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武灵王赵雍怎么死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简介

赵武灵王赵雍怎么死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4/1/26 4:24:52

导读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武灵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谥号为武灵王(“灵”为贬义谥号,表示“乱而不损”,赵国君主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对于十五岁的少年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

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

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武灵王挫败了,年少的赵武灵王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图赵不成后,即开始着力弥补魏、赵关系裂痕,带领太子嗣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赵武灵王与肥义也以礼相待。赵国的重要盟国韩国的韩宣王与太子仓也来赵国祝贺赵武灵王登基。

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赵国向中山国压迫,在靠近中山边境的鄗(今河北柏乡北)筑城。四年(前322年),与韩会于区鼠。五年(前321年),娶韩女为夫人。三年时,三晋与燕国、中山等五国的国君互相称王,武灵王也参加称王活动,成为首任赵王。

八年(前318年),赵国参加五国联军伐秦之役,联军打了败仗,武灵王说:“没有王的实力,怎么敢窃取王的名号?”下令取消王号,命国人称自己为“君”。武灵王即位之初,对外作战屡次战败,北方又受少数民族威胁,赵国处境危险。

十九年(前307年)正月,武灵王招肥义谈论天下大事,(史记是这么说的,实际的情形,可能是召集肥义及以下官员,举行军事会议。)谈了5天才结束。会后,武灵王带领军队进攻中山国,到达中山国南境的边防城市: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第一战就吃了败仗,只好退兵。

武灵王带领干部作边境考察,沿着中山与赵国的边境到达代(今河北蔚县),北到“无穷之门”(位于今河北张北县),西到黄华(可能是黄河边的山丘)。考察回来后召见楼缓谋划,说:“先王趁世事变化,作了这里的主人,依靠漳水、滏水的天险,修筑长城,攻取蔺、郭浪,在荏打败了林胡,但功业还没完成。现在中山在我国中间,北有燕,东有东胡,西有林胡、楼烦和秦、韩的边境。

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救援,就要亡国了,怎么办?要有高于世俗的功名,一定会受到背离习俗的拖累。我想要全国军民都改穿作战与工作方便的胡服。”楼缓说:“好,臣支持大王的决定。”但群臣都不想改穿野蛮人的服装,武灵王再与重臣肥义讨论,肥义也支持武灵王的构想。

武灵王想让德高望重的叔叔公子成带头穿胡服,为群臣榜样,公子成反对,称病不朝。武灵王亲自前往公子成家劝说。二十一年(前305年),再进攻中山,二十六年(前300年),再次进攻中山,这一次,赵国决定要消灭中山国,出动大军连续进攻五年,前296年终于消灭中山国,另立一位傀儡中山王,次年又把傀儡取消,中山国彻底的消灭了。

在进攻中山时,还继续攻伐北方及西方的胡人部落,领土向北扩大到燕、代,向西扩大到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九原,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前297年,赵主父巡视新领土时碰到楼烦王,楼烦王不想打仗也不想逃跑,他向赵主父投降,把军队交给赵主父收编,楼烦人成了赵国人。

二十八年(前298年),五月一日,武灵王传位赵何为王,新王到太庙行完礼仪后,出来上朝。大夫都作为新王的臣子,肥义为相国,并任新王的老师。赵何是为赵惠文王,惠文王是吴孟姚的儿子,武灵王自号主父。

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群臣朝见惠文王,主父在一旁观看,看见赵章作为兄长而今面对赵何称臣,心中怜悯,想把国一分为二,让赵章作代王,但这个决定没有做出就被中止了。

主父和惠文王出游沙丘,分宫而居,赵章和田不礼带领他们的党羽作乱,诈用主父的命令召惠文王。肥义先去,被杀。高信和惠文王与赵章作战。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平乱,击败赵章,杀田不礼。

赵章逃到主父宫中,主父接纳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主父宫,杀死赵章。公子成和李兑商量:“因为赵章的缘故而围攻主父,休兵的话,一定会被灭族。”于是继续围困,对宫中人说:“后出来的人灭族”,宫中人都逃了出来。主父逃不出来,又找不到食物,把树上的小鸟都掏出来吃了,过了三个月左右在宫中饿死。

赵雍谥号武灵王,葬于蔚州灵丘县东三十里(今河北蔚县)。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解释:“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赵从武灵王起始称王。

更多文章

  • 春秋三杰是哪三个?春秋三杰介子推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介子推,伍子胥,管仲

    春秋三杰: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们是千百年来人们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于主,伍子胥爱于君,管仲则忠君又爱国。介子推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

  • 春秋三杰之介子推:晋文公为何大火烧死介子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三杰,春秋战国,介子推,晋文公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

  • 因不想当官被逼死了的古代孝子:介子推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介子推,春秋

    在大火中,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的大柳树,烧焦死去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下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也受到连累,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途中,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

  • 历史上容易被人们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齐宣王,滥竽充数,典故

    导读:齐宣王是田姓齐国的第四代君主,他继承了父亲齐威王给他留下的家底,早期任用田忌孙膑,救赵国,援韩国,将不可一世的魏国打得一蹶不振,也曾经风光了那么一阵子。然而,这个齐宣王却是个容易被人忽悠的主儿,那个“滥竽充数”的成语,就是出在他身上。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竽(也叫笙)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还

  •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谁忽悠了齐宣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滥竽充数,主人公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我还是先讲讲故事再讲讲到底是谁在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

  • 韩非子之死:他的死与秦始皇 李斯 姚贾的关联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王,韩非,李斯,

    公元前二三四年,秦攻韩。从长时段的历史看,这场局部战争只是数百年来大秦的统一意志伸张过程的一个微细的环节,并无特别之处。然而,由于它的特殊指向,使得它与思想史的进程紧密地关联起来。《史记·韩非传》云:“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 韩非子因何被杀:李斯的嫉妒亦或是秦王的多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非,李斯,秦始皇,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

  • 揭秘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神秘宰相:韩非子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李斯,秦国

    在大家的印象中,李斯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臣,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是秦国宰相。可实际上统一六国时期的宰相在史书中是一片空白,李斯是在嬴政去世后,才由廷尉变为宰相,廷尉:秦朝专门管理司法的部门,既然李斯曾立有那么大的功劳,为什么只是小小的九卿之一?秦始皇一直对人才是非常重视的,秦国也一向以赏罚

  • 荀子为何能预测李斯能够位极人臣而又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荀子,李斯,秦朝

    秦朝宰相李斯是一代权术大师,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供了极大的智慧支持。尽管李斯陷害韩非死在监狱,但是他后来被赵高陷害而死的狱中。而他一生位极人臣,而又不的善终,其实早被他的老师荀子所预测。李斯一开始是一名小吏。衣食温饱没有大问题,但是他感悟了仓鼠厕鼠的区别在于平台。一个人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平台。所以断然辞

  • 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荀子,儒家,法治,

    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朝以来,基本就是儒家的发展史。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实施,儒家开始正式作为封建帝国的官方哲学而流传于世。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提倡人治,靠圣哲、贤人的力量感化众生,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提倡人治的学派,竟然诞生出一个提倡法治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学