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听邻家吹笙》作者唐代郎士元,原文翻译赏析

《听邻家吹笙》作者唐代郎士元,原文翻译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948 更新时间:2024/2/28 0:13:11

《听邻家吹笙》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听邻家吹笙⑴

凤吹声如隔彩霞⑵,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⑶,疑有碧桃千树花⑷。

词句注释

⑴笙: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⑵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⑶重门:重重的大门。

⑷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白话译文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文学赏析

钱钟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名家点评

《注解选唐诗》:只是听邻家吹笙,闻其声不见其人,求其人不得其所,一段风景极难形容。此诗情思句律极其工巧。唐钱起《湘灵鼓瑟》诗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人以为神助,此诗“重门深锁无人到,疑有碧桃千树花”,高怀逸兴,不减钱起。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风华清丽,思切高云

《唐诗摘钞》:诗人每以碧桃为仙家事,此盖以王子(乔)吹笙拟之。许浑(《缑山庙》)“王子求仙月满台,玉笙清转鹤徘徊。曲终飞去不知处,山下碧桃无数开”。又有(《登洛阳故城》)“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标签: 《听邻家吹笙》

更多文章

  • 中唐诗人卢仝为人不羁 穷诗人如何成一代宗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唐,诗人,卢仝,

    中唐诗人卢仝颇有诗名,然而为人不羁,不为世俗所容。当初他隐居在嵩山的少室山,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图书堆积。后来迁移到洛阳,身处在唐朝最繁华的城市里,卢大诗人却只有几间破屋而已,“破屋数间而已”。家中倒是有两个仆人,长得奇奇怪怪,男仆人,“长须,不裹头”,女仆人“赤脚,老无齿”。卢仝为人清高,朝廷知道他

  • 卢仝死因之谜:唐代茶仙卢仝是死于甘露之变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卢仝

    唐代著名诗人卢仝诗风崇尚奇险,追求不同凡响的效果,是孤傲执拗人格的艺术体现,与时态流俗格格不入。不过这位奇特诗人究竟是死于“甘露之变”,还是因病自然死亡,学术界一直分歧较大,遂成为历史疑案。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宋元笔记小说中所谓卢仝“罹甘露之祸”之说。中唐时期有一批艺术上追求奇怪险僻境界的诗人,其中卢

  • 崔涂的《琴曲歌辞·幽兰》全诗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崔涂,琴曲歌辞·幽兰

    《琴曲歌辞·幽兰》年代: 唐 作者: 崔涂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赏析:兰花幽静地生长着,又有谁能发现它呢,气节与芳香只是自己暗暗保持着。不会有君子采撷携带,即使芬芳正盛。每天一大早便有露气来袭,温暖的春天却总是让人久等。它不过

  • 崔涂的《孤雁》全诗,诗意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崔涂,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释】1、之:往。2、失:失群。3、渚:水中的小洲。【韵义】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

  • 崔涂的《除夜有怀》全诗,诗意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注释】1、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2、岁华:年华。【韵义】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

  • 唐朝诗人王绩和崔善为两人交情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古人爱以诗相酬,诗作表达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记下生活的点滴,把情感诗化,从诗句来领会作者的心境,再以诗观人,知人论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受人点滴,报之以诗词酬答,今天介绍两首大众不是很熟悉的唐诗,也是一组酬答诗,那么这两个诗人是什么关系

  • 元稹与韦丛的半缘情深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元稹,韦丛

    元稹与韦丛的半缘情深是怎么一回事?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元稹为了她写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

  • 元稹为亡妻韦丛写下多少悼亡诗?蕴含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元稹,唐朝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时期官员,也是文学家,他与白居易交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创造了“元和体”。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知道一下元稹的悼亡诗吧。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十一岁的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剑南东川。第一次得到朝廷重用的他意气风发,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

  • 元稹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韦丛病逝后,他写下哪些创作?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稹,唐朝

    说到元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元稹,大唐诗人,北魏宗室后裔,诗文兼擅,尤其写得一手好情诗,与李义山可相提而并论。所谓“情致曲尽,入人肝脾”,可见他说的情话也是让人缠绵悱恻,最让人心头一颤的则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情意绵绵,深情款

  • 《赠阙下裴舍人》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

    《赠阙下裴舍人》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此诗以其用景色隐含的请求提携之意,和不落窠臼的恭维手段而闻名。前半部分以写景为主,但融情于景;后半部分以抒情为主,但思与景谐。诗人含蓄地赞颂了裴舍人,并委婉地陈述了自己的心事。全诗未有一句是明写作者自己之情,却在景色和感情的描写中点明了自己的想法,富丽精工,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