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振是什么人?后梁朱温的谋臣李振生平简介

李振是什么人?后梁朱温的谋臣李振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09 更新时间:2024/1/18 5:23:24

李振(?——923年),后梁朱温的谋臣,唐朝司空李抱真曾孙,曾鼓动朱温在天祐二年(905年)发动“白马驿之变”。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后梁建立后,李振官居高位。为后梁的重要大臣。后梁灭亡后,李振与其家人都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处死。

破落贵族

李振(?---923年),字兴绪,祖居西域(中亚撒马尔罕,昭武九姓的安国),他是唐朝中兴的功臣李抱真的曾孙(因耻与安禄山同姓而赐姓李)。祖父和父亲都做到了郡太守。先祖李抱真是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担任潞州节度使的时候,范阳节度使朱滔反叛,而兵马使王武俊与朱滔暗中有些来往,为说服王武俊与他共同抗击朱滔,李抱真冒险去王武俊的军营去说服他,声泪俱下,晓以国家大义,说得感人至深,最后是王武俊和他结拜为兄弟,联合起兵,一战击败了朱滔。李振继承了李抱真的谋略,在实际过程当中做事丝毫不亚于他的先祖。

李振在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和其他人一样参加了科举考试,但第一次竟名落孙山。李振不服气,又连着考了几次,仍是榜上无名。这使他对科举考试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官僚们更是极为怨恨。

投靠朱温

后来他投入军队当中任职,做了金吾将军,又由金吾将军改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快要到的时候,却碰上浙江东部发生了董昌造反称帝事件,没法再去上任了,李振只好返回。回来的路上经过汴州,便去求见朱温,以他的智谋和过人的才智赢得朱温的器重,朱温视他为奇人,盛情邀请他留下来辅佐自己,无处可去的李振就做了朱温的幕僚。在朱温兼任郓州节度使的时候,李振就做了节度副使,可见朱温对他还是相当信任的。以后,李振就作为朱温的使者四处活动,为朱温办了许多大事。占据湖南的马殷攻打朗州(今湖南常德)的雷满,李振奉命前去调解,李振发挥祖辈遗传下来的出众的口才,不费什么力气便让他们听从了朱温的和解建议,罢兵讲和了。李振凭借着他的才干,在朱温手下干得极为出色,朱温越来越满意他盛情留下的这个难得的幕僚,不久,又将出使长安的重任交给了李振。

长安政变

朱温将他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中原一带,但当时的唐朝廷还在西面的长安,为和长安城中一些和他关系不错的大臣联系紧密些,他便派李振这个心腹谋士前去,在汴州和长安之间沟通两方面的联系。这样做一是及时掌握朝中的动向,二是为以后掌握唐朝廷的大权做准备,更远的打算则是为他以后称帝扫清障碍。

这时控制唐朝政权的仍是宦官,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他这时正准备着废掉唐昭宗,换成一个小皇帝,以便于控制,方便自己专权。但他又害怕一些大的地方势力出兵讨伐他,为寻求支持,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在当时势力最大的朱温。恰好朱温也派李振到了长安。于是,刘季述便派同党程岩和自己的侄子刘希贞去试探,想和朱温联合共废唐昭宗。

程岩先去见李振,对他说:“刘中尉让他的侄子来商议大计,想拜见朱将军,请您转告,促成此事。”等他们一同见到李振时,程岩又抢先说道:“皇上性情严厉又很急躁,宦官们害怕他和大臣们联合起来,那时就要灾难临头了。所以大家想和刘中尉一道废黜皇上,程岩等人想协力和你们合作,共同安定天下大局。现在先将实情告诉你,请和我们一同谋划办成此事。”

李振听了,并没有答应他们,对这些扰乱朝政,败坏纲纪的宦官他早就恨之入骨,正由于他们的专权,才使政治更加腐败,也才导致像他这样有报国之志的人无法通过科举考试,为国效力。李振对他们厉声说道:“以百岁之奴侍奉三岁主(指他们要用小孩子做皇帝,便于操纵专权),你们竟然要做这种祸乱国家的不义之事。废黜君主乃是不祥之举,我不敢参与其事。况且我梁王以百万之师行匡辅天子之义事,尊崇圣上还犹恐不及,怎敢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你们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刘希贞听了李振这一番训斥,说不出话来,沮丧而去。李振之所以敢这样大胆斥责,是因为他知道刘季述他们害怕朱温手中的重兵,不敢对他怎么样。刘季述既然找他来商议,就说明他们害怕以后朱温借此事讨伐他,所以才先来试探他和朱温的口气。李振看透了他们的心思,所以才敢毫无顾忌地斥责他们废黜皇帝是不义之举。

不久,李振便离开长安,回到汴州向朱温述职复命去了。在他离开没多长时间,刘季述果然行动了。刘季述和宦官们发动了宫廷政变,废黜了唐昭宗,将他关进了一座房子里,又将房子的门用砖堵死,只留一个小洞送饭用,对外却说尊为太上皇。然后将皇太子李裕捧出来做了皇帝。李振这时刚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听到消息后兼程赶回汴州去见朱温。朱温从外地也刚回来,面对这种形势也有些犹豫不决。这时,刘季述又派他的养子刘希度赶到了汴州继续游说朱温和他们联合。刘季述让刘希度转告朱温,愿将唐朝江山社稷全部转交给朱温,同时,又加派亲信供奉官李奉本等人拿着伪造的太上皇诏书给朱温看,以此表示是太上皇的旨意,并非他们私下谋划的。

朱温见到后,更加犹豫了,本来他就有了废唐而代之的想法,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如果这时伸手过去,也许真的如愿以偿了。但狡猾的朱温又害怕其他军阀借机讨伐他,到时胜负又难以预料了。但这次的机会如果轻易错过,不知以后的良机又要等多长时间。左右为难的朱温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李振看朱温犹豫不决,便明白了他的心思。劝道:“自古内廷发生变乱,都是助就霸业的难得的良机,现在这些宦官幽禁侮辱天子,大王如果不去征讨,就难以服众,号令诸侯了。”这时,刘季述的哥哥、监军使刘重楚和旧宰相张浚等人也赶来劝说朱温:“和宦官们一同起事容易成功,而且也能遂己心愿。”只有李振坚决反对,他说:“行正道则大功勋可立!”

朱温听了幡然醒悟,厉声说:“张公劝我和他们一块共事,原来是想依附我求得宰相当啊!”于是和李振定计将使者李奉本等人囚禁起来,然后由李振即刻赶赴京城,和宰相崔胤谋划,联合孙德昭等将领诛杀了刘季述等人,拥立唐昭宗复位。朱温听到消息之后,大喜,将李振从长安召回来,拉住他的手说:“爱卿所谋正是我的本意,连上天都知道我的心!”李振这次做得相当果断,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政治谋略,连一向自以为多谋的朱温对他也刮目相看,从此,朱温对李振更加器重了,李振和敬翔一样成了朱温的左右手,对他的争霸事业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骗杀节帅

在王师范投降后,李振奉命去迎接他回汴州另行派任,临行前朱温对他说:“王师范已降,我想奏请皇上让他到别处去任职,你为我辛苦一趟,把我的意思给他说明白。”李振到了青州(今山东潍坊市青州市),王师范将节度使和观察使的印信以及帐簿和钥匙交给了李振。但王师范怀疑朱温将他调到他处是想加害于他,于是屡次哭着向李振请求饶恕他的全家,李振推心置腹地对他说:“王公难道不知道昔日张绣的事吗!汉末张绣屡次和曹操做对,曹公也没有加害于他。等到袁绍派使者来召他去,贾诩就劝他:‘袁家父子之间都互不相容,又怎么能善待天下的英才,曹公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向极大,又不以私怨与人为敌,你不应该怀疑他。’王公也不应该怀疑梁王,他怎么会因私怨而加害您这样的忠贤之人呢!”王师范听了恍然大悟,第二天就带领全家人迁走了。

朱温然后表奏李振为青州留后,将一些善后事宜处理妥当后,又将他召回到身边。最后王师范全家70多口被朱温杀的一个不留,连小孩子都没有留下来。

唐室鸱枭

唐昭宗在朱温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复位成功,但却成了一个傀儡,没有什么权力了。尤其是在朱温的要求下被迫迁都洛阳之后,到了朱温的势力范围中,更是什么都要听朱温的安排。王室衰微,朝廷虽然形式还在,但都成了摆设,大臣们都尽力巴结朱温和他的亲信们,没有人再把他放在眼里。李振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经常往来于汴州和洛阳之间。对这个行将灭亡的末世朝廷严加控制,每次李振来,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朝廷中的任何人颐指气使,毫不可怜,完全是一副主人的架势,对他恭敬服从的人就任意提拔,根本不按什么规章制度来做,对他不好,或者他讨厌的人就撤职罢黜。所以每次他来洛阳,都要有些人遭到惩处贬官,因此,唐朝廷的人将他视为“鸱枭”(鸱音吃,古书上指猫头鹰,传说闻到人快死了就开始叫,被人认为是不祥之鸟)。意思是他一来,有的人就像老鼠见到猫头鹰一样被贬窜而去。后来,唐朝的宰相柳璨在得到朱温的同意之后,将大臣裴枢等七人杀死于滑州(今河南滑县)白马驿,李振由于原来曾几次应试没有被录取,一直怀恨在心,这时就对朱温说:“这些官僚自命不凡,说自己是什么清流,现在最后将他们投入黄河,让他们永远成为浊流。”朱温笑了笑,就答应了。

失节而死

等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由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授予殿中监,后又升至户部尚书。朱友圭在位时,他代替敬翔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梁末帝继位后,由于赵岩和张汉杰两个集团专权,受梁末帝的宠信,李振逐渐被离间,不受重用,军政大事的谋划梁末帝也不再听从李振和敬翔等老臣们的主张了。李振为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就经常装病在家,后来干脆闲居在起来。

李振一生辅佐朱温,也算建功立业了,但到了最后他竟屈膝求生,结果不但性命没有保住,反而坏了自己一生的名誉。

李存勖在攻下汴州入城之后,宣布赦免后梁的旧官僚,但是,投降后以贿赂保命又得官的段凝却大施小人之计,竟将李振列为首要的罪臣之一。李振先去找到了敬翔,对他说:“现在不如去朝见新君主吧。”敬翔却说:“新君如果问起来,我们怎么回答?”李振哑口无言,但心里已经决定去朝见李存勖了。而敬翔也已经决定为国而死了。

等到第二天早晨,有传言说李振已经去朝拜新君主去了,敬翔慨然长叹:“李振枉为大丈夫!梁和晋敌对交战这么多年,当初他和我一起为梁王谋划,先主已去,少主又死于国门之内,现在他去了,纵使新君赦免其罪,那又有何脸面再入建国门!”随后自尽身亡。李振见了李存勖,数说自己的罪过,屈膝低头,没有了当初被视为鸱枭时的那点威风和骨气。后唐重臣郭崇韬说:“人们都说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看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由于段凝等人在背后落井下石,李振虽然屈膝认罪,但终究没有逃过一死,他和族人第二天就被处死了。而段凝也没有在后唐逍遥多久,等李嗣源继位后就将他先流放,然后下令处死了。

标签: 南北朝

更多文章

  • 李振的报复心有多重?曾鼓动朱温发动白马驿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振,唐朝

    对李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难度最大,时人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如果在五十岁考取进士算是年轻的了。唐朝末年,一位书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进士,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他飞黄腾达,居然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报复,将唐朝的三十余

  • 破镜重圆的主人公,揭秘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乐昌公主,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乐昌公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公主都是一个国家的金枝玉叶。可以说公主是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女人。而公主的父亲,当朝的皇帝也是极力呵护他们的女儿,尤其在婚姻上,更是想为他们找一个良婿,给公主一个美满幸福的未来。且说南北朝时期南朝陈

  • 乐昌公主是什么人?年轻貌美的亡国公主,沦为权臣小妾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乐昌公主,南北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乐昌公主的文章。在南北朝时期,北周有一个名叫杨素的人才,他的父亲叫杨敷,是北周汾州的刺史。 杨弘作为弘农杨氏之后,出身算得上是很高的,并且自小就很有才华。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极富个性。死犟的杨素当时,北周的皇帝是周武帝,但是大冢宰宇文护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执政者,国

  • 乐昌公主的驸马爷是谁?本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因亡国成为战利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乐昌公主,南北朝

    乐昌公主的驸马爷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公主都是一个国家的金枝玉叶。可以说公主是集万千宠爱于一生的女人。而公主的父亲,当朝的皇帝也是极力呵护他们的女儿,尤其在婚姻上,更是想为他们找一个良婿,给公主一个美满幸福的未来。且说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

  • 隋朝周法尚是一个怎样的人?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法尚,隋朝

    周法尚公元556年——614年,字德迈,汝南安成人,北周、隋朝的将领,从小就喜欢读兵书,非常有气概,一生征战,攻打过吐谷浑、高句丽、还评定了杨玄感之乱,打败了孟让起义军,在第三次东征高句丽时,还没有出征就在军营里病种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一:年少有为周法尚从小就喜欢看兵书,学打战,十八岁那年就担任了陈

  • 周法尚是什么人?隋朝名将周法尚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隋朝

    周法尚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周强是南朝齐官员,官至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祖父周灵起是南朝梁官员,官至直阁将军、义阳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庐桂二州刺史,封保城县侯;父亲周炅是南朝陈官员,官至定州刺史、平北将军,封赤亭王。数立战功周法尚少时果敢勇毅,有气概,好读兵书。太建五年(573年),周法尚年十八岁,

  • 周法尚:正因为有了他隋朝才更安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法尚,隋朝

    一代名将周法尚,果敢刚毅有勇有谋,正因为有了他隋朝才更安定!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尽管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特别短暂,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能臣名将的出现,事实上,隋王朝能拿得出手的猛将还是非常多的,他们帮助杨坚开创新朝代,平定从叛乱,攻打后陈,跟着杨广出征高句丽,

  • 【北史阳休之传】原文翻译,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阳休之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能赋能诗阳休之。”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休之知将有变,请其族叔伯彦等潜归京师避之。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齐受禅,除散

  • 阳休之隋朝文学家生平简介,作品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阳休之

    阳休之,生于之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卒于隋文帝之开皇二年,年之七十四岁。隽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即有声誉。仕魏,历官中书侍郎。北齐之天统中,(公元五六七年左右)除吏之部尚书。凡所选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齐,拜上开府,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罢任,终于洛阳。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北齐书本传》)又撰幽

  • 侯景之乱对何氏有什么影响?何之元为何移居晋陵?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侯景之乱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就不可能不说侯景之乱。因为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使西魏及北周一跃而成为后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之元像。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