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诗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如何鉴赏,岑参在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唐诗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如何鉴赏,岑参在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6 更新时间:2023/12/27 22:59:07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唐代岑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杜甫王维、岑参三首和《早朝大明宫》,其艺术成就都超过了贾至的原作。在诸和诗之中,杜甫的和诗以其格律谨严而著称,王维的和诗以其气象阔大而驰名,至于岑参的这首和诗,则以其押韵奇险、属对精工与用语之典丽而深获历代论者之盛誉。

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于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

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诗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王三人的唱和诗,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实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如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联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维、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争先的。后人在评价这组唱和诗时多以岑参此诗为最佳,其致胜之诀不外乎下列三点:

其一曰“押韵奇险”。写宫廷诗,古人多以富丽之辞藻充做韵脚,如贾诗之“御炉香”、“侍君王”、杜诗之“醉仙桃”、“有凤毛”、王诗之“拜冕旒”、“衰龙浮”等,均是其例。岑参不排斥富丽之辞藻,但更偏爱奇丽之辞藻,体现在此诗之韵脚上,便是“曙光寒”、“春色阑”、“和皆难”、“露未干”等出乎人们意料的辞藻与奇特的押韵。在宫廷诗中,“寒”、“阑”、“干’、“难”等韵脚是不大有人问津的,更不用说以之作为早朝诗的韵脚了,这些词汇,通常是用以表现衰残之景的,将它们写入早朝诗中而不减损富丽堂皇之气,需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稍一不慎,便成败笔,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在走独木桥,故称这些韵脚为险韵。正是在这种他人通常不敢尝试之处,岑参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后世公认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具体说来,“寒”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蜷曲畏缩之感,但岑诗的“鸡鸣紫陌曙光寒”给人的感觉便全然不同,雄鸡一唱天下白,黑暗即将让位于光明,那鸡鸣令人振奋,那曙光令人憧憬,那暮春清晨的微寒令人惬意。奇妙的艺术效果的取得就在于诗人在以“寒”为韵脚时恰当地进行了搭配,这一点在“阑”、“干”、“难”等韵脚上同样得到了体现。“阑”本用于几写残景,但诗人配之以“春色”、配之以“莺啭”,效果便截然相反。春阑不同于秋阑,花虽疏而叶更茂,红虽瘦而绿益肥,加之以流莺百咐,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其他如,’干”、“难”等韵脚,均各有妙用。在美学领域中,也处处存在着辨证法。岑诗中这几个韵脚,押得虽险而丽,虽丽又奇,颇能体现岑诗尚奇丽之特点。

其二曰“对仗精工”。对于律诗来讲,中二联对仗即已足矣,岑诗多用一联对仗,意在与早朝时那种左右分班、文武对列的朝仪相协调一致,以诗歌形式上的工整表现诗歌内容即早朝场面的严整。另外前人已经指出,此诗首联以“紫”对“皇”,极为典丽,岑参此诗对仗之精于此亦可见一斑。在这四首唱和诗中,论对仗之精工典丽,唯杜诗可与岑参此诗相敌。

其二曰“辞藻典丽堂皇”。岑参虽尚奇丽,但并不排斥典丽堂皇之语。在岑参此诗中,虽然有若于奇险之韵脚,但也有不少典丽堂皇之造语,其例如“紫陌”、“皇州”、“金阙”、“玉阶”等,绝不亚于其他三诗。早朝诗毕竟要写宫廷气象,若一味追求奇险就有可能破坏诗中画面的和谐。岑诗虽押险韵而未过份,又用了若干典丽堂皇之辞藻表现宫廷气象,恰到好处地取得了平衡。其诗虽奇而又未离格,达到了奇不离正,正中有奇,得心应手的境界。

更多文章

  • 唐朝官员闾丘晓生平简介,具体史料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闾丘晓

    闾丘晓,生年不详,卒年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籍贯失考,中唐官员。史载“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公元756年,杀害诗人王昌龄。 公元757年,睢阳张巡告急,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闾丘晓引兵出救,闾丘晓畏敌不进,导致睢阳被安禄山属下将领尹子奇攻陷。张镐怒而杖杀闾丘晓。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一镐

  • 闾丘晓:此人是濠州刺史,杀害了李白的好友王昌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闾丘晓,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闾丘晓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此人名为闾丘晓,是当时的濠州刺史。纵观闾丘晓的一生,为官刚愎自用,治下苛刻。而就在短短一年间,闾丘晓干出了两件后世指责的恶事。首先是杀害了李白好友王昌龄盛唐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大批才华横溢的天才

  • 刚愎自用的大唐官员闾丘晓,最后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闾丘晓,唐朝,睢阳之战

    很多人都不了解闾丘晓,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公元757年十月,河南节度使张镐在睢阳城破三天之后,率军抵达,向安史叛将尹子琦的军队发动猛攻。由于睢阳城此前的浴血厮杀,叛军损失惨重,十八万精锐只有数万人还能战斗。张镐赶到之后,趁着敌人元气大伤,很快收复了睢阳。面对睢阳城血气冲天,城池被严

  • 沈如筠《闺怨二首》,原文译文,文学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闺怨二首》

    《闺怨二首》是唐代诗人沈如筠所作的组诗。这两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全诗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闺怨二首①其一雁尽书难寄②,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③。其二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④。

  • 沈如筠是什么人?生平、历史、作品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

    沈如筠,唐诗人。润州句容(今属江苏)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孙处玄等十八人相唱和,其诗汇编成《丹阳集》。有《正声集》,诗三百首,已佚。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相关历史殷璠汇集包融、储光羲、殷遥、丁仙芝等十八人诗为《丹阳集》,其中

  • 唐代诗人沈如筠主要作品一览,【寄张徵古】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

    沈如筠,唐诗人。润州句容(今属江苏)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孙处玄等十八人相唱和,其诗汇编成《丹阳集》。有《正声集》,诗三百首,已佚。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闺怨二首 其一】雁尽书难寄, 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 流照伏波营。

  • 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赏析

    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一、作者储光羲,山东兖州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中进士,又诏中书试文章,由安宜县尉(典史)升任京都,监察御史,因“安史之乱”上了贼船而被贬官。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自古至今诗人就有许多咏荷诗篇,唐代开元后期的诗人储光羲任安宜县尉,便有《钓鱼湾》一诗。诗云:“垂钓绿湾春/春深杏

  • 唐代官员储光羲生平简介,被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

  • 《待储光羲不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王维

    《待储光羲不至》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80首。【原文】待储光羲不至作者: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注释】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译文】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

  • 两袖清风的典范唐朝元德秀,对人仁慈宽厚死后身无分文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元德秀

    唐代文学家李华(玄宗开元23年进士)在所著《三贤论》称颂元德秀 “以道纪天下”,对聪明或愚笨的人没有分别心一视同仁,以“仁”治乱源。 他的无私德行,可以为人间的师范。元德秀是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进士,擅长文辞、弹奏音乐。 他性情纯朴,自己的生活非常素简,对人仁慈宽厚,把俸禄都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