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665 更新时间:2024/1/19 8:57:46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

写作起因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唐代诗人卢仝生平简介,对后世造成哪些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卢仝(tóng)(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子孙。出生地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祖籍范阳,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隐少室山,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哦,邻僧赠米;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被尊称为“茶仙”。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

  • 《秋闺思二首》唐张仲素,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秋闺思二首》

    《秋闺思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张仲素的组诗作品。这组诗都是抒发思妇情怀的。第一首诗,诗人以深情而洗练的笔墨,表现了闺中思妇的幽怨;第二首诗,诗人用委婉的笔法,写出了思妇的忧虑和怨嗟。两首诗都写得回环曲折,深婉动人。秋闺思二首其一碧窗斜月蔼深晖⑴,愁听寒螀泪湿衣⑵。梦里分明见关塞⑶,不知何路向金微⑷。其二

  • 张仲素诗歌《秋夜曲》,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秋夜曲》

    《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⑴,漫漫轻云露月光⑵。秋逼暗虫通夕响⑶,征衣未寄莫飞霜⑷。词句注释⑴丁丁:形容漏水的声音。漏:古代计时

  • 唐代诗人张仲素生平简介,主要作品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

    张仲素(约769年~约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农家望晴》雍裕之,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农家望晴,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作品原文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译文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

  • 晚唐诗人雍裕之《柳絮》,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柳絮》是晚唐诗人雍裕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通过咏柳絮,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想。《柳絮》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诗作赏析翻开《全唐诗》,咏杨花、柳絮的篇章甚多,但雍裕之的这首《柳絮》却与众不同: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惜别伤春之情,而是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

  • 雍裕之是什么人?中唐诗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雍裕之

    雍裕之,中唐诗人,存诗一卷。他的所有作品: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游丝,柳絮,残莺,江上山,听弹沈湘,芦花,豪家夏,冰咏,农家望晴,了语,折柳赠行人,题蒲葵扇,赠苦行僧,两头纤纤,早蝉,秋蛩,江上闻猿,不了语,宫人斜,曲江池上,宿棣华馆闻雁,江边柳,剪彩花,春晦送客,四气,四色,大言,细言,山中桂。讨

  • 《阙题》作者刘昚虚,原文翻译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

    阙题唐代: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译文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

  • 《江南曲》唐朝诗人刘昚虚,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诗词

    《江南曲》是唐朝诗人刘昚虚作的一首乐府曲辞原文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鸣珰。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注释荡漾:水波微动。引申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有赠:有赠送。鸣珰:鸣响的佩玉。指首饰。金玉所制,晃击有声,故称。珰,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怨色:怨恨的神

  • 刘昚虚是什么人?唐朝官员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