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手握十万雄兵,为什么选择放弃不抵抗?

刘禅手握十万雄兵,为什么选择放弃不抵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84 更新时间:2024/3/11 15:29:56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正考虑撤退事宜,没有想到前方却传来了,刘禅出城投降邓艾的消息,随后刘禅下诏蜀军全部投降,从此蜀汉灭亡。那么刘禅手握十万雄兵,为什么选择放弃不抵抗,开城投降呢?

为什么说刘禅手握十万雄兵呢?根据刘禅投降之后,《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由此可见,除了成都常规的驻守部队之外,姜维统帅的大军,南中都督霍弋统帅的南方集团,大将军阎宇(副将罗宪驻守永安)东部集团军,整体来说,主力尚存。为什么就轻易决心投降呢?

网络配图

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个原因:外部压力。

曹魏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领

16万大军,分多路大举伐蜀,使得蜀汉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在军事上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虽然姜维阻挡了钟会,但是邓艾却长驱直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偷渡阴平,逼降马邈,绵竹又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这种奇袭战术,世间罕有,基本上将蜀汉皇宫大臣的心理防线基本击溃了。

这个时候的刘禅不是年轻人,而是已经60岁左右的老头了,哪里还能够扛得住这样的心理压力,对抗战曹魏已经绝望,更何况,敌军已经兵临城,援兵什么时候来,还不知道,或许来了,都已经城破人亡了。

第二个原因:内部压力

网络配图

蜀汉建国的时候,朝政一般是由荆州派系和东州派系的人执政,但是随着这两大派系的人才凋零,益州本土派系逐渐掌控了朝政。由于益州派长期遭到外来的荆州派和东州的打压,因此对蜀国统治集团非常不满,他们一直不愿意和蜀国合作,也不支持蜀汉政权。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面对内部极大的压力,在刘禅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派系开始针对各种情况,无论是难逃南中,还是东投东吴,进行一一驳斥,最终力主投降曹魏,在威逼利诱之下,投降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个原因:刘禅自身

网络配图

无论是战是降,我相信决定权掌握在刘禅的手里。但是刘禅已经是花甲之年,做了四十几年的皇帝,一向贪图享乐,没有雄心壮志,在内外压力之下,不顾历史的骂名,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投降之路。对于刘禅的投降,历史上很多人都持反对批评的意见,唯独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认为刘禅的投降是以全国为重。

刘禅虽然投降,但是有加速了三国统一的步伐,在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做了一件好事,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的看问题,或者与时俱进的看问题。

标签: 刘禅

更多文章

  • 蜀汉还有精兵10万,刘禅为何轻易选择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禅

    熟读三国的朋友,对蜀汉的灭亡,说不定有这种惋惜,一种愤怒,惋惜心目中的“主角”光环的刘备怎么就生出这么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曹魏的灭蜀之战还才刚刚开始进行两个月左右,虽然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但是刘禅手中还是调度10万精兵,为何轻易选择投降?愤怒,那估计大部分人都指向了姜维这三国最后的大将军和大宦官黄皓

  • 刘禅一个平庸的人,为何能稳坐42年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禅

    熟读三国的朋友,一定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过这样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一位当皇帝的而言,这样的托孤遗言可谓有些大胆和莫名其妙,因此被后人多次讨论,但不管刘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都能看出,对刘禅的执政能力,他是有疑虑的。

  • 三国历史上后主刘禅与曹操有什么不为人知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

    曹操和张飞都是三国中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俩人分处不同阵营,一个是刘备最忠诚的兄弟,一个是刘备一生的对手,不管真实的战场上还是各种历史故事中两人都算得上是死对头。但有的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小,这两个冤家竟然是亲戚,张飞算是曹操的侄女婿!不仅如此,就连蜀汉后主刘禅(张飞的女儿就是他的皇后),也算是曹操的隔房

  • 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刘禅为何放弃不抵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禅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成都以北的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有人建

  • 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靠演技做又了29年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擅掌控时事,翻弄风云,是蜀国的第一军师。诸葛亮,字孔明,素有诸葛孔明之称。他的绝世才能多为后人所赞扬,但他的童年生活却不完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大起义,此时诸葛亮只有四岁,在不休的战乱中诸葛亮失去了双亲。后跟叔父诸葛玄讨生活。诸葛亮长到十五

  • 揭秘: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是被害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

    往往说起刘禅,就会直指他是个平庸昏聩、碌碌无为的君主,甚至还因为他,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那么这个刘禅真的是个亡国之君吗?最后刘禅怎么死的呢?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害呢?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

  • 历史上蜀汉皇帝刘禅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

    三国时蜀汉为何不置史官历代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中,向者不乏有“蜀汉不置史官”之说,论者盖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蜀后主评传》中的一段评语:“…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寿据此以批评诸葛亮虽长于政务,但在著史事上还是做得不周到。于是刘知几就跳出

  • 刘禅没有那么愚蠢昏庸 能治国理政还能装傻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禅

    虽然历史上的三国是晋君攻破东吴都城建康为终点,而实际上在很多朋友心目中,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陨落五丈原后,就已经结束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实在不能算是那个烽火连天年代的英雄。其实小珏认为,后主刘禅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他固然不是雄才伟略的英主,但也应该还他一个公道。网络配图一是

  •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有一方面比刘备大气多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禅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

  • 蜀汉后主刘禅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才导致亡国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蜀汉后主刘禅

    刘禅的性格应该是单纯,懦弱无能和毫无责任感的乐观。说他的单纯,这一点从宠信黄皓就可以看出了。黄皓能被刘禅所喜爱,能取得刘禅的欢心,无非是他善投其所好,他对刘禅的百依百顺,让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开始,黄皓是对刘禅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的,可是当黄皓的势力愈发强大后,两人原本相处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