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大宋朝八贤王赵德昭神秘死亡的玄机?

揭秘:大宋朝八贤王赵德昭神秘死亡的玄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064 更新时间:2024/1/2 19:01:28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为了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武功郡赵德昭挺身而出,他要替这些将士们说句话,替他们讨要平定太原时候的赏赐了。那么,赵德昭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呢?三点足矣。首先,赵德昭认为必须颁赐。按照惯例,只要打了胜仗,就应该犒赏三军,即使打了一个败仗,也要发些抚恤金啥的,要是国家一分钱都不掏,以后谁还为国家打仗呢?当然了,虽然讨伐幽州失败了,但这不能跟平定太原混为一谈,所以国家还是要论功行赏的,这样才能安抚军心。

网络配图

其次,赵德昭认为应该对赵家天下负责。对于赵德昭而言,赏罚不公,势必会导致军心动摇,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以后的战争,甚至会影响赵家天下的稳固。因此,作为皇子、作为赵家的一份子,赵德昭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去好好地提醒一下这位皇帝二叔。最后,赵德昭认为自己的话应该好使。自古以来,作为外姓员工,如果想让老板掏钱,势必要难如登天;相反,如果让本家亲戚去劝说,结果却易如反掌。毕竟血浓于水,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活人,还得看看死人(赵匡胤)。

对于赵德昭而言,他是太宗的侄子,太宗即位后,他仍然是皇子,更是太宗最宠爱的人。所以,赵德昭觉得自己的话应该好使,自己的这个叔叔也应该接受这些建议。综上所述,因为赵德昭有替民做主的意愿,他也是赵家天下的一员,更认为自己的话好使,所以他毅然决然地入宫面圣,去阐述自己的思想,并走上了这条直言进谏的不归路。当然了,对于赵德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表扬的。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要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光靠勇气和斗志,不一定就能够做成事,可能还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里。单靠勇气行动的人,只能靠气势获胜,这叫作“鲁莽”;脑袋一团浆糊,盲人瞎马的玩儿命冲,最后只能掉下悬崖,这叫作“失足”;这种鲁莽加失足的人,虽然勇气可嘉,但最多称为“匹夫”,绝不能称为“英雄”。这个道理很简单,拥有勇气,虽然会让别人羡慕不已,但却未必能成功,甚至会白白送死,这就叫作“无谓的牺牲”。真正的英雄,是要爱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他们要留着自己的性命,去成就更大的辉煌,这才叫真正的英雄。

网络配图

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惧;知死而不死,才是无敌。只有这种“无敌”的人,才能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那么,这位挺身而出,主动请缨,为士兵讨要赏钱的赵德昭,他是不是一个英雄呢?要知道,在给这些士兵请赏前,赵德昭如果掂量过自己的分量,再看看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他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请赏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无知和搞笑了。因为之前“黄袍加身未遂”这件事情,已经让这位皇子进了赵光义的黑名单,更成为这位皇帝的一个心腹大患!

自古以来,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里,皇帝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怕别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也来一次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因此,只要你敢谋反,不管罪证是否属实,你就算是完蛋了,等着被株连九族吧,就连皇帝自己的亲儿子,也绝不例外。一句话,赵德昭死定了。所以,当赵德昭夸夸其谈,替北征的将士们请功讨赏、陈述功过是非时,赵德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突然之间,他的二叔拍案而起、血灌瞳仁的勃然大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后,再赏赐他们不迟!”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德昭自杀后,仅仅过了几天,意气风发的赵光义就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庆功仪式,他不仅高度表彰了那些收复河东的臣武将们,还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犒赏。苍天可鉴,赵德昭在天之灵,不知作何感想?

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就在几天前,这位还后悔不已、痛哭流涕的二叔,居然大张旗鼓、高高兴兴地举办了庆功宴。看这个架势,真是除去了一块心头肉,彻底解开了一个大疙瘩,心里这叫一个痛快!古往今来,君主都是为自己着想的动物,他们是标准的人面兽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当作棋子。因此,在这个世界上,相信什么,也别相信这些冷血皇帝的话。这就是赵德昭用自己的生命,留给我们的最后示。

标签: 赵德昭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事实证明赵德昭并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弟弟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匡胤和弟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古以来,储君之位都是父亲传给自己的儿子居多的,但是为什么赵匡胤却要传给自己的弟弟呢?难道是因为赵匡胤其实更偏爱弟弟吗?其实不见得,宋朝建国初期,是以五代十国的乱世为背景,是一个以能力,以武力说话的年代,但是赵匡胤的

  • 赵德昭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太子?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德昭,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德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帝王是华夏封建时代四位最杰出的皇帝,但四个王朝里北宋是却不是大一统王朝,一个没有统一天下的朝代,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赵匡胤再活5年一定会统一天下。但最令人不解和疑惑的就是赵匡胤驾崩以及为何不传

  • 赵德昭的一生到底有多窝囊?25岁时皇位被夺,28岁选择了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德昭,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德昭的一生到底有多窝囊?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次子,他上面有个哥哥,不过哥哥在5岁时得病死了,赵德昭实际上是当做太子被老赵加以培养的。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生前并没立德昭为太子,甚至没来得及封儿子为王老赵就“挂”了。出现这种结果都是老赵死得太突

  • 王禹偁:一位直言不讳的宋代文学巨匠,屡受贬谪而不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禹偁,宋朝

    以前学《中国文学史》,当翻到宋代时,开篇总写的是这王禹偁,诗有《村行》,词有《点绛唇》,记有《小竹楼》,传有《唐妪传》,集有《小畜集》,可以说是宋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记得当年一个人呆在川北大山中过清明节时,虽然知道杜牧那最著名的"雨纷纷",但口中吟诵地却是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

  • 王禹偁到底有多聪明 他的学识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王禹偁

    做人不能太聪明,尤其是在官场。王禹偁,北宋人,出身寒微,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是这位寒门的孩子却天资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宰相毕士安当年做过济州的从事,也就是王禹偁的家乡,听说有个如此聪明的孩子赶紧召来一见,当场让他做一首《磨诗》,王禹偁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限眼下愁。若人轻着力,便是转

  • 王禹偁在政治及文学上的主张是什么 他的词和诗歌提倡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诗人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政治主张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

  • 王禹偁在史籍上的记载是什么样的 相关个人作品选录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禹偁,宋朝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史籍记载《宋史·王禹偁传》: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长洲县,就改大事评事。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

  • 有关于王禹偁的轶事是什么样的 有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散闻轶事邵氏闻见录王元之,济州人,年七八岁,已能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其家以磨面为生,因令作磨诗,元之不思,即对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文简大奇之,留于子弟间讲学。一

  • 才华横溢的王禹偁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反而三次被贬呢?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王禹偁

    王禹偁出身寒微,祖上世代以农耕为业,但这位贫农出身的孩子却天赋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公元983年,王禹偁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不久,宋太宗召他来面试,提拔他为右拾遗。989年,宋太宗面试贡士,又召试王禹偁,面对皇帝出的题目,王禹偁“赋诗立就”,宋太宗又提拔他为左司谏、知制诰,担任自己

  • 王禹偁:北宋诗人兼直臣,因敢于直谏遭到贬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禹偁,北宋

    在历史长河中,王禹偁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王禹偁出身寒微,祖上世代以农耕为业,但这位贫农出身的孩子却天赋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公元983年,王禹偁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不久,宋太宗召他来面试,提拔他为右拾遗。989年,宋太宗面试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