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千五百对十万: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为什么能赢

三千五百对十万: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为什么能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06 更新时间:2024/1/26 14:16:26

我不喜欢分析成功的经验,我讲过,一切成功的经验都是扭曲的。所以,不能够说你按照这种方式去做,你也能成功。谁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赢。就连李世民也一样。打不赢怎么办?跑。

跑不掉怎么办?死掉。死掉怎么办?死掉就死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向死而生,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再来看为什么能够打赢。

一、是不是一点胜算都没有?不是。李世民决不会打无把握之战。

战略上,李世民不想放弃这个一战定天下的大好机会,他想做的是只是拖住窦建德,赢得时间,等待洛阳城破,再合兵消灭之。

虎牢关易守难攻,只要扼主关要,就可以赢得时间。

此战虽然是无比的凶险,但如果只是完成拖延时间的战略任务,也未尝没有把握。

不过,结局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不是拖住了窦建德,而是直接消灭了。

二、玄甲军李世民有核武器,这就是玄甲军。一个人做出惊天动地之事,只要不是傻,必然心中有底,玄甲军就是李世民心中的底。就像你抱了一杆机关枪回到古代战场,你也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玄甲军是李世民的发明,这小子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技术控。李世民发明玄甲兵可能是结合了李密的“内军”和突厥“重骑兵”的做法,这是李世民打造的一种特种部队,“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

兵贵精而不贵多,玄甲军的统帅,士兵,坐骑,装备,给养都是一等一的水平,估计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善奔袭,善冲击,所向披靡。

李世民有一套很清晰的作战理念,就是先固守,消耗敌军,寻找战机;然后是决战,先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奇兵突起,前后夹击;最后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痛打落水狗,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彻底消灭。李世民用这种战术以少胜多,屡试不爽,很有心得,而执行侧面突击的真是玄甲军。

三、猪一样的对手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对李世民是压倒性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窦建德手里,无论是攻还是守是窦建德说了算。

但是,看起来窦建德一点都不急于拿下虎牢关,让人费解的是窦建德坐拥10万大军竟然不组织进攻。

因为窦建德的战略意图是坐收渔翁之利。

他还在观望形式,他想看李世民和王世充斗的两败俱伤,然后一举干掉两家。现在事后诸葛亮,我们可以说窦建德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但是你处在窦建德的处境下,你也会这么想,李世民和王世充各3万人,已经斗的疲惫不堪,窦建德10几万人,以逸待劳,不是很好的机会吗。

如果窦建德与李世民打起来,围城的唐军回援,王世充得以喘息,窦建德知道王世充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也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虎牢关3500人的部队,窦建德也没当回事,所以他不慌不忙的观望。

如果窦建德坚决一点,连续发送猛攻,虎牢关纵有天险,何愁不能拿下。

四、神一样的李世民人多的好处不用解释。但是人多也有缺点,就是指挥系统跟不上,信息传递慢,情绪容易蔓延,容易造成恐慌。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在自身士气极胜,敌方士气倦怠时发动强有力冲击,挫败对方锐气,打击敌方士气,让失败和恐慌的气氛在敌军中迅速蔓延,造成敌军恐慌,一旦敌军退却,就会进一步造成恐慌,然后发生指挥系统失灵,各自为战,各自逃命,不明就里的慌忙逃窜,人踩人事件,基本上就搞定了。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两个条件,1是敌方轻敌,没有认真布防,窦建德很配合的做到了。2是己方必须挫败对方的锐气,信息了解充分,时机把握准确,李世民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他通过一个个小规模战斗,以几十人,几百人的兵力挫败上万敌军,气势上完全压倒对方,让敌人胆寒,还时不时的俘获对方将领,对方是什么动向,营寨位置,主帅在哪儿,战略意图一清二楚。

然后,抓住机会,截断敌人粮道,进一步制造恐慌和不安。

最后,通过白河牧马,引诱窦建德来攻,来攻则不出战,消耗敌军士气,及至中午,敌军饥渴疲惫时,以泰山压顶之势,倾巢而出,并直扑敌军心脏---窦建德大营,一举擒获窦建德,大局定矣。

当然,这些只是战术的得当,真正重要的是,李世民胆色与勇气。

那一位身披金甲,腰跨白骏,英武的面庞的少年,在尘沙蔽日之中,策马冲锋,铁骑飞驰,所向披靡,摧枯拉朽,这是怎样的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梦回唐朝。

标签: 虎牢关之战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权术:去世前贬谪重臣让儿子来召回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的权术

    李世民虽然对李治进行了全面的太子教育,但由于李治忠厚温良的品质已形成,李治是否能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是否能让跟随自己的大臣心甘情愿地辅助李治把“贞观之治”进行下去,这一切,使他对李氏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尽己所能为太子李治尽可能扫平前进途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

  • 揭秘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

    核心提示: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12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网络配图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

  • 揭秘与唐僧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 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麴文泰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经”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称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网络配图据历史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得力助手们的后人命运沉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侯君集,长孙无忌

    贞观名臣与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政绩,当唐太宗的子孙沿着贞观的路走下去,走向开元盛世的时候,那些名臣的子孙在干什么?网络配图贞观名臣里下场最惨的,当然要数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侯君集被列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的主要罪犯,贞观十七年(643)处斩。临刑前侯君集以个人战功名义乞求保留一个儿子以传香火。太宗

  • 玄武门之变的诱因:李世民是怎么把老爸拉下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玄武门之变

    唐王朝是李氏父子兄弟们一起打拼,成功置下的巨大产业。家族企业,先天的弊端谁家都绕不过去,基业越大,利益和话语权的争夺越发厉害。玄武门之变,排行老二的李世民痛下杀手,一举要了他亲哥哥、亲弟弟的性命。这是这场皇权之争大戏的最高潮部分。尔后,连老爷子李渊也被二儿子的阵势吓蔫了,乖乖地交出国政、让出龙椅。历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宠爱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究竟美丽到什么程度?一千多年前的事,很难落实。现存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和明刻本《历代古人像赞》等,均绘有武则天的像,但都是凭想象画成,且是中年今后的形象,不足为凭。蛛丝马迹,只能从文籍中的只言片语里去找。武则天曾说过,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类己”,这首先指的是长得像自己。那么太平公主是个什么

  • 隋唐这位英雄为投降李世民 不惜老妈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杨弘

    河间王杨弘,字辟恶,杨坚堂弟。杨宏爷爷早死,父亲打小没了爹,跟着杨宏奶奶郭氏住在杨宏父亲的舅舅家,于是就跟着舅舅家姓了郭。郭弘打小跟杨坚关系处得很好,杨坚看他可怜,就给他买了房子和田地,还给他娶了媳妇。郭弘这个朋友没白交。郭弘打小世事洞明,擅长察言观色,待人接物悟性很高。这可能就是他从小贫贱寄人篱下

  • 唐高宗绝非“窝囊废” 文治武功不逊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丈夫。武则天从他的手中夺走了政权,建立了短暂的大周王朝,让李姓男人们着实丢了一把脸。因此,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是“昏懦”。最晚从欧阳修撰《新唐书》以来,就把他当作“昏懦之主”。那么,高宗果真是一个“昏懦”之君吗?不尽然。网络配图有人认为李治并不昏懦,他之所

  • 探索唐朝:李世民为何发动玄武门兵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反动“玄武门兵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元吉,迫使父亲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那为什么李世民要对自己的亲兄弟下此毒手呢?如此没有人性的他为何能开创贞观之治?实际上并非如此,李世民也是被逼发动政变的。网络配图其实唐王朝建立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集中反映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李建成的优

  • 李世民晚年为何要吃仙丹 并非还想再活五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

    贞观二年,长安城大旱,蝗虫大起。李世民去皇家园林视察受灾情况,看到好多蝗虫,他于是抓了几只咒骂道,人们都靠吃粮食活着,而你却把粮食吃了。你就是老百姓的害虫。老百姓无论有多少过错,最终都错在我一人身上。如果你们这些害虫有灵的话,就把我的心吃了,不要祸害老百姓。网络配图于是准备一口气吃了。左右近侍进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