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朝败局已定的前兆:张须陀身殒的荥阳一战

隋朝败局已定的前兆:张须陀身殒的荥阳一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173 更新时间:2024/1/19 7:23:43

这时候,瓦岗军出现已经五年了。五年里,瓦岗军象滚雪球一样,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接近两万人。这么多人的吃饭是个大问题,即使按每个士兵每天一斤粮食,一个月下来也需要两三百吨。瓦岗军没有根据地,粮食供应全部靠抢。抢虽说是很容易,但问题是时间久了,抢源逐渐枯竭,抢无可抢了。

那个时候军队没有信仰目标,没有纲领宗旨,参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两万人其实都是靠粮食这个粘合剂凝在一块的,要是哪一天断了粮,这些“有粮便是娘”的士兵会立即作鸟兽散的。而瓦岗没有粮食储存基地,都是现抢现吃。这种情形要是遇到官军大规模封锁围剿,马上会不战自乱。

这个问题翟让也很烦,但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走一步算一步,抢一斤,吃十两。

李密有办法。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视局面,李密向翟让提出攻打附近的荥阳郡,抢夺隋朝粮仓。积聚粮草,休整军队,伺机图谋天下。

荥阳郡在瓦岗寨南边,是一个商旅众多、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李渊曾经在此当过太守,现任太守也是杨氏亲王----郇王杨庆,可见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翟让听从了李密的建议,率军首先打下了荥阳北面的金堤关,然后挟胜军兵威,接连拿下了附近的好几座县城,最后剑锋直指荥阳郡。

郇王杨庆是来享受中原美食和美女的,他哪会指挥冲锋陷阵呢?荥阳郡的政府军被瓦岗军打得稀里哗啦。

为了对付瓦岗军,杨广抛出了一张王牌,将张须陀调任荥阳郡通守。张须陀本来在齐郡(今山东临淄)任职,是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齐郡离荥阳并不近,从那么远的山东把一个萝卜拔出来再栽到河南,一方面说明张须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此时的杨广手上的牌已经不多了。

张须陀是张狠牌。如果把当时的隋朝比作一副扑克牌,杨广是大王,皇后是小王,而张须陀和李渊都属于A。和A的外形一样,张须陀就是一把尖刀,任何一支农民军都难敌其锋。

翟让和张须陀是老到掐不动的老对手了。《张须陀传》中说他“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

和一个人摔了三十次跤,没有一次不被对方摔倒,这是什么感觉?算屡战屡败还算是屡败屡战?反正,姓翟的是被姓张的打怕了。在张须陀面前,翟让成了“翟让让”,一见张须陀就自动让开。别怪翟让无能,确实是张须陀这块“超能皂”太能,他把很多农民军首领都打成了“叠音名”:王薄打成了“王躲躲”、郭方预打成了“郭跑跑”、裴长才打成了“裴逃逃”,最厉害的是左孝友,他硬是被打成了“左缚缚”------几万军队被张须陀围在山中,只好自缚请降。

翟让听说张须陀来到荥阳,当时就条件反射,吓得收拾家伙就要撤军避让。

李密安慰他说:“张须陀有什么好怕的。他有勇无谋,军队又屡次取胜,既骄傲又凶狠,我保证一仗就能把他擒住。”

李密也真敢吹(有可能是用大话给翟让壮胆)。张须陀并非一介大老粗武夫,而是有勇有谋,他的战斗经历完全可以用现代手法拍摄出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不过,情有可原。古代人打仗时好像都喜欢吹。不管打得过打不过,上来先吹个饱。两军对垒,阵前单挑的两个人都会问一句:来者报上名来,本将刀下不杀无名之鬼!有的人刚一问完,就被对方给砍了。但是这一次,李密确实吹出了名堂:张须陀真成了他的刀下有名之鬼!

在李密的劝说和坚持下,翟让只得硬着头皮率兵应战。李密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他在荥阳东北十几里外的大海寺树林里埋伏了一千多个精壮士兵,寻机偷袭张须陀。

张须陀一向看不起翟让,他将两万多军队排成方阵排山倒海般压过去。没多久,翟让就承受不住了,他按照李密的战前部署,向大海寺方向败退。这种情景对张须陀来说太正常了,他见过太多次翟让逃跑的身影,连他逃跑时背影挺不挺、屁股歪不歪都一清二楚。他当然不想放过这次机会,带领士兵紧追不舍。

过了大海寺以后,路越来越窄,树越来越多。这样的险要地形也没能让张须陀警觉,因为他太拿寨主不当干部了。他不会想到,还有个叫李密的人正秘密埋伏在前方。正是貌不惊人的黑小子,将他这张“A”打得晕头“转向”,变成了刀口朝下、空空荡荡的“V”。

当张须陀的部队不成阵形地追过来时,躲在树林中的李密指挥伏兵突然冲出,将其队伍拦腰截断进行掩杀。同时,翟让又挥军返回厮杀,徐世勣、王伯当也从不同方向包抄过来,将张须陀团团围住。张须陀没想到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瓦岗军,急忙端正态度组织抵抗。他挥刀左砍右刺,很快便突破重围。可是,当他发现还有许多部下被围在里面时,立即跳上马背又转身杀进战场实施营救。

就这样,他以过人的勇武在万众之中四进四出,救出了很多士兵,而自己却坚决不下战场,最终力竭战死。

张须陀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好首长,无怨无悔拿自己的命去换士兵的命。上级领导纯粹为救下级士卒生命主动献身的,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凤毛麟角(近现代除外),张须陀凭此事迹,完全可以当选公元616年“感动隋国”年度十大人物。在他死后,他所部士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诗同样适用于形容封建社会的张须陀。张须陀的死亡,在隋朝军政界相当于发生了一场地震。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相同的感觉:这样一位早就铸就不败金身的名将竟然阵亡于造反军之手,那我们还凭什么去打呀?

精神上的恐惧和认输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绝症,精神在,梦就在。现在流行的一句口号“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在滑县的瓦岗军面前,有什么滑不掉呢?对张须陀来说,这是他的滑铁卢,一滑足成千古恨。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张须陀不死,河南的瓦岗军绝没有机会壮大到后来的超霸程度,而且很有可能随着张须陀的重点打击而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结局。果真如此,隋朝历史将会发生很多未知的变化。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后世很多读隋唐史的人都对张须陀的死啧啧惋惜,因为他死得太偶然了。由于他的极度轻敌,才造就了瓦岗军战史上著名的“荥阳大捷”,客观地说,李密这一仗胜得侥幸。

荥阳一战名动当时,流传千古。就因为两个才情满满的男人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生死战斗,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大海寺变成了旅游胜地。从这个方面讲,张须陀死得其所。

标签: 隋末张须陀李密

更多文章

  • 张须陀简介 隋朝时期大将齐郡通守张须陀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须陀,隋朝,大将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弘农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市)人,隋朝大将。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

  • 隋朝名将刘方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刘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方, 隋朝名将,名将

    隋朝名将刘方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刘方刘方“性刚决,有胆气”(《隋书·刘方列传》)。北周时承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相州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对此不满,公开起兵反对杨坚。刘方随上柱国韦孝宽平定了尉

  • 隋朝名将刘方是谁 刘方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方,隋朝名将,名将

    隋朝名将刘方是谁 刘方是怎么死的刘方“性刚决,有胆气”(《隋书·刘方列传》)。北周时承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相州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对此不满,公开起兵反对杨坚。刘方随上柱国韦孝宽平定了尉迟迥之

  • 刘方简介 隋朝时期名将河阴县侯刘方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方,隋朝,隋朝名将

    刘方(?—605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人,隋朝名将。家世不详,为人秉性刚烈果决,胆气颇壮。周世,已为承御上士,官位甚低,亦无名。刘方“性刚决,有胆气”(《隋书·刘方列传》)。北周时承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

  • 魏孝静帝元善见简介 魏孝静帝元善见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元善见,皇帝,南北朝

    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即东魏孝静帝,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534年至550年在位。北魏永熙三年(534年),经高欢和百官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元善见时年仅十一岁。由于年

  • 魏孝静帝元善见简介 历史上最屈辱的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北朝皇帝,

    元善见,鲜卑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也。元善见文武双全,美容仪。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从容沉雅,有孝文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如坐针

  • 红拂女的简介 红拂女与李靖的故事 红拂夜奔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红拂女,李靖

    红拂女一生经历:悲苦被卖给杨素做歌妓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更是一个兴风作浪的高手。早年曾协助北周武帝击灭北齐;后与北周丞相兼外戚杨坚配合,迫使北周静帝禅位给杨

  • 虬髯客简介 虬髯客与红拂女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虬髯客,红拂女,李世民

    虬髯客,读作:qiú rán kè,关于虬髯客,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遇到了红拂女,然后见到了李世民,随着李世民戎马天下的故事。那么,虬髯客,究竟是怎样与红拂女相遇的呢?他他又为什么被叫做虬髯客呢?虬髯客个人基本资料简介姓名:张仲坚、张烈绰号:虬髯客性别:男身高:198公分民族:汉族朝代:隋末唐初国籍:

  • 大唐名将李靖与红拂女之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唐,李靖,红拂女,故事

    红拂女姓张,在南北朝的战乱中,流落长安,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为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三原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

  • 山东王薄孟让起义:隋末一系列农民起义的发起点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孟让,王薄,农民起义,

    隋朝末年,山东、河北一带士族门阀势力比较强大,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隐户,流亡农民很多。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通运河,调发了大量的山东民工。而山东地区的封建官吏和士族地主,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地发生大水灾,淹没30余郡;第二年,山东又发生大旱灾,加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