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芾是谁?举家殉国的抗元名臣李芾

李芾是谁?举家殉国的抗元名臣李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54 更新时间:2024/1/17 0:15:05

李芾(?—1276),字叔章,南宋抗元名臣,衡州人(今湖南衡阳人),历任南安司户、祁阳知县、临安府尹、湖南提刑、湖南安抚使兼湘潭知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德祐元年(1275)元军大举南侵时,李芾临危受命,冒死赴任,率领潭州(今湖南长沙)军民奋起进行了一场英勇的保卫战,坚守城池4个月之久,重创元军,最终因孤立无援,城破后举家自尽。

不畏权贵,得罪奸相被罢官

李芾的高祖父李升考取进士,为官时享有清廉名声。靖康之变中,金人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时,用刀刃逼迫他父亲,李升奋起反抗,父子俱死。随后,李芾曾祖父举家迁到衡州定居。

由于自幼深受祖风熏陶,李芾生性聪颖机警,从小有报国大志。刚开始,他以恩荫补授南安司户(司户是官名,主掌地方户口、钱粮、财物等,南安县在今福建泉州),后担任祁阳县尉,因赈灾救荒,赢得了政声。接着,代理祁阳知县,将该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征召其为湖南安抚司幕僚官,当时永州各县盗贼成群,老百姓吓得四处逃散,朝廷多次招抚,一年多也没有平定。擒贼先擒王,李芾与参议邓炯调1300名精兵攻破了盗贼巢穴,很快擒获了贼人首领蒋时选父子,余党遂平息。

李芾代理湖南湘潭知县时,北方国土已大片沦陷于元军,战事紧迫,征收的赋税大增,湘潭县有许多大族巨户不愿交赋税,前任知县束手无策,不敢冒犯,只好将赋税压到普通百姓身上。李芾办事公正,不避权贵,要求一律按核查的户籍交赋税,赋税徭役大大平均了。

咸淳元年(1265),李芾被重用为临安府尹。临安是南宋的政治中枢,临安府尹头上直接顶着皇上和京城的各种权贵,因此很容易得罪朝中大臣。当时奸臣贾似道当权,前任府尹事无巨细先禀告宰相贾似道才能实行,而李芾偏不禀告。福王府有逼迫他人致死的,贾似道极力为之营救,李芾坚持法办,写信往复辩论,终于把凶手绳之以法。一次,李芾出去巡视火器具的制作情况,发现有老百姓不按规定制作火具,问及原因,回答说:“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按律对这人施以杖刑。贾似道知道后大怒,指使台谏大臣诬陷李芾犯有贪赃罪,罢免了他的官职。

临危受命,率三千壮士死守潭州

1273年,蒙古大军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华中重镇襄阳、樊城,致使南宋门户洞开。在元军“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州县纷纷望风而降。元军顺汉水长驱东下,强渡长江,次年鄂州投降。元右丞相阿里海牙率元军一部南下直逼湖南。

1275年三月,元军攻打岳州,驻军以城降。4月,江陵陷落,常德府、鼎州、澧州守将相继出降。元兵继续南进,围攻潭州。当时,贾似道率13万大军、数千艘战舰迎敌,却在安徽芜湖遭遇溃败,无奈之下贾只好恢复李芾的官职。

而此时,形势已危如累卵,潭州以北皆已被元军占领,潭州守军都已外调,元军的游骑已进入潭州附近的湘阴县、益阳县等。李芾的朋友劝他不要去赴任,他泪流满面地说:“吾岂昧于谋身哉?吾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此时,李芾的心中可谓积满了国恨家仇,一心想着抗元到底,报效国家,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赴任前,李芾的一个女儿不幸病死,他忍住心中的悲恸,想到自己身负重任,毅然挥泪前行。

1275年七月,李芾在难民潮中一路逆行,抵达潭州。刚到潭州,他便含泪遣送幼子裕孙携族谱出城,孙子辅叔当时正好在温州亲侄女家迎娶,都得以幸存。

因为仓促募兵,李芾勉强招了不到3000人,同时发动乡里豪强领头召集民兵充当守备救援,又结交溪峒蛮作为声援,修缮器械,储备粮草,在江中植立栅栏修筑营垒,命令刘孝忠统领各军。

李芾开始的想法是御敌于城门之外。但没想到,元军攻势太猛,战事恶化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李芾派遣将领於兴率兵在湘阴抵御,於兴战死。九月,又调遣军队出城抵御,军队来不及出发,而元大军已经包围了潭州城。

李芾慷慨激昂登上城墙,“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十月,元兵攻打西边营垒,刘孝忠等人奋起抗战,李芾冒着箭矢亲自督战。经过3个多月的苦守,宋军几乎弹尽粮绝,李芾“日以忠义勉其将士”,率领军民坚持抵抗。围城日久,城中的箭很快用完了,李芾命人将废旧箭镞磨光,收集民间羽扇作为箭羽,立即修复好了一大批箭。城中的盐很快也吃光了,李芾取出府库中的积盐席,焚烧成灰再熬煮,提取盐供军民食用。粮食没有了,就发动大家捕雀捉鼠充饥。李芾亲自安抚慰问伤者,给以医药,日夜巡视城防,与军民同食共寝,每天用忠义勉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宋史中这样描述这场惨烈的战斗,“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元右丞相阿里海牙率大军一路招降,本以为大军取潭州是轻而易举的事,于是派南宋降将来招降,李芾当场斩杀来人,以宣示抗元决心。

不懼强敌,城破后举家殉国

由于孤立无援,到十二月,潭州城形势更加危急,雪上加霜的是,守城大将被炮击中,瘫痪不能起身,诸将人心涣散。眼看随时都有可能破城,一些士兵哭作一团,议论着想投降。李芾大骂说:“国家平时之所以厚禄善待你们,是为了今天要你们报国。你们只管死死守住,以后再有谁这样说,我就先杀了他!”

除夕之夜,元兵登上了潭州城门,刚打退,旋即又像蚂蚁一样蜂拥而至,附墙而登,城已破。与李芾一道守城的衡州太守尹谷(字务实,被聘为参谋)得知元兵已登城,于是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举火自焚。李芾闻讯赶到,感叹不已,以酒祭奠,叹道:“务实真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当晚,他亲自书写“尽忠”作为号令,与下属、幕僚痛饮后,来到长沙小西门内的熊湘阁,把剩下的金子都给了身边的心腹沈忠,并对他说:“吾力竭,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沈忠伏地磕头,喋血满地,说万万不能。李芾毅然决绝地命令他执行。城已破,元兵随时可能到来,沈忠只得含泪应允,拿酒让李芾的家人喝醉后,将全家19人皆用刀杀死,“芾亦引颈受刃”。

沈忠放火焚烧了熊湘阁,再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纵身火海。

消息传出后,城中百姓深受感动,杀身殉国者甚众,誓死不为元军俘虏。宋史记载,“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者累累相比”。数百名岳麓书院的书生在城破前一刻依然在朗诵诗书,元军进城后,这些平日里文弱的书生被激发了血性,拿起武器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最终全部阵亡。

明成化五年(1469),后人为纪念李芾,在他殉难的熊湘阁修建了“李忠烈公祠”。湖南茶陵籍的大学士、户部尚书李东阳为之作记,并在《长沙竹枝词》里称颂李芾的气节:“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

标签: 李芾

更多文章

  • 【李芾传】原文翻译,李芾字叔章,广平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芾传】

    李芾传(宋史)李芾字叔章,广平人。生而聪警。初以前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垌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相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入朝差知德清县。咸

  • 李芾为官有廉名,李芾南宋末抗元将领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芾

    李芾(?-1276年)南宋末抗元将领。字叔章,祖先是广平人(今河北省永年县),后来徙居开封。高祖李升考中进士,为官有廉名。靖康年间,金人要杀他的父亲,李升上前保护父亲,父子皆为金人所杀。曾祖李椿徙家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在长沙抗元之战中壮烈殉国。生平李芾(?—1276),南宋名臣,字叔章;祖籍广平

  • 耶律察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耶律察割跟其他契丹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辽国,契丹族,耶律察割,耶律阮,述律平

    契丹民族在北宋时期曾经辉煌一时,其建立的辽国也是让北宋王朝坐卧不安。不过,这个曾经非常强大的民族却在建国后二百一十年灭亡,究其缘由是由于内乱而至。可以说从辽国建国之日起,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缓和的迹象,叛乱不绝。本文要说的,便是在《辽史·逆臣传》中排名第三的叛贼。此人的名字叫做耶律察割。如同辽国历史

  • 耶律察割五年前没有杀耶律阮 为什么会在五年后发动一场暗杀刺死耶律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辽太宗,述律平,耶律安端

    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辽国皇位立即成了争夺的目标。最终耶律倍之子耶律阮战胜了实力雄厚的祖母述律平和三叔耶律李胡登上帝位,辽国随即进入辽世宗时代。不过,辽世宗执政短短五年之后却死于一场暗杀,凶手则是当年支持自己继位的四叔耶律安端之子耶律察割。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就这个话题做

  • 宋朝十大名将之一:宋仁宗麾下名将武威郡公曹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名将,曹玮,

    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时名将,宋初名将曹彬第四子。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真宗即位后,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

  • 三都谷之战之后:吐蕃人对曹玮十分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都谷之战

    三都谷之战是宋军和青塘吐蕃军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地点就是在三都谷,也就是今天甘肃甘西附近。这场战争发生在北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时候,宋军击败了青塘吐蕃部队。那么对于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呢?曹玮三都谷之战安定了秦州的边防,使青塘吐蕃不再对宋朝产生忧患。在三都谷之战后,曹玮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有很大的战功,

  • 三都谷之战之后吐蕃人对大将曹玮十分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都谷之战之后吐蕃人对大将曹玮十分尊重

    三都谷之战是宋军和青塘吐蕃军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地点就是在三都谷,也就是今天甘肃甘西附近。这场战争发生在北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时候,宋军击败了青塘吐蕃部队。那么对于三都谷之战的评价如何呢?曹玮三都谷之战安定了秦州的边防,使青塘吐蕃不再对宋朝产生忧患。在三都谷之战后,曹玮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有很大的战功,

  • 清朝状元知多少——池州状元曹曰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曹曰玮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分别产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童生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称院试,及格的称做"秀才",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称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

  • 清代武状元曹曰玮——疑似《红楼梦》小说原作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红楼梦,武状元,曹曰玮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崔虎刚、孙慧敏,经过近30年的资料挖掘与研究,红学研究当下取得重大成果,《红楼梦》原作者石兄被发现! 崔虎刚、孙慧敏找到切实历史证据,证明《红楼梦》石兄是曹寅侄辈人物、曹雪芹叔辈人物——安徽池州的清康熙武状元曹曰玮(曹继武)。曹曰玮疑为《红楼梦》原始作者学者依据历史线索、历尽艰辛,终

  • 曹曰玮与红楼梦,“萱瑞堂”与“荣禧堂”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红楼梦,曹曰玮

    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第三回”…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