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谣言 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谣言 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58 更新时间:2024/2/11 1:53:41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他也是继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之后,蜀国阵营内最具能力和武功的战将,而且是北伐曹魏的坚定分子,在其生前受到刘备的提拔和诸葛亮的重用。可他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军中不久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杨仪派遣马岱追杀,并落了“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魏延的死去,标志着蜀国内部再也没一流的军事将领与曹魏抗衡了,仅仅剩下一名姜维独木难支,最终蜀国也不得不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关于魏延,首先,所谓“反骨”的说法当然只能是小说家言,历史上毫无记载。从科学角度分析,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魏延所谓的“反叛”,其实是诸多原因造成的过激反应,反叛并无实际证据,他的最终悲惨的下场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在一起的而演化出来的历史悲剧。

先来看看魏延的出身。据《魏延传》记载,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表明,魏延以低级军兵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的,因为屡立军功,被刘备提升为中级军官。汉中争夺战后,等到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魏延更是遭遇突击提拔,取代名将张飞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此言既出,则是“一军尽惊”。这也表明了刘备的识人之名,和对魏延才华的赏识。为了树立魏延的威信,刘备特意安排他当着大家的面发表施政纲领,。刘备问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率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这个豪言壮语让刘备非常满意,也表明了魏延十足的胆略,后来魏延又晋封为镇北将军,挤身高级军官。

后主刘禅即位之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有了名爵,之后,诸葛亮的北伐曹魏,魏延当时被委以都督前部的工作,官职是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魏延的表现是相当突出的,并在阳溪一战,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等魏国名将,魏延也因此役的表现,升任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成为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副手。然而,魏延虽然在军中的地位,一升再升。但此时,他却和蜀国的军政一把手丞相诸葛亮,在北伐的战略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他曾在第一次北伐时,请求诸葛亮拨给他一万兵马,他选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运输,从褒中出击,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奇袭长安,但谨慎的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冒险,没有采用魏延的建议。之后,数次北伐的中,他又经常“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谨慎的诸葛亮依旧没有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也就给诸葛亮的留下了魏延爱唱反调,不服从命令的印象。最关键的还在于,魏延心高气傲,自视才高位重,看不起其他将领,不善于团结同事,这是为魏延最后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时众多将领多都礼让魏延,但唯有长史杨仪不买账,每每与魏延争风吃醋,势同水火。每次争吵,都要靠费祎出来解围方可了事。诸葛亮面对两人的争吵,本着从大局出发,爱惜二人的才干,没有加以惩罚。但诸葛亮生前没有很好的处理魏、杨二人关系,特别是以后关于魏延的使用问题,无疑是有一定失误和遗憾的。

最终,在公元234年,在五丈原病危之时,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袆、护军姜维等人安排后事,做出“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撤退命令。此时,魏延被排除在外,一方面是魏延当时在第一线与司马懿大军对峙,另一方面,诸葛亮担心魏延在关键时刻继续唱反调,不肯撤退,坚持北伐。所以,魏延被排除在外。

不久,诸葛亮病逝军中,杨仪等人遵循诸葛亮遗命组织撤退。为了防止魏延抗命,特意派和魏延关系不错的费祎传令。但听到费祎转达的诸葛亮遗命的文件精神,特别是听见昔日政敌杨仪突然之间被委以出来主持大计,他差不多要跳起来:“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亲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马上向费祎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并且反倒进一步要求费祎也留下来,两人联名下文号令诸将,继续与魏军周旋。

魏延提出继续北伐的方针是对,但此时不是时候,诸葛亮刚刚过世,军心动荡,自然无法与司马懿对战。这事费祎肯定不能干,他看出魏延不肯遵命,就忽悠魏延说:“我回去劝劝杨仪。他是文官,不懂军事,肯定会同意你的意见。”

魏延一旦松口,费祎出了营门便奔驰而去。魏延后了悔,但想追又来不及,只好心存侥幸,派人悄悄到杨仪那里查看情况,希望他真能像费祎所说的,同意自己的意见。

然而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情报是杨仪已经在部署撤退,不觉大怒;于是不等杨仪出发,他就率领所部先行撤退,并且烧绝阁道,上表奏告杨仪谋逆。此刻,魏延的早已是怒火烧心,失去理智了,做出自己人生最坏的一步棋。当时,魏延正确的做法是暂时搁置与杨仪的意气之争,先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等撤回成都在做组织结论也不迟。就当时的地位而论,魏延是蜀国的大将,直接掌管兵权,杨仪不过是诸葛亮身边的长史,明显魏延的地位在其之上,何况诸葛亮也没有把自己的接班人,蜀国的军政大权的掌握者指定为杨仪,回到成都之后,魏延依旧会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军权不变,没准还会受后主刘禅的重用。但魏延却率领所部先行撤退,并且烧绝阁道,阻止杨仪等人撤退,自然会被外人认为他心怀不轨。

这时,杨仪也揭发魏延造反。一天之内,两人的表章同时送到后主案头。这桩官司离奇而且突然,犹豫不决的后主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两人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是因为魏延平时人际关系就处理的不好,趾高气扬,对诸葛亮也不够尊敬,何况他又是掌握前线部队的大将,手中握有军权,杨仪不过一介书生,丞相长史而已,更者军人以服从命令听指挥为原则,魏延在关键时候带头违反诸葛亮遗命,自然引人误会,所以大家都相信魏延有能力造反,杨仪则不会。这样蜀国高层和舆论一直认定了魏延谋反,魏延这下难自白了。而魏延更是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心一横,索性派兵占据南谷口,准备攻击杨仪。杨仪派王平前来抵挡。魏延部众知道魏延理屈,随即散去,魏延看自己的部队四散而去,在没能力对抗杨仪,无奈下。只好带着儿子和亲信逃到汉中。从魏延逃往汉中,而不是逃向曹魏方向,看出来魏延根本不想谋反,而是想回到蜀国,继续除掉杨仪。如《魏延传》记载,“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杨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但此刻杨仪再不给他机会,派马岱追来,斩杀魏延父子。

杨仪此刻的做法也有点公报私仇,其实他完全可以活擒魏延父子,交予后主刘禅发落,但他却下令斩杀魏延。之后杨仪的表现更是完全报复个人的私怨,当马岱送回魏延的首级,向杨仪交令时,他起身用脚踏着怒骂:“庸奴,复能作恶不?”直到回去“夷延三族”,彻底报了当年的怨气。

不过,杨仪的结局也不好,他“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谁知只当了一个“中军师”的官,“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也就是说只是个闲职,实际是被朝廷挂了起来,不满的杨仪向费祎等人发了牢骚,“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样的反动言论。结果被人揭发,被贬为庶人,而丢官后的杨仪,继续上书诽谤朝廷,最终被朝廷逮捕,自杀而亡。

就此,魏延之死的事件,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整个事件却引人深思。整个事件中,魏延谋反之说,可以说是子无虚有,甚至是冤枉的。但在诸葛亮逝世后的过激举动,也是魏延任性为之,缺乏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如陈寿所言:“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而其中的杨仪公报私仇的打击报复,诸葛亮在对魏延、杨仪关系调节,和自己身后对魏延的使用安排的一定失误也是造成魏延之死的悲剧发生的原因。魏延死后,蜀国再无名将,除姜维外,只剩下廖化张翼等普通将领了,再无能力与曹魏抗衡,最终不得不走向了亡国的道路。这些经验教训,也足以让我们后人以史为鉴,警醒为戒了。

标签: 魏延

更多文章

  • 魏延造反乃千古奇冤?诸葛亮杀魏延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魏延造反乃千古奇冤读罢《三国演义》,总觉得魏延挺冤的。怎么稀里糊涂就让诸葛亮给杀了呢?老魏到底怎么了?以下揭开真相:诸葛亮未必这样小心眼儿,魏延的能力和智力都赶不上诸葛亮,诸葛亮没必要忌妒他啊。这个川剧里的诸葛亮有点像小肚鸡肠的周瑜了。有点儿贬低诸葛亮的意思。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了魏延呢?咱们得分析。

  • 解读魏延在与曹军对战中诈败而走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

    魏延诈败而走的原因魏延,是刘备的身边非常重要的将领之一,也是东汉末代到三国时期的以英勇善战称著的将领,除此之外,他也几乎是历史上诈败次数最多的将领。虽然这听起来有些不正义,但是他却是用这一招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新三国》魏延剧照曾经魏延用诈败的方式擒住鄂焕,两次诈败捉住祝融,更为出众的是连续诈败十

  • 历史上的魏延是怎样的 魏延到底最后谋反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

    历史上的魏延魏延出生年月不详,字文长,是义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曾经在刘备入蜀的时候率领部曲追随而去,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魏延和长史杨仪向来不和,后来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加剧,最后被杨仪所派出的马岱所杀。魏延像在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刘备

  • 解读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喜欢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魏延

    诸葛亮魏延诸葛亮是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他的许多计策让刘备受益匪浅,一路追随下来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刘备死后,将自己的半壁江山和自己的儿子都托付给诸葛亮,可见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和可以信任的。诸葛亮像而魏延,作为刘备手下极其勇猛善战的将领也是让刘备非常信任和器

  • 揭秘蜀国名将魏延不是五虎将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

    魏延简介今天,我们对魏延简介做个深入的了解,魏延,蜀汉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他从早年间便跟随刘备,在刘备支援刘璋抵抗张鲁大军时,魏延因为他的勇武,屡建奇功,遂受到刘备的重视,从一名小小的部曲一跃成为拥有实权的牙门将军。魏延剧照魏延对于行兵用将等兵法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赢得刘备的赏识,

  • 解析姜维与诸葛亮赵云邓艾魏延之间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诸葛亮,魏延

    诸葛亮姜维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蜀国军队所到之处,众多郡县响应。魏国将领郭淮听闻后准备东行,回上邽守备。而马遵等人也跟随郭淮一起,但是当时他们怀疑姜维有异心,所以并没有告知姜维。姜维像等姜维发现的时候,马遵已经走了,姜维也无可奈何,只能回了冀县,冀县的官吏很高兴,就

  • 马岱与马超是什么关系 马岱为什么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马岱马超魏延

    马岱字什么马岱的字不详。在真正的历史文献上,没有说明马岱的字是什么,甚至关于马岱的事迹也很少。有日本历史学家根据中国陕西省一个县的乡土志得出结论,认为马岱字伯瞻。可是这本乡土志是在清朝书写的,距离三国已经很久远了,所以有人认为这个马岱和三国马岱不是同一个人。马岱雕像而且在这本乡土志上关于马岱的其他一

  • 诸葛亮杀死魏延大揭密:恐刘禅驾驭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魏延

    很多人都有疑问,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何无缘无故被诸葛亮杀了呢?死的不明不白的。诸葛亮说他造反,真的是这样的吗?到底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呢?魏延简介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地位十分显著。而那时刘备又选魏延镇

  • 浅论魏延的人际关系与性格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命运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刘备自领益州牧后,随他入川的诸将得到封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六将分别被封为荡寇将军、征虏将军、镇远将军、征西将军、扬武将军、平西将军。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再次封赏诸将,顺序是: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两次重要封赏,排位略有变化,

  • 诸葛亮为什么打压排挤大将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诸葛亮,子午谷奇谋

    魏延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早在刘备涿州组织武装镇压黄巾起义时,魏延就是其中的一员,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这从刘备的任命可以看出。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汉中军事、经济地位十分显要,自然要挑选重要将领在此镇守。大家都认为,镇守汉中的职任必张飞无疑,张飞也是这样看的。出乎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