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在于刘禅的昏庸?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在于刘禅的昏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655 更新时间:2024/3/11 15:31:57

首先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百战百胜,打下了偌大的蜀国,使刘备免于逃亡之苦。可在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像样的胜仗,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有人认为周瑜比诸葛亮有军事才华的原因。本来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刘禅就更没心情吃喝玩乐了。大家想想南宋皇帝赵构为何杀岳飞,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想北伐迎回钦、徽二帝,这严重威胁赵构的皇权。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大家都忽视了他其实是比秦桧更大的汉奸。诸葛亮被徐庶推荐给刘备后,他必须得先熟悉军队,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其次得顾及朋友的面子,不能刚去就出风头,等到徐庶被迫离开后,他才真正接手指挥战斗。赤壁之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成名战,真乃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两次最有可能成功。首先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大因素:

天时

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7年,由于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继位(曹操早死了),魏国处于混乱。“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出自《三国志》,用声东击西之计,收复了三郡。然后同年孙权北伐,与诸葛亮几乎同时,由此可见这个时机把握的很好。当时赵云还在,南方孟获又归顺蜀国,诸葛亮没有内忧和刘禅干扰,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地利

蜀国地势险要,不需要太多兵力驻守,可以抽出多余兵力用于进攻。其实魏国自“赤壁之战”后就已经退出争霸舞台了,后期多数处于防守方。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诸葛亮北伐),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最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本纪》三国时期,蜀国边上南蛮,东吴边上山越,魏国边上乌丸匈奴都只有挨揍的份,可见汉民族的战力要强于少数民族,为何从隋唐开始战力急剧下降呢?我的帖子《儒家才是秦朝灭亡真凶,并支持刘邦战胜项羽》中有详细介绍。

人和

就因为马谡自作聪明,被魏国右将军张郃于街亭大败(此时司马懿还在荆州讨伐孙权),因失去“人和”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不听将令的现象,斩杀马谡以正军纪。这次北伐也把刘禅吓尿了,他开始采取报复行动。

第二次北伐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因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被废为庶人,这是个关键人物。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也就是说他只听命于刘禅。按理说他的罪行是要斩首示众的,可是为何只罢免其官职,一定有个大人物再保他,谁比诸葛亮官职大,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两军主力没有交战,不然还得断粮。

第四次北伐231年2月“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时,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看出蜀军弱点的是五子良将张郃)司马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司马懿到了现场后发现诸葛亮的军威,吓破胆了,才知道张郃说的对,魏国军队在质量上相差蜀军很多,只能开始装病不战。 司马懿后来按耐不住手下的调笑就跟诸葛亮对战了,结果被大败。“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亮使魏延赴拒,大破之,司马懿退回营防守。” 当诸葛亮粮尽退军时,司马懿又派张郃去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可怜的张郃大好性命就这样被他害死了。

第五次北伐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可惜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这次诸葛亮为了防止有人断他粮草(对亮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后代,他不忍心正面冲突),提前用了三年时间在斜谷囤积粮草,并且在战场附近屯田(一般屯田都是在安全的腹地),就这样司马懿都不敢来骚扰,可见他害怕诸葛亮到何种程度,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空城计》。

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胜利的关键时刻(魏国名将夏侯惇等都死于北伐),都因粮草不足而失败,从诸葛亮所著兵书可知他很重视后勤保障,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奇怪就在这里,前期好好的,后期谁断了他的粮草?刘禅不愧号称“扶不起的阿斗”(你吃喝玩乐也行,可你别帮倒忙啊),居然让邓艾的一支经过长途跋涉的偏军吓得投降了,导致姜维在前线的努力付之东流。蜀地有剑阁等险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派一稳重之将,就能固若金汤,如果刘禅不投降也就不会有吴国的灭亡。

罗贯中为何重视蜀国的描写,除了发扬忠义思想,还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一首《隆中对》道出其中奥妙:“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千万不要小看《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虽然在细节上为了故事更加生动,而有所改变,可大纲是和《三国志》正史一样的,甚至比它更接近于真实历史。以后我会对金瓶梅、封神演义等四大名著做个解读,嘎嘎,大家喜欢不。

三国十大谋士排名

第一名、诸葛亮号称“卧龙”,飞龙在天,声震于野。他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不管在战略战术,还是在政治经济发展上都很强,等同于荀彧和荀攸叔侄组合,还是个发明家,最后过度劳累死于五丈原,所以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臣。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郭沫若称其“千古贤相,智慧化身;忠义之士,悲剧英雄。”连鲁迅也对他有所评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第二名、郭嘉号称“鬼才”,那就不属于人类的范畴了。在和袁绍之战中也有上佳的表现,提出的《十胜十败》,让曹操赞美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可见他是个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才,如果没有早死就能帮助曹操统一全国,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曹操陷入一个怪圈,就是其谋士戏志才、郭嘉等大多因病早死。郭嘉的习性和曹操的本性很相近,都是浪荡公子哥,所以曹操才把他当作朋友看待。

第三名、周瑜号称“大都督”。一代文豪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周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是周瑜毁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魏国由盛转衰,可见要不是由于生病早死和为了衬托诸葛亮,也不会在三国演义中跑龙套。

第四名、荀彧(xun二声、yu四声)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

第五名、陈宫才华出众,忠臣不事二主,和吕布一起赴死。陈宫最开始是追随曹操,献计让他打败了黄巾军,占据了兖州“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在此期间招揽了荀彧、程昱、典韦、乐进、于禁、李典等众多文臣武将,可以说是陈宫奠定了曹操称王的根基。可在曹操血洗徐州后改变了陈宫对曹操“必宁生民”的看法,丢弃大好前途,去投奔吕布。如果吕布能听从他的建议,也不会有最后的惨死下场,可惜了貂蝉美人。

太祖谓宫曰:“宫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①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②亚父忠言逢霸主,子胥剜目遇夫差。白门楼下公台死,致令今人发叹嗟。

③不识游鱼不识龙,要诛玄德拒曹公。虽然背却苍天意,谁似忠心映日红?

第六名、荀攸号称“谋主”,他是个战术型人才,就是谁制定了大略计划,他负责完善,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曹操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第七名、“卧龙凤雏”号称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庞统在前线指挥攻陷险关重重的益州,为刘备入主蜀地做出杰出贡献,可见他是很有才华的,从他的称号看是排在诸葛亮之下,在中国古代龙为尊,凤次之。但因庞统容貌丑陋,处处碰壁,有很强的自卑感,表现欲望强烈,遇到诸葛亮就会失控,我偏和你唱反调,这是他最大的致命之处,因此死于落凤坡。真乃“阿喀琉斯之踵”,也就是说庞统对战其他人(包括周瑜)都不会失败,可是一旦被人抓住这个弱点,就是无名小卒也会干翻他。

第八名、徐庶号称“孝子”原名单福,幼年爱击剑,行侠仗义,乃忠义之士。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在这危机关头,徐庶建议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等领兵埋伏以待曹军追兵。曹仁不知其中有诈,中了埋伏,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这才从容收兵,返回新野。这就是著名的火烧新野之战。后来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的儿子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可他身在曹营,一生没有献过计策,从他前期为刘备抵抗曹操可知,其才华值得重点提出。

第九名、贾诩号称“毒士”,军事才华也很突出,擅长谋人,说白了就是擅长说好话哄人自保。可是难道那些不油滑的正直谋士不知道如何自保么,他们当然知道,可是品德决定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能看到他活到最后,就说他是最聪明的人。其最大的污点就是同李傕等人祸乱长安,导致天子被曹操所擒。

第十名、司马懿这个人物很有意思,说他是谋臣可更像是“枭雄”。虽然他善于隐忍成为晋太祖,可是不能说他在军事上比所有人高出一头,就像刘邦最开始也没有料到自己会有当皇帝的一天。在司马懿刚加入曹操阵营时,他一定没有造反当皇帝的念头,必须得在主子面前有所表现,可结果是没有一点作为,风光都被其他谋士夺走了。其次从他和诸葛亮的对战中可知相差很多。因为诸葛亮在北伐中把魏国的有名将领都杀死了,司马懿这个军事无能之辈,趁机爬上权力顶峰,可以说他因诸葛亮而成就晋国霸业。三国后期正所谓“蜀国无大将,魏国无谋士”。如果这些早死的谋臣还活着,那么三国历史更加迷人,当然也对中国伤害越大,导致五胡乱华。

标签: 三国诸葛亮刘禅

更多文章

  • 刘禅老婆是谁:他为何是夫妻生活中最悲惨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禅

    提起刘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是中国皇帝中耽于享乐的代表之一,只不过摊上有个好相父,才多混了几年。到了老诸死了之后就亡国了,最后还无耻的做了亡国奴,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混帐话来,可是这真的就是事实吗?隐藏在事实后面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刘禅,刘备之子也,其父以仁德闻名天下,以白衣

  • 刘禅本是三国一代英主:在位四十年 国中无权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禅,三国

    诸葛亮等贤臣相继逝世后,蜀汉逐步衰落。后魏国大举伐蜀,皇帝刘禅屈服,被俘虏到洛阳。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区域的控制,封刘禅为安泰公,还把他的后代和本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本来蜀汉的大臣参与,宴会中特别叫了一班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后伤心地掉

  • 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三国

    阿斗扶不起是因为他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翼狮兄仅能看到表面现象,不错, 刘禅在生死大权把握在司马氏手上明哲保身,手下郤正却劝他向司马公讲思蜀,或许还有机会回蜀地,然司马公第二次问刘禅,“安乐公可思蜀否?”刘禅按卻正所讲回答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昭曰:

  • “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阿斗,刘禅,仁德之君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

  • 刘禅乐不思蜀背后:破产者寄人篱下的求生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乐不思蜀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

  • “刘禅”是一个比刘备要好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刘备

    刘禅他本人在演义中和正史中,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好~大家多认为刘禅是个亲小人远~这也并非是刘禅的本意你们想想他一上来~顶头就有个猪兄~让他不能亲临政事~而且诸葛亮~姜微~还有蒋琬,费咦等等~都是把政权握在自己手里的~这样做不是吗?那你们在看看~这个刘禅的为人和处事方面~当然这也引用哦一些别人的文章啊

  • 后主刘禅究竟是怎样变“脑残”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诸葛亮,刘备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很久以来,人们对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惋惜和愤慨。历史的笔墨,更是将谴责的矛头不约而同的指向了这个昏昧懦弱的“二世皇帝”,以至于民间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说辞。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导向,无非就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老人心态使然。因为刘禅是如此的幸运,不仅有

  • 诸葛亮为何不废刘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

    关于刘禅废立一事,争议颇多。小生不才,在此嚼舌一番,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一 先从隆中对策说起。当时诸葛亮为刘备定下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这样做一是可以使师出有名,二是可以争取民心,无疑为刘备完成霸业提供条件。如此聪明之举为何曹操孙…关于刘禅废立一事,争议颇多。小生不才,在此嚼舌一番,还请各

  • 诸葛亮对刘禅有哪些建议 其中一条竟然是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诸葛亮,刘禅

    诸葛亮最初与刘禅结缘应该就是在白帝城了,在刘备率兵伐吴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于是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据三国志里所说,其实并不是像演义里那样,如果刘禅不才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其实刘备是这样对诸葛亮说的:先生的才能比曹丕十倍还要多,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阿斗能辅佐,你就辅佐

  • 蜀后主刘禅的智慧 诸葛亮如何评价阿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禅,诸葛亮,评价,阿斗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非长子,刘备的长子是谁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多次被吕布以及曹操俘虏),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我想刘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