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公瑾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公瑾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657 更新时间:2023/12/28 6:56:21

张公谨是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不是北京顺义人,而是河南濮阳人。张家也不是什么北京地区的豪强家族,而是世代为官。张公瑾的曾祖,在北魏的时候还做过侍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

但是后来,因为时代变迁,中间经过了好几次改朝换代,所以张家也有所没落。

另外,多说一句,张公瑾出生于公元594年,他只比罗艺小六岁。因为张家一直都在河南这边生活,所以张公瑾也从来没有去罗艺麾下做过官。至少在隋朝的时候,俩人是根本不认识的。

因为家世比较好,所以张公瑾成年之后,就直接入仕做官了。但无奈的是,张公瑾开始做官的时候,恰好赶上隋末农民起义。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闹得很凶了。再加上张公瑾的家乡又是在河南,入仕之后也是在河南做官。而隋朝末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就数这地方的农民军闹得最狠。所以,张公瑾当官的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张公瑾入仕的同时,在河南这边的众多农民军当中,以李密翟让为首的瓦岗军,开始崛起,继而横扫整个河南,成为隋末最强大的农民军势力。再之后,隋炀帝为了灭掉瓦岗军,派王世充进驻洛阳,和瓦岗军展开了死战,结果却被瓦岗军击败。王世充被击败后,大半个河南已经完全落入了瓦岗军的控制之中。所以,张公瑾所在的开封地区,当时也落入到了瓦岗军的手里。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杨广就被杀了,麾下大军都被宇文化及接管。然后,宇文化及要率军返回关中,所以就和瓦岗军又大战了一场。这场战斗后,宇文化及被瓦岗军打垮,但瓦岗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而后,恢复实力的王世充,再度来袭,一战打垮了瓦岗军的主力。

瓦岗军战败后,作为瓦岗军领袖的李密,直接逃往关中,希望依靠关中李渊的势力,东山再起。但李渊是何等老谋深算,非但没有上当,反倒是把李密的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最终,瓦岗军全部投降了李渊。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内发生的。当时张公瑾正在河南鄢陵这边,做一州长史。类比现在的官位,大概相当于市委秘书长。短短一年之内,鄢陵乃至整个开封,多次易主。先是归王世充控制,然后又被瓦岗军控制,接下来瓦岗军又整体投降了唐朝。如此快的变化,瓦岗军也没来得及对当地的领导班子进行撤换。这就导致瓦岗军投降的时候,张公瑾还是这地方的官员。

这个时候,张公瑾和当地的刺史大人崔枢,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直接投降李渊比较好。毕竟,当时整个瓦岗军名义上都投降了李渊,他们随大家一起,也无可厚非。至于王世充,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而且也不是什么明主,李渊显然比王世充更值得投靠。

所以,武德元年,25岁的张公瑾,正式投降了唐朝。

但是,投降唐朝之后,张公瑾的位置却有些尴尬了。

首先,张公瑾是典型的投降官员,这种官员正常情况下,想升官是很难的,而且很容易被人当炮灰。其次,张家是典型的山东士族,而李唐王朝是依托关陇士族起家的。这就导致张公瑾投降之后,在上层缺乏靠山。

另外,最关键的是,瓦岗军投靠唐朝的时候,王世充在洛阳还有很强大的势力,瓦岗军原属地盘的周围,也有很多强敌。再加上在这之后,唐朝的主力又被调去西边,去应付西边的薛举,以及山西的刘武周,无暇东进。所以后来,瓦岗军的这部分地盘,就处于强敌环伺的处境,被周围的邻居们渐渐吃光了。

如此一来,作为当地官员的张公瑾,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而且还要被小心当成炮灰,日子可就难过了。就连他的老大,那位刺史大人崔枢,同样也是如此。最惨的时候,武德四年,徐元朗反叛,围攻河南虞城。当时唐朝在这边的兵力本就有限,高层又处于一种诡异的斗争状态当中,搞得河南战场十分被动。

所以当时的张公瑾与崔枢,就被派去收虞城,手底下只有一百多个当地豪强家族的。要不是这俩人确实有点能耐,再加上那些豪强家族为了保护自家的孩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后艰难守住了虞城。恐怕张公瑾在这一战当中,早就玩完了。

在这一战之后,又过了不久之后,随着李家彻底平定山东,北方算是彻底稳定了下来,再也没什么大仗了。而经过这几年的苦战之后,张公瑾也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再这么打下去,自己肯定是免不了被当成炮灰的命运。

最好的法子,就是在高层找一条足够粗的大腿去抱。

但问题是,要抱哪条大腿呢?

经过一番寻找之后,张公瑾最后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地位足够高,军功显赫,大腿显然足够粗。但同时,李世民又面临着争储的问题,麾下急需人才。这个时候去投靠李世民,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于是,张公瑾便找了关系,通过徐茂公和尉迟恭等人的介绍,见到了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投靠之心。双方谈了一次之后,李世民发现,张公瑾的回答让他很满意,而且这个人之前的几次战绩,也确实是勇武过人,所以便直接收下了他。

从这时候开始,张公瑾开始追随李世民。

此后的几年里,张公瑾一直都在李世民麾下任职,并且坚定冲在第一线,成了李世民最好的一柄刀,渐渐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几年之后,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犹豫不决的时候,张公瑾坚决主战。甚至在李世民进行占卜,为此事预测吉凶的时候,直接冲进屋去,将占卜用的龟壳丢在地上,坚决主战。

在张公瑾和其他人的主张下,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发动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张公瑾拼命冲杀,而且在关键时刻,关上了玄武门的大门,挡住了前来增援的东宫护卫,立下了大功。

张公瑾这一辈子,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亲手关上了那道门。

这道门的关闭,不但彻底决定了历史,决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当中的胜利,同时也让张公瑾的仕途,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有着关门之功的张公瑾,直接被提拔为左武侯将军。数月之后,出任代州都督。此后的几年里,张公瑾一直在地方上任职,政绩表现得还算不错。唯一值得一说的,是三年之后,张公瑾主动上书,主张讨伐突厥。这事虽然载入了史册,但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李世民早就有这个意思。张公瑾的这次上书,只能算是一个由头,并不能算是原因。

以张公瑾的身份来说,凭借着‘关门’的功劳,就算他能力再差,李世民也肯定会将他提拔上去,重点培养。而且,张公瑾十分年轻,未来的前途显然是一片光明。然而遗憾的是,贞观六年,张公瑾忽然得了一场急病,病逝于任上,死时仅仅只有三十九岁。

张公瑾死后,李世民追封其为郯国公。后来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更是将张公瑾排在了第十八位,比程咬金、徐茂公以及秦琼等人更高。这足以证明,在李世民心里,张公瑾是什么样的价值。

张公瑾的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张家的故事,到这里却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张公瑾死得比较早,所以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儿子。李世民念在张公瑾生前有功,对张公瑾的这几个儿子,全都重点培养。张公瑾的三儿子张大安,后来更是成了唐朝的宰相。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张大安任宰相时,支持太子,反对武则天,引来武则天对张家的报复。所以在张大安之后,张家就开始衰败下去了。

而张家衰败之后,张家的子孙为了躲避武则天的纠缠,开始纷纷各寻出路。其中有一个名叫张遂,论辈分得管张公瑾叫太爷爷。这个张遂为了避祸,干脆直接出家为僧,法号一行!

相比张公瑾,一行和尚在历史上的名气,那可就要大太多了。

一行和尚虽然没能在权势上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在天文学领域,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行和尚不但制定了一套名叫《大衍历》的历法,作为后面整个唐朝的历法,而且还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和黄道游仪,这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史上,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另外,一行在佛教内部的贡献,也是极为巨大的。一行和尚翻译了很多印度经文,最后成了密宗一脉的领袖。后来恰逢日本来中国取经,密宗也就此传入日本,成了日本最主要的一个佛学流派。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张公瑾的那次关门事件。

回顾张公瑾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相比唐初其他著名的功臣,张公瑾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其实就是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亲手关闭了玄武门。而这次关门,也直接导致张家后来四代人的兴衰欺负,实在是令人唏嘘。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张家身上,真的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标签: 张公瑾唐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张公瑾是怎样的?与演义小说中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公瑾,唐朝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隋唐演义当中,张公瑾是单雄信的结义兄弟,祖上是北京顺义那边的一个豪强。后来到了张公瑾这一代,张公瑾去了幽州王罗艺手底下做将军,后来跟着罗成一起投降了唐

  • 唐朝将领张公瑾和李世民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公瑾,唐朝

    大家好,说起唐朝将领张公瑾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公元621年,李世民率领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在谷水打败王世充,然后挥兵围困洛阳。王世充坚守城池,李世民围城十日,没有丝毫突破。这时,李勣和尉迟恭向李世民推荐一人,此人名叫张公瑾,早年曾在王世充麾下效力,四年前投奔李渊。张公瑾力大无穷,和王世

  • 张公瑾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他有哪些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张公瑾

    张公瑾的名字我们听来可能会比较陌生,他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被称为大唐第一奇才,这是为什么呢?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今河北魏县边马一带)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是张公谨简介。张公谨是唐初的政治和军事将领,开始在王世充的唐代皇帝李

  • 百济裔名将黑齿常之:被酷吏逼死的绝世军神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黑齿常之

    他器宇轩昂,英勇善战,先以大唐为敌,后为大唐将军;他是初唐史上杰出的名将,战绩辉煌。由于武后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缢”的方式“抗争”,令人悲叹。他就是生于百济的大唐名将--黑齿常之。网络配图当时朝鲜半岛上百济、新罗、高句丽三足鼎立。据载,黑齿氏,属于高丽族,出自百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百济建

  • 大唐百济裔名将黑齿常之:被酷吏逼死的绝世军神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黑齿常之,百济,名将,

    他英姿飒爽,勇冠三军,他先是大唐的敌人,后为大唐的将军,他战功赫赫,是初唐史上翻云覆雨的人物,由于武则天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局惨烈,令人扼腕叹息。黑齿常之,这位生于百济的大唐名将,他的一生都是波澜壮阔的铁血传奇。黑齿常之并非唐朝人,他出生于唐朝的属国——百济国。

  • 黑齿常之简介 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黑齿常之,唐朝,唐朝名将

    黑齿常之(630—689年11月26日),百济(位朝鲜半岛西南部)西部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并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唐朝的属国——百济国。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身高七尺有余,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

  • 大唐名将之契苾何力: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名将,契苾何力

    他是唐朝最著名的蕃将,生为大唐人,死为大唐鬼,其忠贞不渝,令人荡气回肠,“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他精通汉文,让饱学之士发出“礼失求之于野”的感慨,他以德报怨,让朋友和对手都为之动容,他勇猛绝伦,让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他就是契苾何力,他就是大唐高大伟岸的男人。契苾何力大约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

  • 铁勒族大将契苾何力:希望为唐太宗殉葬的义士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契苾何力,契丹,薛延陀,

    契苾何力(?--677年),铁勒族人,祖与父都为可汗。“契苾”是他所属部落的名称,而“何力”则是他的名字。契苾部落在迁入内地之前,主要活动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带。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632年?贞观六年,他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并任命契苾何

  • 契苾何力简介 唐朝名将辽东道大总管契苾何力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契苾何力,唐朝,唐朝名将

    契苾何力(?-677年)甘肃张掖人,铁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唐朝名将。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后率部归唐。在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力俘吐谷浑王,以功尚宗室女。贞观六年(632年),何力与母率领一千多帐人畜迁徙沙州归顺唐朝,被安置于甘州境内驻牧,建铁勒城(今民乐南丰乡铁城村)。后进京朝见太宗,被任为左领军将军。

  • 卫国文懿公主是什么身份?为何出嫁一年后便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卫国文懿公主,唐朝

    皇帝自古以来便有九五之尊之称,权倾天下的同时也名缰利锁,皇家的亲情也非常的淡薄。尤其在玄武门之变后,皇帝与皇子之间关系十分紧张,相比随时可能取而代之登上皇位的儿子,皇帝更愿意亲近“无害”的女儿。同昌公主又称卫国文懿公主,生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她的父亲是唐懿宗李漼,母亲则是郭淑妃。同昌公主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