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宠妃徐惠简介 历史上徐惠妃是怎么死的?

李世民宠妃徐惠简介 历史上徐惠妃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50 更新时间:2023/12/15 21:45:12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

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

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爱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家世渊源

徐惠出身东海徐氏,为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四世孙女,陈始安太守徐综之曾孙女,延州临真令徐方贵的孙女,祖母江夏黄氏,南朝陈司空忠武公之女。[1] 唐果州刺史徐孝德长女。弟弟徐齐聃,侄子徐坚,史书都有传。妹妹为高宗婕妤,也有文采。 当时人们因为徐氏姐弟三人文采出众,将他们比作汉朝班氏。另有一弟徐齐庄,事迹无相关记载,唐玄宗授于他长城县子的爵位。

年少聪慧

徐惠五个月大就开始说话了,四岁就熟读《论语》、《毛诗》,八岁自己懂得写文章。父亲徐孝德曾让她试着拟《离骚》作诗,她写了《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父亲看后大吃一惊,知道这孩子的才华想盖都盖不住,于是徐惠的作品马上广为流传。唐太宗听说后,将她召为才人。

因才受宠

徐惠入宫后,手不释卷,诗文更加优美,文思更加敏捷,落笔成文。因此,唐太宗更加礼待她,提升他父亲水部员外郎(最新出土的徐孝德墓志记载为礼部员外郎),并升她为充容。

上疏极谏

贞观末年,李世民多次兴兵攻打四方少数民族,在多处修建宫殿,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贞观二十二年四月,时太宗驾幸玉华宫,徐惠伴驾,上疏说:”东边驻军辽海,西边讨伐昆丘,弄的军困马乏、粮草匮乏。用农民那有限的收成,去填战争这无边的沟壑;为谋取那些没有收复的部族,却丧失了这已经训练好的军队。所以说国土宽广并不是长久安定的办法;百姓辛劳是容易动乱的因素。“

又说:“翠微宫、玉华宫等,虽然依山傍水,没有构筑方面的大工程,但人力、运输之类,也是很烦杂、劳民的。有德行的君王,以百姓安乐认为是安乐;没有德行的君王,以自己的快乐认为是快乐。”

“精雕细琢的珍宝玩物是丧失国家的刀斧,光彩夺目的珠宝玉器是侵蚀人心的毒药,这些虽然看着奢华美丽,但不能不去遏止这类需求。事业安泰是志向容易骄纵,时局安定时人容易放任自己。”

她所说的切中事理。唐太宗很赞同她的说法,好好的赏赐了她。

忧郁早逝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吃药,说:“先帝待我情深,我希望能先于狗马去侍奉先帝的陵寝,这是我的心愿!”接着又写诗文表达自己的心愿。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惠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封贤妃,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的石室中。

徐惠的故事传说

写诗息君怒

徐惠在自己的居住宫殿中,唐太宗下召让她去见驾。她过了很久还没到,唐太宗非常生气。徐惠因此献了首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唐太宗见后怒气一下子全消了。

花神传说

青岩照影夜流丹,无那清风点粟盘。自是幽香能暗度,月宫飞去不须看。谚云:八月桂花香,桂花香时人团圆。桂花又名木犀、丹桂,花朵细小,呈淡黄色或黄白色,香气浓郁突出。《瓶史·月表》中说,桂花为八月花之盟主,因此农历八月又称为桂月。

关于桂花花神的传说很多,最广为传诵的,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徐惠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自小聪慧过人,长大后更能说会道,琴棋书画样样不落于人。因为才思不凡,被唐太宗选为妃子。李世民十分欣赏徐惠的才华,常和她一起吟诗作画,她也为后人留下了“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于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等诗篇。唐太宗死后,徐惠哀伤成疾,最终成痴,年仅二十四岁就以身殉情,追随唐太宗而去。后人因她才情出众,而且写过咏桂花的诗篇,就封她为桂花的花神。徐惠的故事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蚀骨的深情,一缕幽思自此绽开在八月的心崖。

文学作品

徐惠现存的作品共计七篇,分为诗五首,《拟小山篇》、《长门怨》、《秋风函谷应诏》、《赋得北方有佳人》和《进太宗》[16] 。文赋两篇《奉和御制小山赋》和《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其中,根据学者的研究统计,现存以《长门怨》为题的唐诗共计三十七首,涉及诗人三十三人,徐惠之作是唐代同题诗歌中唯一的嫔妃和女性作者。《秋风函谷应诏》则被编入作为教导唐朝储君和皇子们如何诗作文,具有蒙性质的皇室教材《初学记》。《奉和御制小山赋》应作于贞观二十一年,徐惠陪伴唐太宗在翠微宫休养期间,此为和韵唐太宗《小山赋》之作。清朝学者王芑孙认为这两篇作品是“和赋”文学形式的起源之作。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是一篇历史上罕见的杰出的女性政论文章,为历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如《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

后世评价

宋代.孙之翰:“帝王於后宫恩宠过厚,非贤徳者鲜不干预时事。著名於外,葢宠过厚,则言易入;言易入,则事可动。后宫於帝王可动事,则奸邪附之。著名於外,又况亲族窃恩竞为气势,内宠至此,小则破家之祸,大则为国之患,此必然之势也。太宗在位嵗久,於后宫不无宠嬖,但外不闻何人尔。惟徐充容以恩顾称,绝不干预时事,复能谏争失,则贞观宫壼之政可知也。”(《历代名贤确论》)

宋代.真德秀:“臣按:樊姬而下,或诸侯之配,或嫔御之列而能知古者。贤妃(注:即徐贤妃)贞女,警戒其君之道,其可尚者,故附着焉。宫掖之中,诚得如是之人,日陈规益庶,其有补乎!不然,鲜不以狡媚荡其君心者。”(《大学衍义》)

元代.戈直:“人臣进谏于君,古人拟之以之批鳞,虽士夫犹以为难,况妇人女子乎?其见之史传,则邓曼论莫敖之败,成风请须句之封,班姬辞共辇之载,刘氏救元达之刑,寥寥千载,不多见也。太宗纳谏之德,冠绝古今,外之房、杜、王、魏,内之文德皇后,亦足以交修而夹辅之矣。宫妾之中,复有如徐氏者焉。观其谏疏,有老师宿儒不能远过者。呜呼贤哉!“(《贞观政要》)

明代.彭烊:“唐徐充容,文而有行,落笔成文,轻染云笺皆锦绣。报君厚遇,愿先犬马侍丘园。不贵其文辞之豊典,而贵其上书言息兵罢役,而贵其自言曰:‘得先犬马侍寝园。’是实行之笃,允孚其文辞之工称矣也固宜。颂曰:徐氏充容 史书其通 。 文属蚤岁 于诗亦工 。太宗为礼 陈谏于宫。 愿侍寝园 虽死亦荣。”(《全像评林古今列女传》)

明代.杨廉:“窃谓自樊姬而下,皆主于规益其君。然樊姬不食禽兽之肉,卫姬不听郑卫之音,此以身谏也。班婕妤之稽古善讽,徐贤妃之书辞藻丽,此以言谏也。班徐颇工文词,所作多流落人间。昔程颐述其母上谷郡君之言,谓见世之妇女以文章书剳传于人者,深以为非,则文词固为妇人末事者也,若敬姜之引古制,孟母之记逸礼,此则读书传学,足为女范。彼四人者固皆贤矣,然于樊卫尤有取焉。”(《大学衍义节略》)

明代.程允升, 颜之推:“曹大家续完汉帙,徐惠妃援笔成文,此女之才者。徐贤妃却天子召,露沁新诗;谢道韫解小郎围,风生雄辩。”(《幼学琼林》)

明代.朱元璋:“乏人矣!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宫人徐充容犹上疏曰:‘地广非久安之道,人劳乃易乱之源。东戍辽海,西役昆丘,诚不可也。’今所答皆顺其欲,则唐妇人过今儒者。”(《青溪暇笔》)

明代.杨以任:“又一长孙皇后!(杨评价长孙皇后为“女后如此,千古共快。)”(《读史四集》)

明代.邵经邦:“太宗之世,一贤妃而显名,何也。盖唐之兴者,反隋之旧也;致治之美者,从谏之功也。故人人不以为讳,亲疏不以为渎召,则骨经纲纪之臣变为脂韦唯偌之行,何况闺门之淑女哉。”(《弘道录》)

明代.吕坤:“贤妃非女谏官耶。世言宫妾不可近,妇言不可听,顾其人其言何如耳。如贤妃者,朝夕在侧,食息受言,非耽女宠矣。宫闱近御,孰谓无正人君子哉。”(《闺范》)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元成有言,愿为良臣。流风不振,乃自宫嫔。徐妃上书,东征抗陈。惜哉唐宗,纳而弗断。外事征讨,内营宫馆。顿忘初年,如圜斯转。”(《国朝宫史》)”

清代.陆昶:“其(徐贤妃)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历朝名媛诗词》)

清代.史梦兰:“拟就离骚早负才,妆成把镜且徘徊。美人一笑千金重,莫怪君王召不来。”(《全史宫词》)

清代.:贺裳“(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岂徒宫闱中,士之变塞者类然也。此语殆参透人情。贤妃诗饶有气骨,殆非上官婉儿可比。”《载酒园诗话》

民国.梁乙真:“唐初宫廷中一大作手。”(《中国妇女文学史纲》)

民国.谭正璧:“她(徐贤妃)的著作,长于骈赋,诗亦端雅可诵。”(《中国女性文学史)》

民国.蔡振绅:”贤妃徐惠,上疏纠绳。帝崩哀慕,愿侍园陵。长孙后以善谏辅君,后崩,太宗以此后入宫不闻规谏为恸,乃继其后者复有徐妃。其疏曰:“守初保末,圣哲罕兼。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实为千秋不朽之名言,因附录焉。“(《德育课本》)

标签: 李世民徐惠唐朝

更多文章

  • 揭秘徐惠妃:唐朝后宫争宠中唯一斗败武则天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后宫,武则天,徐慧,李世民

    不少武则天的电视剧,都有一个类似的情节。武则天,不,那时候还不是,是媚娘。她坐在镜前精心梳妆打扮后,踌躇满志的在那里,等着太宗皇帝的召见。一群内侍从她门口飘过,为何,没有停住脚步走进来,他们毫不迟疑的继续往前走去。太宗要宠幸的是另外一个女子。紫衣当时就十分好奇,能把武媚娘打败的女子,该是何等的绝代风

  • 倾国倾城的杨贤妃:最终被唐武宗赐死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贤妃

    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杨贤妃,也因求生无门,只得饮毒自尽,可怜渺渺芳魂,同归黄泉,仍陪伴文宗皇帝去了。网络配图花容月貌、倾国倾城的杨贤妃,是受到唐文宗专宠的妃子,是让唐文宗爱若至宝的女人,这样一个让唐文宗痴迷的宠妃,为何会在唐文宗去世不久,就被甫即位的唐武宗赐死呢?这是一个谜。其实,就连杨贤妃本人也是一

  • 魏王李泰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四儿子李泰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魏王李泰

    李世民为什么最终没有立李泰为皇帝?唐太宗四子李泰,封魏王,喜好文艺。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学问的人。李泰于是听属吏的话,学习古代平原、孟尝君的方法,养了许多的文学之士以著书、立说。于是上书给唐太宗,经过允许,花费数年时间,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

  • 大唐魏王李泰简介及怎么死的 李泰与李承乾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泰,魏王

    魏王李泰是怎么死的?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泰非常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且李泰有当上皇帝的心思。于是,李泰就暗地给哥哥太子李承乾使绊子,结果李承乾被逼急谋反导致流放黔州,而李泰也被唐太宗所隔离。李泰简介:唐太宗四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出生于620年,死于652年,享年

  • 李泰简介 唐朝太宗文皇帝第四子濮王李泰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泰,唐朝,唐朝王爷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曾主编《括地志》,另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因为李泰好

  • 唐朝长孙无忌简介 历史上的长孙无忌是好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孙无忌,唐朝人物

    导读:长孙无忌被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是两朝良佐,李世民的亲信,玄武门事变的主要参与者。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兴冲冲地叫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给24位开国功臣画像,排名第一的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简介长孙无忌生于公元597年,死于公元659年。长孙无忌字辅机,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登基后,想立武则天为皇

  • 长孙无忌的下场如何?历史上长孙无忌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导读:贞观名臣里下场最惨的,当然要数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侯君集被列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的主要罪犯,贞观十七年(643)处斩。临刑前侯君集以个人战功名义乞求保留一个儿子以传香火。太宗听了他的请求,将他的妻儿,流放岭南。长孙无忌不仅坚决不支持武则天进步,还处处掣肘软磨硬泡,阻挡小武的前程。小武是谁?当时最受

  • 隋唐英雄第9集剧情 长孙无忌结识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唐英雄,隋唐英雄第9集剧情

    隋唐英雄第9集剧情陈良娣独自一人在那里落泪,太子走了过去问及原因。陈良娣说,明日是自己的生日,而每年这个时候,自己都要用牛奶沐浴,而且撒下百花的花瓣。太子一听便伤起脑筋,因为这个时节里该往哪里去搜寻那百花花瓣?手下提议,说皇后娘娘的暖房里正好是百花争艳。太子一听便决定了,而且他明日还要大摆筵席给她庆

  • 十八学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称制过程的第一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杜如晦,房谋杜断,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首席代表】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世代担任北周和隋朝的显官。他从小机敏过人,进入仕途后做了一个小官,但很快自动离职回家。李世民进入长安时,杜如晦也被招入帐下,从此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他以办事干练有决断著称,与房玄龄齐名,人称"房谋杜断"。后升迁

  • 杜如晦简介 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如晦,唐朝,唐朝大臣

    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从祖杲为北周、隋朝时期的显官。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