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乐毅为何并没有受到重用

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乐毅为何并没有受到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870 更新时间:2023/12/9 15:53:02

乐毅是中山灵寿人,他是乐羊的后代。乐毅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他本来是赵国人,后来去了魏国。在魏国虽然被人熟知他是魏将乐羊的后代,但其实他并没有受到重用。

他一直就是一个闲人,直到有一次被派出去出使燕国,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家但是燕昭王是个很好的君主,他想招揽天下贤能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乐毅到了燕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乐毅没有留在自己的国家,去了魏国之后,魏昭王知道这个乐毅是乐羊的后代,对乐毅还是非常好的。但是没有让他统兵带队,就派他做了一个外交官。做了外交官之后的乐毅出使了燕国,燕国是最小的一个国家,不仅地处偏远,而且还总是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凌。而燕国的燕昭王没有灰心,他在对燕国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在治理的同时还像外界招贤纳士,因为他要攻打齐国和治理国家苦于没有人才襄助。燕王就很想乐毅留在燕国,乐毅可是使臣,当然不能随意就这样留下了,燕王给魏昭王寄了一封国书后,魏国很快就回应说是愿意让乐毅留下。

乐毅之后就留在燕国,变成了燕国的亚卿,在燕昭王多乐毅的请教中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讨伐齐国,但是乐毅对燕昭王的问话一直逃避,也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使得燕昭王非常的不悦。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之后,燕昭王对他很失望,不愿意将事情交给他。乐毅在燕国也闲了下来。乐毅其实是想掩人耳目,因为如果一开始就帮助燕昭王攻打齐国,必定会引起四方注意,这样做一个闲散的人,被魏国和赵国国君看不起,自然就会在攻打齐国的问题上容易的多。后来乐毅晚上面见燕昭王,向燕昭王说明了一切,告诉燕昭王要分三步走,先安插奸细在齐国,在联合其他国家才能够打败齐国,后来燕昭王重用乐毅,乐毅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攻下了齐国70余城池。

乐毅列传

乐毅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他是乐羊的后代。也是战国非常出名的军事家、战略家。而乐毅列传这篇传记描述的就是乐毅生平事迹而详录其回信全文,写的非常详细,这种写法不仅写出乐毅是一名军事家,而且在他进行军事活动的同时也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写了出来,这种写法是别具一格的,将现实的乐毅的优秀品格都描写出来了。

这篇传记的来源是《史记》,是司马迁所著,他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在乐毅列传中详细的写到了乐毅的故事及生平事迹,他的情怀和聪慧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乐羊是乐毅的祖先,乐毅本身是赵国人,但是他去了魏国,在那个时候的燕国原是战国七雄的弱者,总是无端遭到强齐的侵凌。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开始礼贤下士,找一些有才能的人来帮助自己对付齐国,乐毅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进了燕国帮燕昭王出谋划策对付齐国。但是这一切都很好,本来乐毅率领大军攻下了齐国,但是随着燕昭王的去世,新的燕惠王并不信任乐毅,又中了齐国的计谋,乐毅又回到了赵国,而燕国又被打败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燕惠王后悔让乐毅回来,因为他担忧乐毅会借赵伐燕,就又派人指责乐毅并强作辩解,乐毅回书一封,先是着重缅怀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讲清楚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他认为燕惠王的说法并不正确,并表示决不因个人恩怨,借赵伐燕。这封书信回的非常好,不仅写出了惠燕王的无能和昏庸,又更加能够突出乐毅的高尚情操。惠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乐毅伐齐

乐毅是非常聪慧又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也是魏将乐羊的后裔。乐毅他在为燕破齐这件事上帮助了燕昭王出计谋攻打,从而让他出了名。在攻打齐国中其中他为了燕昭王攻破了齐国70余座城池,这也说明他的胆识和才干都是非常不错的。乐毅本来是赵国人,但是在有人举荐他做官的时候他就去了魏国。

几个国家中燕国是最弱小的,被各国列强欺辱着。燕昭王一直非常怨恨齐国,因为齐国趁燕国大乱时攻打了燕国。所以燕昭王就想招贤纳士,从而打败齐国。

历史中记载,公元前314年,齐国一直就想向外扩张,乘燕国内乱时瞄准了燕国,这时候出兵占领燕都。后来在燕昭王即位之时,就开始想将齐国占领之仇给报了,开始广招揽人才,想开始攻打齐国。做为魏国使者的乐毅出使燕国,燕昭王有意招揽于他,就让他留在燕国,虽然乐毅是忠于自己国家的,但是魏国愿意让他留在燕国,他就留下为燕国做事了。乐毅替燕国攻打齐国时,就有个小人向燕昭王进言,打到最后,齐国只有两座城池是攻不下来的,乐毅就想趁这个时候,依靠自己的军事威力征服齐国,背叛燕国,自己将大军养成在南面称王。

但是燕昭王是个非常清楚乐毅为人的人,他将进言之人杀掉了。乐毅在攻打齐国时,燕昭王就派人封乐毅为王,但是乐毅感到非常的害怕,甚至以死明志。这也说明了乐毅对燕昭王的衷心。后来在乐毅的计谋下,燕国成功的攻打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收为己用。但是在还没有完全打败齐国的时候燕昭王就去世了,这个时候燕惠王上位,不仅听信小人谗言,还嫉妒他的才能,就将乐毅逼回了楚国。后来燕惠王还派人写了一封信斥责他,乐毅不仅没有生气,还回了一封十分真诚的书信给燕惠王,结果就有了乐毅报燕王书这个著名的故事。

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他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他非常的优秀,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了齐国,在这段时间内连下70余城。他做为乐洋的后代,在中山复国后的一段时间,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之后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其实乐毅的聪慧是从小就体现出来的,他最爱的书籍是兵法类的书,在赵国的时候就有人看中他的才能让他去做官,但是他离开了赵国去到了魏国。那么著名的乐毅报燕王书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乐毅报燕王书这个故事是很出名的,出自《战国策·燕策》,其实这个名字是后人所加上去的。这个故事讲的是燕昭王就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伐齐国,当时就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为燕昭王收复所用做为魏国的郡县。但是就是这时候,还没有攻打完成,燕昭王就去世了。惠燕王继位了之后,并不信任乐毅,最终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在不相信乐毅的时候就派出骑劫去替换乐毅当了燕军的统帅。乐毅没办法之后出逃,就回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在赵国,骑劫收到了田单的欺骗之后中了计,齐国终于击败了燕军,同时也收复了七十座城池来重建齐国。

后来惠燕王后悔了,让人请乐毅回来,乐毅回了一封书信给惠燕王。先是讲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再是说自己献策联合五国之力攻齐,成就燕国的大业,但是自己非常小心就是害怕不被信任。他称赞先王不仅能够训中教导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最后说出自己绝对不会做出有损于燕国的事情,这封信回的可以说是非常好,可以当做典范。不仅从自身出发解剖心迹,又讲事情的经过讲的很完整。

标签: 魏国名将乐羊乐毅

更多文章

  • 乐羊:敌人把他儿子煮成肉汤送给他 他竟然喝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乐羊,刘邦,魏文侯

    一提到刘邦,人们肯定会想到那个无赖加流氓的皇帝。到底有多无赖,估计从他那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就可以看出他的无耻之处。可是有一个人,他比刘邦更牛逼,毕竟项羽最终没有把刘邦的父亲给煮了,可是这位仁兄可不一般,敌人把他儿子给煮成肉汤送给他,他竟然面不改色的把肉汤给喝了。这个喝自己儿

  • 李悝:中国历史上变法成功第一人却死于自己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悝,变法,法家,战国

    说起变法,大家自然而然的第一个想到就是商鞅,也会认为商鞅是最早的变法者。其实不然,在商鞅之前也有位变法者,他的变法思想给商鞅极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第一人,他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战国初期,那时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阶段,封建经济慢慢地已经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为了发展新兴的封建

  • 李悝是谁?李悝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悝简介,李悝死因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时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濮阳人。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

  • 战国时期李悝是怎么死的?李悝的生平资料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悝,怎么死的,资料

    李悝是怎么死的: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历史上的李悝又是怎么死的呢?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

  • 水灌晋阳——智瑶围困赵襄子于晋阳城却遭反杀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战国,水灌晋阳

    水灌晋阳,公元前455年,智氏胁迫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瑶围困晋阳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晋阳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城依旧巍然屹立,“民无叛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家臣张孟谈趁夜出城密会韩、魏,一番“唇亡

  • 赵襄子与智伯的恩怨情仇,和最终的晋阳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阳之战,智伯

    赵襄子智伯之怨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

  •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刺赵襄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豫让

    豫让,春秋晋国人,智襄子(智伯瑶)家臣,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豫让本来仕事于范氏及中行氏,后来转去智伯门下任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晋阳之战起,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康子与魏桓子灭掉智伯,赵襄子更将智伯的头颅当饮酒之首爵。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

  • “亚圣”最初并非孟子 颜回也曾是“亚圣”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颜回,亚圣

    孔子与孟子往往并称为“孔孟”,孔子为“至圣”。孟子则为“亚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仅次于孔子,其实在历史上,“亚圣”之称原非孟子所独有,儒家的“亚圣”,得到公认的起初是指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颜回,字子渊,与孔子同为鲁国人,颜回13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在孔门受业。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最受孔子

  • 令人惋惜的颜回之死:和他的老师孔子不无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颜回,孔子,儒家,

    如果有人说,颜回纯是让他的老师孔子那老东西给害死的,大伙肯定会以为他在胡说八道。不过大家信也罢,不信也罢,颜回确实是死在孔子手里的,历史就是证据。颜回,姓颜名回字渊,又称颜渊。春秋时鲁国人,家贫,聪明好学,志向远大,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经常夸奖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颜回

  • 颜回是怎么死的?孔子爱徒颜回为何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颜回,孔子

    颜回怎么死的?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