魏延,但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如此做,只对杨仪

  • 魏延兵变被杀姜维却在旁边看热闹 姜维为什么没有参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姜维,魏延

    对姜维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武侯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遗憾。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大权,与之不和的魏延不满杨仪,遂发动兵变,最终被马岱所杀。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

  • 魏延和杨仪之间有什么矛盾?他们为何会在诸葛亮死后发生内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延,蜀汉

    对杨仪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内乱,这场内乱的矛盾双方是杨仪和魏延。而内乱的结果是魏延被杨仪杀害,杨仪因为谋反被刘禅拿下。魏延是诸葛亮手下最重要的武将,杨仪是诸葛亮军中最重要的谋臣,这两个人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

  • 魏延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延,蜀汉

    大家好,说起魏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魏延是三国时期极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奇才,只是被诸葛亮埋没了。也有的人说他的军事才能一般,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并不实用,而且野心非常大,所以才会最终死于非命。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延之死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历史上魏延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