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陶渊明弃官归隐,为什么王维还讽刺他不识时务?

陶渊明弃官归隐,为什么王维还讽刺他不识时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333 更新时间:2024/1/10 10:12:43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一。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陶渊明由于出于愤世嫉俗,不愿与当权的腐败势力合作,毅然弃官归隐。他留下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一直为后人所赞誉。

但是大诗人、名画家王维就对陶渊明的气节看不上眼,并加以讥讽。《王右丞集》卷十八;有一封他晚年时写给朋友的信《与魏居士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

王维信中提到的《乞食》诗,是陶渊明归隐后晚年遭灾时所作,原文內容是: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耒,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功,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诗的大意是说自己求乞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主人知道来意后便以酒饭款待,于是自己谈笑终日,即席赋诗,同时又感叹自己不能象韩信报答漂母那样报答主人。由此可以看出来,此时的陶渊明虽然穷至乞食,但仍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骨头仍是硬的。

可是,在王维看来,陶渊明落到了这种地步,纯属不识时务的结果,是小不忍而乱了大谋,即所谓“忘大守小” 。按照王维的意思,那是理所当然地应该“把板屈腰”

,稳坐官位,安食俸禄。对于陶渊明乞食的窘境,王维根本没有表示同情,相反却从《乞食》诗中挑出一句“叩门拙言辞”来,并毫不客气地讥讽为“屡乞而多惭” 。

当然,王维对陶渊明的这种评论和讥讽,其实对陶公并无损害,反倒是折射出王维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某些庸俗气来。

也是在《与魏居士书》中,王维对自己晚年的生活有个评语——“偷禄苟活”。这个评语虽带有自嘲和自谦的味道,却也反映了一定的实际情况。的确,王维在为人处世上有时是有点过于“识时务”了。这与他名维字摩洁,人称诗佛的形象成了反差。

在大唐时代封建的官场上,敷衍应酬有时是在所难免的,但其中却有个分寸和节操的问题。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作恶多端,王维虽然对他也很不满,却写了奉承李的谀诗《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赞美李林甫“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

。玄宗皇帝迷信道教近于痴狂,老子显形的荒诞之说风靡一时,王维又写出《贺玄元皇帝见真容表》和《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等无聊诗文来拍马逢迎。同样是诗人,杜甫对于玄宗的穷兵黩武写下了充满批判精神的《兵车行》,王维却写下了极尽赞美之词的《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对于官场浊流,王维虽也厌恶,甚至在《早秋山中作》中说“却嫌陶令去官迟”

,似乎归隐的决心比陶渊明还大,但终究只是说说而已,晚年居辋川,亦官亦隐,日子过得那是相当地舒服。安史之乱是历史上一场祸国殃民的大动乱,王维没有顶住安禄山的压力,在他那里任了伪职。虽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任伪职期也未做什么坏事,但毕竟还是不光彩的,如果拿来与冒死参加平叛的颜真卿相比,他就显得渺小了。大概自感愧疚吧,他回到朝廷被赦后便请求“出家修道”、“奉佛报恩”。此举,才真正与他的名字相符合了。

从以上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他在《与魏居士书》中讥讽陶渊明以及所表露出的那种庸俗观点,并非偶然。

闲说这些,不免为王维在做人处世方面的格调不高而惋惜。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在文学与艺术上的重大成就却是不可抹灭的。

标签: 陶渊明,王维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是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聊斋,鬼怪,神话

    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

  • 大文学家陶渊明归隐田园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陶渊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后人都说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备至。然而,仔细分析陶渊明的经历,就会发

  • 陶渊明真的因为五斗米才归隐的吗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东晋

    很多人都不了解陶渊明归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他近半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归隐对于中国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则被世人传为佳话。但是,陶渊明只是一个完全没有人生理想和追求的隐逸者吗?当然不是,

  • 什么原因导致陶渊明归隐田园?原来是仕途不顺的无奈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归隐田园

    陶渊明归隐田园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后人都说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备至。然而,仔细分析陶渊明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设置了哪三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长期以来,“桃花源”三字都代表着理想的人间仙境,那里的景色宁静祥和,人们生活安居乐业,让外人心向往之。但现代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在文中故意设置了3个细节,让人细思极恐,渔夫去的,其实是一个亡灵

  • 东篱: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典故之一,如陶渊明《饮酒》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东篱,中国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 东晋北伐大将军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祖逖,闻鸡起舞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当时的朝代是晋朝,有一个大将军叫祖逖,字士稚,范阳人。当时祖逖身处的历史环境比较混乱,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西晋没落后,大量的政治内部矛盾恶化,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往南方迁移,祖逖也不例外。祖逖祖逖祖上世代为官,但是祖逖小时候并不用功读书,直到成年才发奋,后被举孝廉、秀才。

  • 晋朝著名将领祖逖:一生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祖逖

    祖逖生于公元265年,字士稚,是范阳人(今天在河北)。出身世族地主家庭,祖上时代为官,少年时期的祖逖可以说是一个不一般的纨绔子弟。祖逖的父亲早亡,祖逖的生活由他的哥哥们照顾。祖逖祖逖成年前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但是年少的祖逖深为乡党们所喜爱,因为祖逖为人豪爽,仗义,经常以哥哥们的名义资助劳苦的贫民

  • 东晋时期名将祖逖为何一生致力于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祖逖

    祖逖在东晋统治被推翻,东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毅然请求君主北伐,在祖逖的再三请求之下,君主任命祖逖为威奋将军。祖逖自己开始筹备兵器,召集人马,抱着破釜沉舟之心,开始北伐。但是最后却以祖逖逝世,北伐宣告失败而告终。祖逖(网络图)祖逖是东晋名将,当时东晋因为内乱,给了戎狄之人可乘之机。戎狄之人夺取了

  • 祖逖的北伐大业为什么没能成功?祖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晋朝,祖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祖逖的北伐大业为什么没能成功?欢迎阅读哦~闻鸡起舞的主角祖逖(ti),在两晋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是晋朝坚定的“北伐派”,主张对北方入侵的胡族采取军事手段,恢复中原失土。自建兴元年,祖逖筹备北伐起,他人生的最后八年,都在北伐的征程中度过,其中与后赵政权对抗四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