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诸葛亮冤杀魏延背后:一场狗血的政治斗争

历史上诸葛亮冤杀魏延背后:一场狗血的政治斗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82 更新时间:2024/1/23 16:00:35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有道是:时势造英雄。为蜀汉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南阳人魏延,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英雄。他禀性刚烈、率真招忌,没有死在铁马秋风的百战险地,却横死于本部营垒阴谋争权构陷的明枪暗箭之下,不免让人痛惜。刘备迫于曹操南征荆州兵势,携众离新野、走襄阳,不得入城。魏延于城中挺身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城门迎刘备入城,被大将文聘截住厮杀。刘备只好离襄阳、趋江陵,魏延脱身后寻刘备不遇自投长沙而去。关羽战长沙,黄忠受疑,将被处斩,又是魏延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并率众挥刀砍死韩玄,迎关羽入城,为刘备攻取长沙立下大功。

刘备取西川,以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自领中军起程西行。攻洛城魏延两次活捉川中名将冷苞,剪除悍将。战绵竹,与黄忠逼降守将李严。破葭萌关,首先纵马突阵战败杨柏、马岱,左臂中箭负伤。由于他屡立战功,升为部曲统领牙门将军。刘备夺取西川自领益州牧后,魏延又升迁为扬武将军,位居关、张、赵、黄之后,说明魏延之功与蜀中虎将同列。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举兵争夺汉中。黄忠老将有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之功,魏延将军有箭射曹操之锐,差点要了曹操老命。刘备手下猛将众多,能够伤及曹操的唯有魏延一人而已。建安二十四年秋,刘备还治成都,擢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称帝后,又拜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侯,说魏延功勋显赫实不为过。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以魏延与赵云为先锋大将,屡败蛮兵,数擒敌酋,成就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美名。自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起,7年间诸葛亮共北伐5次,魏延皆从征。一出祁山,建言分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未予采纳,留下历史遗憾。二出祁山,魏延力斩敌将王双。四出祁山,大败魏军,斩获甲首三千,并于木门道诱杀曹魏名将张郃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入西羌,一路势若破竹,归途中大战阳溪,把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打得丢盔弃甲。魏延以功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可见,诸葛亮一旦放手,魏延就会立下盖世奇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魏延不满孔明临终军事安排,头脑“发昏”带兵“烧绝栈道”,被别有用心的佞臣污为“叛逆”,最终被冤杀。

谁害死了魏延?诸葛亮的无端猜忌与处心积虑。《三国志·马良传》说:“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以此可知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有心存偏私的时候,在关乎北伐复国大业成败之际尚且不忘独行裁断、疏能而厚友,导致街亭惨败,结果演了“挥泪斩马谡”一出戏。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时为什么要回避地位仅次于自己的魏延,而“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这是不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暗箱操作”?这种不正常的军事调度难道不是逼迫魏延“发昏”的阴谋诡计吗?《三国演义》中说:“原来孔明火烧木栅寨时,实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魏延若有不可饶恕的大错,诸葛亮作为三军统帅完全可以随时治其重罪,为何要暗下毒手呢?可见,魏延并没有给要加害他的人留下把柄。所以,魏延被冤杀,是诸葛亮早已为他铺设的不归路。

文吏杨仪的狷介害贤与阴谋构陷。史书中,诸葛亮袒杨抑魏是有目共睹的。杨仪,一个不见其功的文吏居然在诸葛亮的眼皮子底下常常与战功卓著的大将军魏延争高论低,除了他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外,是否背后有着诸葛亮的纵容,以期达到牵制魏延的目的?倒是杨仪获罪系狱后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给九泉之下的诸葛亮开了个极有讽刺意味的玩笑。

蜀汉朝臣的各怀鬼胎与妄行裁断。在魏延、杨仪的争斗问题上,朝中大臣董允、蒋琬都认为魏延功高性傲、难以驾驭,杨仪文吏无能为,便向后主进言:“咸保仪疑延”,这就造成魏延在朝廷中无以自立、必死无疑。这些人,名为贤臣,实携私心,总怕居功至伟的大将军魏延压过自己一头,便趁机落井下石害人死命。朝中的妄断,是对魏延的致命一击。倒是后主刘禅也有主见了一回,仍念魏延前功,赐棺椁葬之。

魏延恃才自误及被部属误解。魏延素有爱下轻上之心,这是个性使然,也是性格缺陷。他虽然勇谋兼备,但恃才自误使他“猪油蒙心”,没有处世自保的周全计划。到了生死攸关时,魏延率军击杨仪,裨将王平受杨仪派遣与魏延对垒。王平几句挑拨的话,就使得跟随魏延多年的部下一朝解体。背后的原因,就是部属误解魏延,对杨仪争权夺利的阴谋一时不能辨明,加之大多厌战思乡,有人鼓动回老家,正中下怀,随即一哄而散。种种因素一齐发力,注定功高震主的魏将军没有好结局。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标签: 魏延

更多文章

  • 大将魏延的奇谋为什么没有被诸葛亮采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将魏延

    魏延的计划确实很有气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计划,蜀军便可一举夺得关中,这也正是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但是诸葛亮又是怎样看的呢?《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孔明笑道:‘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现在我就具体分析一下孔明为什

  • 揭秘:三国历史上是谁给魏延的头上安上了反骨?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延

    导读: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名将之一,他深得刘备重用并屡立战功,其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然而小说却说他头上有“反骨”,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魏延的头上真的有反骨吗?读者肯定记得小说里孔明说过的一句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

  • 魏延并非死于孔明之策:背后真相另有其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延,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杨仪没办法,只能打开丞相留下的锦囊,里面说让魏延在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自有杀他之人出现。杨仪如计而行,对魏延说你大声说三遍谁敢杀我,我就投降。魏延不明就里,得意洋洋大叫了三声,身后一人忽然拨马冲了上来,厉声喝道:“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把他斩于马下。此人正是马岱

  • 三国时魏延的奇谋为何没有被诸葛亮采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延

    魏延的计划确实很有气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计划,蜀军便可一举夺得关中,这也正是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但是诸葛亮又是怎样看的呢?《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孔明笑道:‘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现在我就具体分析一下孔明为什么会

  • 蜀汉大将魏延造反落下的千古骂名是被冤枉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延造反

    魏延是刘备最器重的人,胜过张飞和赵云,历史上的赵云,一直是被刘备冷落的,虽然他多次为刘备乃至蜀汉建立不世功勋,可是从来没有得到重用,刘备每次打仗都不带他,更没有给他封什么五虎大将,如果当年刘备带他去打孙权或许不会败的那么惨。而魏延是一个外臣,但是如果没有他刘备得不了益州、更得不了汉中。这对于从来都没

  • 诸葛亮为何讨厌魏延:他真的天生反骨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延

    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六出祁山得寸土,却也不得不去见先帝了。但是,他却给身旁的人留了一道意味深长的遗言:“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网络配图这句话在杨仪听来是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意,让自己与姜维率三军先退回汉中。而魏延觉得这是诸葛亮允许自己带领亲兵,继续北伐。这便

  • 老将黄忠为啥年轻时不出名?因魏延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黄忠

    说起黄忠,人们很自然的就会在前面加上老将两字,确实,黄忠出名时已经很老了。关羽都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可想而知,黄忠当时的那些光辉业绩都是在中老年时赚到的,但老将也有年轻的时候,黄忠年轻的时候为何不为人所知呢?难道黄忠的功夫是老年时才学的,年轻时真的毫无建树。这个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年轻时的黄

  • 最显赫的武将为一个出轨的皇后 竟加害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他没有料到自己会这么快累死。这给了杨仪等人一个极佳机会,他们合谋篡改了孔明的退兵计划。吴懿(避司马懿之讳改名成为“吴壹”),今河南开封人,在刘备夺蜀期间,背弃旧主刘璋而投降刘备。之后隔了二十年,配合费祎、杨仪制造了魏延冤案。刘备平定益州,迎娶了吴懿当时身为寡妇的妹妹吴氏(蜀汉穆

  • 三国中的蜀国老将黄忠和魏延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黄忠

    黄忠和魏延是什么关系只要是看过《三国演义》这一部著作的人,一定都会对黄忠和魏延这两个人十分的熟悉。黄忠作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拥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以及作战能力。而魏延也一度被奉为将军,所拥有的实力也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黄忠出生于南阳,自汉升。黄忠一直以来都是汉室王朝的将士,在公元192年,黄忠一直都在

  •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一件事让他非杀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我们现在提到三国,自然就会想到在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我们在有关于那段历史的影视作品和文学著作中见识到了各种人物,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神人诸葛亮了。多少年来他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睿智的代名词。从刘皇叔三次去他的归隐之地请求他出山之后,卧龙先生才算是真正开始了他的人生,跟随着自己的主公四处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